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顾随一生坚持立诚育人的教育信仰,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讲授风格。本文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理想层面、教学层面、课堂生成层面呈现顾随先生卓越的教学思想和课堂艺术,旨在以大师经验为当前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顾随;古诗教学;教学思想
基金项目:本论文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顾随古诗教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CXJJS19030)。
21世纪后,顾随被人们冠以“隐藏的大师”之名。顾随先生自一九二九年起执教于大学讲坛,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这一阶段是先生独特的教学思想和讲授风格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顾随一生登台执教四十年整,结合教育实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先生坚持以育人为本,将为学和做人紧密结合,又强调诗歌对生命的阐释和感发,对诗歌中的“知、觉、情、思”与诗人的品格和修养进行独到的讲解,辞以情发,娓娓道来。正是如此,先生的古典诗歌讲授兼容并包,深婉动人,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1 育人为本,探索诗歌与生命的关联
中国自古便说“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诚,从“言”义,“成”声,“成”亦兼有义,不诚不成。《中庸》廿五章曰“不诚无物。”而顾随将“诚”赋予新义,认为诗词内容往往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和个人品质与修养的体现,看到这一点才可以更好地读懂古诗。古典诗歌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诚”,并带着这样的诗心正视生活、继续前行。
首先,先生认为诗的根本不是教训人,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这是诗最主要的作用。所以,顾先生上课十分注重与学生作心灵上的交流,寻找中国古典诗歌生的色彩,被学生称为“旱天的甘霖”和“引路的明灯”。如此说来,古诗教学的最首要的目标就应是培养学生品性。鉴赏诗歌就是把握诗人和诗歌本身传递给我们的感动,使人达到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之品质,从而找寻到来自生活的
力量。
其次,新课标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的宝贵财富,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顾随先生在补充了王国维之“境界说”、严羽之“兴趣说”、王士祯之“神韵说”后,从诗歌的美学角度提出了“高致说”的鉴赏目标。他认为,任何一首诗歌都不可能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诗歌内容一定会与作者的人格、修養、性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我们品读诗歌,就是要发现这一份高致之美,形成一泓润泽心灵的力量之源,以此来达到育人的目标。
此外,顾随更看重古诗教学对人实践的引导和感化功能。青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面对生活自然要端正态度,只有知行合一,才可以有所作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2 辞以情发,解读诗歌蕴藉的力量
顾随还认为,读诗重在体悟诗情,鉴赏诗歌就是要穿越时空与古人产生某种心灵的共感,以更好地提升修养、体悟生命。他在讲授古典诗词时总会选取适应时代、文质兼美、融入对人世的关注和对大自然关怀的经典作品,声情并茂,娓娓道来,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原有的意义与生命所在。
先生讲诗从不人云亦云,而是要关注诗人内心的细微敏感之处,点出一首诗的关键情感。他认为“兴趣”、“神韵”、“境界”,三者总名之为“诗心”。而我们学诗欲求入门,要以境界为先。因此,需要教师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尝试,帮助学生找寻到与诗人的某种跨越千年的生命共感,从而获得真切而有价值的感受和体验。而学习诗歌就是要培养一种情绪的治愈能力,无论此后的人生遭遇了什么,都会相信美好与之同在,无论生活多么愁苦,但总可以重拾希望。
3 生发切己,呈现动人温暖的课堂
顾随先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讲授是中国教育界一笔宝贵的财富,先生注重感发、启发,跳出以语言材料为中心的讲授方法、以整体认知的形式组织教学等策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诗歌世界的渴求和探索,也避免了语文课堂“千篇一律”的问题,为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和建议。
先生十分注重带领学生在文本的细微之处下工夫,师生互动深入探讨诗歌的妙义,循循善诱,寻找感发人心的力量。如在讲解《诗经·王风》的《君子有役》时: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先生认为,此诗开篇点题很好,可以直接表情达意,又不失诗歌情感。“‘曷至哉三个字,味真厚。傍晚时思之最甚,平常日暮则归,故日暮不归则思人之情愈厚。”[2]这样的一句话立刻将古时男子服役、女子思夫的场景展现在大家眼前,心中念着“君子”,眼前又看到了“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日常情景,女子内心的孤独凄冷、怅然若失之感立刻浮现出来,令人如闻如见。
同时顾随讲,诗有“一知;二觉;三情。”[3]先生讲诗亦从“知”“觉”“情”“思”四个角度出发,注重以情为本,从诗歌之景、致、情、思出发旁征博引,对作品进行整体分析,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之诗情诗意,也能得到艺术享受,提高精神修养。
诗歌的产生是伴随着音乐的,诗歌的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平仄之格律,有一种自然的韵律之美。顾先生讲授古典诗歌时,总是通过一段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朗读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他声音响亮,气力充足,感情丰富颇能引人入胜,他往往要把讲的一首词做好板书,从头到尾写的清清楚楚,然后诵读一遍,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近些年来,古典诗歌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注重字面的解说和评赏,甚至有时制定了固定的评赏模式,这种现象更是难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典诗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学诗作诗应循序渐进,先要让学生多读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熟读成诵,读出其平仄格律、诵出其声情气韵,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和热爱。
4 结语
出身书里门厅才华横溢、兼有留洋视野广博深邃、历经时代风云桃李芬芳。
顾随先生以立诚育人作为自己终身的教育信仰、以为人生、求敦厚、重诗情的论诗精神为不懈追求,用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身教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着生机勃勃的动人韵味。本文从教育理想、教学层面、课堂生成层面对顾随先生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探讨,管窥其生动活泼的中国古典诗歌讲授课堂。希望以大师经验为当前一线古诗教学提供些许启示。也相信顾先生的教学艺术会被更多人关注和研究,并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实践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17.
[2]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之京、高献红整理.中国古典诗词感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顾之京,赵林涛,高献红.顾随全集(全十卷)[M].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
[4]陆有富.传统吟诵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8):128-130.
作者简介
张春蕾(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学生,教育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