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上举
【摘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堂必需贴近学生生活,必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将初中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身边中的“物理现象”探寻物理规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做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关键词】物理现象;探究激情;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87-01
物理现象就是指可以直接感知的物理过程或物理事件。在初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物理现象,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对物理事件获得具体而明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中探寻物理规律,让学生在物理现象中获得物理知识,这样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快乐,同时也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打造“物理现象”课堂,点燃物理探究的激情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很多的物理概念、规律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如压强、功、能量、比热容等。学生面对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必然枯燥无味,学生在一知半解的学习中弄得疲惫不堪,所以我们应当及时把物理现象引到课堂中,从浩瀚太空到微观粒子;从电闪雷鸣到核子裂变;从炎热沙滩到凉爽泳池,这些神奇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耳目一新,强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物理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激情。
例如,在复习力和运动时,教师可以播放最近在西昌发射长征3B火箭的视频,该火箭把两颗北斗卫星送进距离地球两万多公里的预定轨道。在这个视频中教师可以提出很多有关力和运动的物理问题,例如:向下喷射火焰的火箭为什么会向上运动?火箭要加速(匀速或减速)上升时要具备什么条件?如何让北斗卫星实现变轨?卫星以什么为参照物时是静止的?通过播放火箭升空来展示物理现象,学生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物理知识学起来也就轻松了。又如在摩擦起电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带电棒把细水流吸引弯曲”的视频;在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实物演示“溜溜球”上下转动的过程;在浮力教学中,教师演示鸡蛋在清水中下沉而在盐水却上浮的情景;在流体压强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一下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而乒乓球却不会掉下……。通过展示这些物理现象,打破沉闷的课堂,使学生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之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激情,有了这种激情,学好物理就水到渠成了。
二、打造“物理现象”课堂,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对学生而言,科学探究就是通过探究物理事件来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或课件、挂图、视频等)来展示物理现象,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来归纳物理规律,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形象、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力和运动关系时,学生根据手不推桌子时桌子不动,手推桌子时桌子运动的现象,就想当然地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时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播放比萨斜塔实验,或者视频展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对这些展示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不难得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又如:学生通过观察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了具体、清晰的認识,这时如果再联系到两种电荷的作用规律,这为猜想电和磁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奠定了基础,从而对奥斯特解开的“电生磁”和法拉第发现的“磁生电”现象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这很好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三、打造“物理现象”课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又用物理规律去解释物理现象,这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并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记得在课堂上笔者曾经出过这样一道习题:“小雨同学用100牛顿的力去提放在地面上重为150牛顿的木箱,求木箱受到的合力多大”,有个同学不暇思索地运用“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求得合力的大小为50牛,合力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同(即竖直向下)。在这一题中该同学错在脱离了物理现象——木箱没有被拉起的事实,考虑不到木箱还有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因此得到的答案就错了,正确答案是合力为零。又如:“小华抱着一块200牛顿重的石头在操场沿水平方向前进了6米,求小华对石头做了多少功”,有的同学会想当然地运用公式“W=FS”求得小华做的功为1200焦耳。这是因为该同学死记公式,对公式只会生搬硬套,他没有正确理解功的概念,因此做错了。如果该同学能根据该题目而呈现出准确的物理情景,即小华的用力方向是竖直向上,而通过的距离是水平方向,就很容易得到小华对石头是没有做功的。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打造“物理现象”课堂,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能准确重现出物理情景,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打造“物理现象”课堂,成就快乐的教与学
给学生“减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当然“减负”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量或降低学习物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是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里轻松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能量”概念教学。“能量”概念非常抽象,学生要理解它是非常困难的,在课堂上教师可先创设“物理现象”,让同学列举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会到的能量,并把有代表性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或课件、视频播放),如:“人推木箱”、“大风拔树”、“洪水冲走桥梁”、“炸弹炸飞汽车”等等,通过这些典型的学生身边的做功例子,再抛出能量的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了。接着,让同学们做个简单的实验:让钢球从斜面滚下来推动水平面的木块,通过运动的钢球对木块做功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出动能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钢球可以对木块做更多的功”,通过控制变量法继续做钢球从斜面滚下的实验(改变钢球的质量或改变钢球在斜面的高度),并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得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这样从身边的现象或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归纳物理知识,轻而易举地降低了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结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创设“物理现象”课堂,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以确保物理学科价值的实现,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为“科教兴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明良,刘厚波.创设生活问题情境突破物理教学难点[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Z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