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霞 王妍 张春梅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在实施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面临法律保障欠缺、多主体协同能力薄弱、深化程度不一等不足,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驗,结合我国国情、学情以及企业需求,以国家实施产教融合为契机,探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蓬勃发展,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成为市场需求和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但受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供给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满足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为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变化,自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政策文件中都做出了深化和推动产教融合的部署,“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导方针和重要制度安排。
一、高等院校越来越成为国家推动的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
为推动高级应用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高校的创新主体作用,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深化产教融合理念推广到高等教育和“双一流”建设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对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进行明确要求“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层面。《意见》从7个方面30项举措强调在未来产教融合中,如何调动和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四个主体的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类人才培养及推动产教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由此可以看到,随着新常态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产教融合日益重视,并不断强调和突出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将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向。2017年《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以顶层设计推动多方联动的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开启,产教融合进入全新的时代。
二、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需求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道桥专业在就业时面向对口企事业单位。据调研,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量均很大,单位希望招聘的人才能够报到后就可以独立完成分配的任务。然而高校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应聘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多种岗位,但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在培养学生时不同方向的专业技能讲解的不够深入,不能“入职即上岗”,独立完成分配的任务。这就使校企双方产生矛盾,导致道桥专业设置同企业的需求并不一致。例如,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的职业标准不一致,学校设置的课程标准和企业实际生产的不一致等。
(二)产教融合的法律政策保障欠缺
长期以来,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推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我国一直在探索深化产教融合,从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到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到2017年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实施,我国已经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教育,从教育政策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等多主体的责权利划分不明确,使校企双方积极性不高,大部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在“校企利益互赢”等驱动下实施的。
(三)与地方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不协调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要充分发挥出高校的特色和价值,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及产业结构进行充分结合,不同的地区教学资源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课程专业的设置上较为分散,并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色。同时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实训基地无法有效使用,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及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高校应当充分结合区域发展及民族特色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化的专业课程,并且在进行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民族文化理念,推动人才与地方民族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精品项目,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产教融合道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一)共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桥梁
企业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对员工严格的管理办法,校方按照国家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校企文化融合,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企业的职场文化最优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入学开始按照校企双方需求的“双素质”进行培养,最终实现校企双方最满意的协同育人成果。例如,学生入学后,学校除了安排正常的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外,还要安排新生去合作企业参观,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合作企业协同校方共同制定参观流程,首先企业为学生安排入职培训的演示,让学生了解测绘类职业人需要遵守的制度,具备的素养;其次企业各部门为学生进行部门职能讲解,使学生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企业开展培养员工对于时间管理、礼仪、目标管理等方面的素质拓展活动时,将参与活动的培养对象扩大到即将实习的在校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计划,开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素质拓展项目,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联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根据合作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过程联合设定课程,搭建對接平台,使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校企在对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本科院校可以结合企业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统一,提升学生学习、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本科院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培养目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实践课程、实践平台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践教学设备、基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现能力结构的多元化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自身认知的提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仅要求教师将理论知识全面系统的传递给学生,更应当引导学生将自身技能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实际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第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这样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要想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不仅仅应当提高其专业能力,还应当使其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逐渐实现终身学习。具体而言,社会责任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责任、家庭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而团队协作能力指的是确保学生在后期工作能够实现高效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而终身学习则是搭建起高效的学习型社会的主要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引导搭建出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不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
结语
虽然校企合作的提法比较早,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双方并未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模式,导致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方向;坚持优化教学资源,使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无缝对接;坚持道桥专业创新、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并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成立校企合作机构,为校企双方构建最优合作桥梁。
参考文献
[1]董志.产教融合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8,29(04):63-65.
[2]田高良.大智移云时代产教融合与管理人才培养探讨[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21):78.
[3]吕耀平,戴庆敏,杨承清,徐传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一融合两清单三提升[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06): 77-81.
[4]罗明誉.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06):82-87.
[5]邓冰,张倩.以就业为导向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8(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