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路径选择

2020-04-20 10:49郭玉哿
粮食问题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存在问题

郭玉哿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促进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国有粮食加工企业作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一部分,其发展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农民种粮积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实施,还关系到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成效和粮食安全的实现。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要以此为契机,利用好当前相应的优惠政策,认真做好粮食加工这道题,促进粮食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下游项目延伸,提升深加工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粮食加工企业;存在问题;路径选择

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是在当时统购统销、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完全依附于行政手段,按照“以销定产”的方针去完成粮食的加工计划,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加工企业主体多元化形成之后,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依然沿用旧的经营模式,主动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受企业总体规模小、历史包袱重、债务负担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经济效益下滑,企业举步维艰,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走好新形势下粮食加工之路,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前瞻性不强、产权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活、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且沿用的还是老工艺,仅限于粮食初级加工,产品的深度开发还不够,转化率和附加值还比较低,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创新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开发,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等问题,导致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依靠技术和创新的集约发展受到限制。再加上,资金、技术等要素及市场化改革滞后的影响,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结构优化不明显、配套能力薄弱,市场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设备设施老化

设备设施老化是目前影响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有的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设备好一点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购置的,有的甚至是八十年代购置的。虽然在当时相对比较先进,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企业经营规模小,设施陈旧落后,生产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而且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若更新改造,需要几百万元的投入,更别说购置新型的粮食加工设备。

(三)抗风险能力弱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速冻类、糕点类、蒸煮类、油炸类等制品因顺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粮食制品特别是面粉产品刚性需求逐年下滑,一些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由于要承受上游的粮源高成本以及下游市场的激烈竞争,运行越发困难,企业不能通过粮食加工来应对市场风波。

(四)营销能力不强

一些企业观念陈旧、市场竞争力差,对权威信息掌握不准,购销价格波动很大,不能对市场需求作出深入精准的分析,加之,推广产品意识不强,销售渠道多依赖相对固定的经销商户,销售方式多是传统的联系客商,通过电子商务和网络平台销售的比例很小,自主开发市场的能力较弱,好的产品没有好的市场。

(五)组织发挥不够

县域内的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产品,不能辐射带动产业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产品“卖难”问题,企业要壮大发展,融资渠道少,金融部门贷款难度大,优质粮食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地方政府缺乏统筹规划,一些民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导致开工率不高、产能过剩。

(六)损害企业形象

国有及民营同类粮食加工企业在生产、购销活动中,为了增加市场份额,争抢地盘、争抢市场、争抢客户,相互设防、相互抬压价格,导致市场混乱。特别是有的企业片面追求面粉外观和口感,在生产过程中或添加化工原料加工“配方”面粉,或不切实际地夸大产品效果“卖贴牌”,过度加工导致“有量无质”,擀面条蒸馒头“不好吃”,这些虽然是极少数,却在很深程度上、很大范围中,动摇了广大群众对粮食加工企业的信任,损害了粮食加工企业的整体形象。

二、发展机遇

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瓶颈是多方面的,需要国家提高对推进农产品加工的重视程度,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为粮食加工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粮食加工企业自身也应该努力,充分利用当前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化粮食加工结构,积极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了粮源

为保证我国粮食的可持续优质增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为落实这一宏大目标,各地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必然能带动粮食生产,为粮食加工提供充足的优质粮源。[1]

(二)对农产品加工的重视提供了发展时机

国办首次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主食品工業化率分别达到88%和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粮食企业数量达到50个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明确粮食加工功能区定位,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形成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实现由专注加工向“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转变,接一连三、协同联动。

(三)县域内粮食精深加工降低了成本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粮食加工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域内具有发展高质量农业的自然资源禀赋,特别是合理布局的粮食精深加工企业靠近农民,减少了运输成本。同时,县域内的粮食深加工企业又参与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能够反向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让种粮主体分享加工等环节的增值利益。

(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有一定的资产优势和人才优势,收购、销售、仓储、网点、设施、市场、物流、场地等比较齐全,这又为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路径选择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需形势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前提是解放思想,核心是遵循规律,关键是开拓创新,方法是统筹推进。要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鲜明主题,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粮食加工技术活力,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用市场化手段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辐射力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水平。

1. 加大改革力度

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国有资产全部退出,职工身份进行置换,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实施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股。同时,因企施策,及时淘汰规模小、效益低的加工企业,对落后设备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扶大扶强扶壮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能够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的企业,在做大做强中实现借势发展。

2. 搞好重组整合

利用当前粮食市场疲软形成的倒逼机制,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对县域内粮食加工企业进行重组整合,组建紧密型加工企业集团,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新型主体辐射能力,带动县域粮食加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打破行业界限

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盘活资本存量,按照产业联合、要素共享、利益联接、风险分担等方式,多渠道开发现有的设施用途,大力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多个合作之间粮食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增强企业实力。

