专业性与艺术性相结合:高等教育高质量教学的良方

2020-04-22 20:34陈旋
教师·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性艺术性高等教育

陈旋

摘 要: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的发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2020—2035这一新阶段,必须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迎接新时期的挑战。教学体系中的艺术性是当下教学方法所欠缺的关键部分,文章以学习经验和实践教学为基础,重点讨论在高校培养教育过程中专业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专业性;艺术性;高等教育;教学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时俱进且行之有效的艺术性教学方法越来越被重视,有灵魂、有创造力的专业性人才是我们新时期高质量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专业性和艺术性对立统一

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对各个学科领域进行单一化细分、培养专门化人才的必要方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该门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重要联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把“专业教育”理解为专于特定“学科”的教育,各科专业独立行走、互不交融,艺术性的参与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带来的弊端不可忽视。首先,知识内容上的狭窄。有人指出中国工程教育存在这样的问题:人才不仅“狭窄于技术”(Technically Narrow),同时也有“技术上狭窄”(Narrowly Technical)。[1]而这里所提到的“狭窄”一词,是我们当下各大高等院校的共同问题:大都仅仅致力于本专业甚至是本专业里细小分支的研究方向,忽略了其他门类知识的掌握,不知世间知识学问都是互融共通的。其次,缺乏创造性思维。“死读书,读死书”成为很多中国大学生的标签,因为很多中国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过于单一,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古板,常常墨守成规,缺少对已有专业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缺乏“美商”。而世界很多知名的行业奇才,都有良好的艺术积淀。例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同时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艺术家,在他的世界里,宇宙之中处处是艺术。再次,远离艺术性美感。“美”的概念很广泛,它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对事物的最好的感觉。由于各专业对艺术性美感的理解有偏差,对艺术的感受与学习也几乎为零,所以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灵动之美。笔者带过专科院校的影视编导学生,哪怕是这些“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完成短片拍摄、MV创作等作品时也只是进行干巴巴的镜头组接,呈现的是一部部脱离艺术性的作业,缺乏对该专业来说非常重要的视觉美感与听觉美感。笔者认为,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或一篇高质量的学术文章都不仅应该具有该专业的顶尖水平,同时也应该具有美的欣赏价值。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培养高质量人才,融入艺术性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并且要辩证看待专业性和艺术性两者的关系。学文理工商的也要学习艺术,学习艺术的也应该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学科互融,互相支撑,才能培养专业优秀、灵动有创造力的高校学生。

二、专业性与艺术性的协调融合

艺术教育有利于艺术性的产生,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且丰富的情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钱学森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他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他认为形象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很重要,少了它就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健全的思维。

在处理专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过程中,既要分清主次关系,也要明白两者是互融共通、相互成就的,在一定的情况下,两者的地位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转化。正应了马克思哲学当中提出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高校教学专业性是主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要以专业性为主、艺术性为辅。艺术性在过程中要进行创造性的参与,但绝不可忽视艺术性的重要性,因为它决定了这些理论和知识如何用得出彩,如何拥有生命力。我们往往只知道爱迪生关于努力与灵感的经典语录的前半句“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而忽视了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恰恰离不开艺术性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准确把握好“何时专业性重要,何时艺术性重要”,是所有教师都要努力学习的技能。从以教育为本出发,融入艺术性,使得高等教育更高质、更有效、更具魅力。

三、教学中加强艺术性的方法初探

杜威认为艺术欣赏能力“不是教育的奢侈品,而是使任何教育具有价值的有力的表现”,所以艺术性的教学观念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对美进行探讨,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审美意识。

(一)政策与资金支持

首先,学校在大政方针上要鼓励与支持教师的艺术性教学。其实很多高校的教师是愿意并且非常想要改变自己的上课方式的,但校内规章制度比较严格,上课方式又常常直接与收入挂钩,所以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扼殺在摇篮里。校方应该在教学时间、地点、方法以及考试方式上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其次,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有力监督的基础上,应新增教学拨款或报销机制,让教师有机会实现艺术性教育。

(二)教学体系内容上的创新,从艺术入手

在内容上实现从孤立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向基于专业伦理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整合的模式转变。要逐渐取缔重视分数提高,忽视知识普及;重视赢得比赛,忽视人文教学;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观念,因为它们都偏离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例如,开设更多的艺术类选修课,增设更丰富的艺术类活动社团,开展更多的艺术类名家大师互動课程等。让专业人才多接触艺术、多感受艺术,使其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在高校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上做艺术性改变

最近,江苏省教育厅《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这个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教授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其职称将改为研究员。此观点获得学生的支持,纷纷表示“早该这样了”。这一事件说明高水平的高知分子大量脱离一线教师岗位,而高质量人才不仅希望顶尖教师回归课堂,更希望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插上艺术的翅膀。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加大教育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让更多的教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活力和艺术性。例如,把课堂移到展览馆、博物馆、企业单位、公园甚至大街上等一切与学科实际相关的环境中,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玩”中学习。南京艺术学校有一门民国美术史的课程,袁老师没有在教室里讲过一张PPT,一部分课程是让学生在他的藏馆里一边看民国作品,一边聆听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另一部分课程是带领学生到南京美术馆,按照年份顺序,边参观边娓娓道来。课堂之余几人一桌坐在院子里喝着咖啡,聊一些美术作品和奇闻趣事。这种授课形式学生们非常喜欢,也很高效。又如陈捷老师为民国电影研究方向的学生请来了崔永元和他众多宝贵的“老古董”,学生在胶片和手摇放映机中了解了民国那段关于电影的历史。这些就是能把史论讲活的教师,这种上课方式就是具有艺术性。

(四)开展高质量的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教育市场化的出现,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出国留学已是普遍现象。这种活动既能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目前,“出国教育”成了机构牟取暴利的一门生意,“洋证书”和“合作培养”成了一张有分量的王牌,“国外镀金”成了大学生走上更好工作岗位的一个手段。我们作为教育者,要以“教书育人”为本,把“留学”在形式上简单化,在内容上高质化。主动地创造与本专业相关的交流活动,各个高校密切联系,实现专业互联,能力互补。

例如,南京为庆祝祖国70华诞,于国庆节当天在玄武湖举办无人机表演晚会,晚会的主创团队里不仅有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理工类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才智与美商相结合,呈现一个兼具科技感和艺术感的完美之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更多的院校交流活动,小到校内跨专业交流,大到国际跨文化合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碰撞出很多精彩的火花,将艺术思维和理性思维、艺术创造与文学底蕴结合,切实、全面提高能力。

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2020—2035这一发展新阶段,因此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要跟得上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遵循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中创造。”[2]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教学实现艺术性与专业性相结合,一定是我们新时代更有效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王沛民.工程专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初论[C]//.倪明江创造未来——工程教育改革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67-18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专业性艺术性高等教育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