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华清
摘 要:儿童文学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在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需要确立基于文本与学情的核心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文学作品创编及以讲故事为核心的语言技能,同时,通过学校充分认识、教师改进教学、确定讲故事与童话创编固定模式、建构儿童文学课外阅读书库等来实现核心教学价值。
关键词:核心教学价值;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一、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现状
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重视不够。一是主管部门考核机制失效。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由于缺乏对培养幼师的中职学校的考核机制,其介入学科建设用力较少,呈现主管部门各管各的、办学主体各办各的现象。而各地市州幼师培养学校没有更高部门的统筹管理,又出现各地市州各自按照主办学校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幼师的情况。二是由于各办各的,中职学校失去考核的约束,虽然有助于按照需求进行培养,但也有可能出现课程建设的偏差。
在幼师培养上,中职学校普遍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忽略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导致对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重视不够:其一,对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深层次的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教育的探讨;其二是缺乏统一的授课安排、考核方式等,基本上是内容上各教各的、教学进度各上各的、考核上各考各的;其三,课程开设较少,普遍是一学期36课时,考慮到冲课等因素,实际授课更少;其四,教材体系建设不够,张心科教授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现在所用的《儿童文学概论》教材介绍的是儿童文学的定义、本质、种类、体裁、题材、创作等文学研究范畴的东西,而几乎不涉及教育问题”,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且课程教材还存在选择比较随意,没有综合学生与教学实际进行选用等问题。
儿童文学教师专业能力欠缺。中职儿童文学课程主要是由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本科中文系教育的语文教师兼任,然而由于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学科的弱化,大多数中文系未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而开设的部分高校,中文教师在从事中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时,既缺乏课程专业技能,如讲故事的能力,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如作品阅读、鉴赏、创编能力,还缺乏儿童文学教育的能力。
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成效不明显。课程教学存在教与学的对应关系,即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关系密切,在中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则出现“教什么”与“学什么”不相对应的问题,即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明显脱节,教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素养与需要,教的方法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与教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依靠讲授法来讲解传授儿童文学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培养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语言技能、想象力、审美力等。
二、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核心教学价值
课程的核心教学价值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教什么”与“怎么教”,前者基于课程文本,后者基于学生学情分析。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改革既要考虑到儿童文学文本特点,抓住核心的“语文点”,又要结合中职生学情具体分析,最终确定课程的核心教学价值。
基于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儿童文学作为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具有文学性、教育性、技能性三重功能,其解读存在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要兼顾文学与教学。从文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其自身的理论、批评、中外儿童文学发展史、文本分析、作品选读、接受研究、文体写作等;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侧重于儿童文学素养培养、作品鉴赏、讲故事教学等。对此,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昆建教授在儿童文学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两个统一”和“两个侧重”,“两个统一”,即教学方法方面创新性教学与继承性教学相统一,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传统性相统一。两个侧重,即理论学习侧重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侧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教学价值主要包括儿童文学理论、学生儿童文学素养能力、作品分析鉴赏能力、儿童文学作品创编以及语言技能。
基于学情的核心教学价值选择。核心教学价值在基于文本自身之外,还要考虑到接受者本身的接受能力、接受意愿、接受态度。中职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文化成绩普遍一般甚至偏下,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较差,相对比较热衷实践性质的课程,对理论学习的诉求与接受能力不高。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来看,中职程度相较于高职或高师、本科程度,其对理论的要求也较低,同时,特别强调语言能力,尤其是讲故事技能。儿童文学作为一门技能课程,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创编指导能力,而技能的掌握要经过精心的教学组织与培训。从儿童工作的性质来看,对从教、从业者的儿童思维、儿童素养、想象力要求较高。因此,基于学情来分析,儿童文学课程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对学生语言技能实践能力、儿童素养、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综合以上的基于文本与学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文学作品创编以及以讲故事为核心的语言技能培养。当然,核心教学价值的提出并不是完全摒弃儿童文学课程其他教学内容,只是提出该课程的中心。