4. 新建加工项目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企业投资、吸引外资、社会资金,以及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等多种途径吸引更多资金,新上起点高、效益好的粮食加工项目和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促进企业上项目、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以科技带动发展粮食精深加工

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加工发展的根本动力。粮食加工企业要转变初级加工现状,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强粮食加工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精选原料、精通工艺、精细加工、精美包装、精明经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切实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的增值率。

1.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针对粮食加工企业分布散、聚集性差的现状,综合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高效分离技术,引进新质量标准和关键设备,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術、新工艺,不断提高粮食加工深度、加工层次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粮食精深加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出率,从产业链延伸上要有效益,在多环节加工上增加收入。

2. 拓宽精深加工领域

推进加工产品更新换代,提高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和资源利用率,通过精准解析客户需求,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以“盯住居民盘中餐,服务市民三顿饭”为出发点,大力开发多种规格、风味独特的功能性大米制品、面粉制品、玉米制品等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实现主食产业化。以“安全优质、营养方便、高起点、规范化”为原则,改造传统休闲食品,创新产品种类,开拓生产基地,推出多规格、多口味的营养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烘焙食品、粗纤维等食品,提高粮食的使用价值和附加值,实现食品多元化。以“基地+企业+门店”等新模式,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谋划产能结构布局,积极开发高粱、谷子、荞麦、燕麦等杂粮制品、全谷类及豆类制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膳食需求,实现杂粮集群个性化。

3. 搞好联合与合作

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把自主研究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先进技术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粮食加工产品,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新型主体辐射带动能力,集中力量培育出几个名、优、特新产品,在强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上发挥名优产品的引领作用,增加粮食附加值。[2]

(三)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粮食加工产品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没有市场的立足点、竞争力,更没有好的经济效益。要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苦练内功,合力经营,优势互补,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抱团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做强做精品牌产品,利用品牌进行扩张和延伸,打造出全国叫得响的好品牌。在巩固现有品牌的基础上,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创立新的知名品牌,扎实做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体系论证,充分利用品牌效应,转化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覆盖率,在品牌创建的质和量上有新的突破。以品牌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的品牌整合,培育出一批具有地域独特魅力的粮食名优特品种,实行统一品名、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扩散效应和产品聚合效应,增加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讲好粮食品牌和企业家故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借助互联网和重大节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加大对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四)积极开展新零售业态

粮食加工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主动掌握网络营销技能,大力发展“互联网+粮食流通”智能新零售渠道,构建完整的市场网络和营销体系,在线上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对接国内大电商,在线下选择大中城市的超市、便利店、设立直营配送店、代理分销店专柜,推动粮食加工食品经营从粗放向集约、从低效向高效迈进,使线上线下交易同频共振。进一步加大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工程,培育一批电商带头人,做到横向、纵向相结合,逐步形成粮食食品经营连锁化、销售超市化、配送集中化的终端销售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大力树立诚信观念,把增强行业诚实守信意识放在首位,把“诚信增效”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以诚信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

(五)建设加工原料基地

以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园区、绿色工厂为重点,创建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高质量粮食产品,缓解粮食加工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种不一致、品牌叫不响等问题,为掌控优质粮源创造条件。积极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与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的密切合作,采取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搞好联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构建优质原粮种植联合体。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耕地有机质量和效益,通过选种优良品种、精准用药、精细用肥、精量播种、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等技术,从源头上严把粮食质量安全。把发展优质粮食订单收购作为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通过股份制合作、土地托管、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建立一批规模化优质特色专用原粮生产基地,实行专收专储专用,完善订单收购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

(六)认真做好粮食标准质量监管

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管是粮食流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粮食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实现主要粮食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确保粮食质量和卫生。依托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分析预警,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粮食质量和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加工。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网络,全面提高粮食质量监管水平,积极探索对从事粮食收购、储存经营者进行监管的措施办法,制定并认真执行有害、有毒原粮的应急处置预案,保障市场粮食安全。

(七)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做好粮食加工工作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业务技能培训、技能大赛和开展“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培育“粮工巧匠”,缓解知识结构不合理问题。从业绩考评、奖励分配、精神鼓励方面不断优化政策,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促进各类人才良性竞争,通过竞岗、提拔等手段,把敢闯敢拼、知识丰富、业务娴熟、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放在关键岗位上锻炼。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評价和激励机制,加快造就和引进新一代粮食加工技能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为企业快速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结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是经济稳定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年,粮食加工企业要尽快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加工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场主体培育、品牌建设、营销水平、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凝聚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推动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J].农经,2019.12.

[2]郭庆华.对促进新安县粮食经济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J].粮食问题研究,2018.11.

[3]吴国勇.粮油加工业如何走出当前困境[J].中国粮食经济,2013.12.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税务局)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存在问题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