三、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终身学习、素质能力的发展,“怎么改”就是围绕这些发展进行探索形成新的理念以及改革理念的落地。中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基于核心教学价值提出系列举措以推进目标达成,最终使改革理念成为一种实践。
形成儿童文学教学管理机制。学校是实现改革目标的主导,在主管部门对中职教学管理考核机制失效的当下,必须自觉高度重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形成以儿童文学素养高、语言技能强、创编能力出众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机制。一是充分重视儿童文学课程作用,明确以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文学作品创编以及语言技能培养为教学目标。二是统一课程安排。儿童文学开设在二年级的两个学期,每周两节课,共计72课时;统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第一学期以儿童诗、儿童歌谣为核心,第二学期以童话、故事、戏剧、绘本为核心,并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实行以“平时成绩20%+期末考查80%”的模式,平时成绩以学生阅读量、语言技能培训表现、作业表现为核心,期末按学期分儿童歌谣表演、讲故事以及现场表现进行考查评分。三是建立稳固的教材课程体系,分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作品选两本教材,前者以儿童文学理论、文本实践教学、儿童文学教育为主体,后者注重儿童文学文体的丰富性与作品的代表性。四是建立语言技能考核制,加强课程成效督导。由学校成立考核小组,对学生语言技能按照“优秀、良、一般、差”的标准进行集中考核,并颁发相应证书。五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举办讲故事等语言技能班级、校级比赛,建立相关资源库;举办儿童文学创编大赛,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建构作品展览、发表、评比平台;支持文学社团开展儿童文学知识竞赛活动;等等。
推进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化。教师是实现改革的关键,是落实改革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我们一方面可以加强儿童文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引进。通过内培外引的模式,打造专业性、执行学校教学目标任务强的教学队伍;教师通过到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培养高超的语言技能、优秀的创编能力等;要求教师进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提升儿童文学素养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在传统的教法上,推广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教法、新做法,以期核心教学价值的最终实现。
探索建立固定且有弹性的技能培训体系。實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儿童文学的幼儿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主要是培养讲故事的语言技能与创编能力。在讲故事技能培养上,教师讲解讲故事要点,示范讲故事,引导观摩以往“优秀、良、一般、差”等讲故事视频,培养讲故事情节,培养讲故事语言,培养讲故事体态,培养讲故事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研讨学习,到讲台现场讲,按照“自评、他评、点评”进行总结评价等程序实行培养。同时,圈定30个经典儿童故事,让学生任意学习掌握,并作为期末考查、技能考核范围等。在儿童文学创编上,采用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创作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创编以童话为例,童话创编按照教师讲解创编方法,总结传统民间童话的结构模式如“相同的情节重复三次或以上”“出走—成长—回归”结构等,设计两组词语共计五套如“乌鸦、圣诞树”或者“鸭宝宝、鹅妈妈”等,学生自行任意创编,第一次修改——修改情节,并相互批改,第二次修改——修改语言,第三次形成定稿。再根据故事设计绘本、作品评比与展览等程序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创编能力、想象力、创作能力等。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认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学还是成人与儿童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增进对儿童的理解,加深对儿童的认知。因此,幼师学生必须提升学生儿童文学素养。一是建立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书目,把儿童文学作品选为蓝本,建立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必须阅读规定的优秀儿童文学各文体作品。二是提升学生阅读质量与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教学、集中学习研讨、主题班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指导,通过教师点、学生提、互相学等方式提升鉴赏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校报这一平台,刊登儿童文学作家介绍与作品赏析,在全校范围内营造阅读儿童文学潮流。
四、结语
基于核心教学价值的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其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儿童文学基本素养、儿童文学作品创编指导、以讲故事为核心的语言技能等能力,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以促进幼儿语言、想象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心科.当前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J].文学教育,2012(5):21-22.
[2]王建昆,王 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报,201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