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的空间:梅洛维茨媒介场景理论的空间观

2020-04-20 10:39梁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摘要】本文围绕美国传播学者约书亚·梅洛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展开,在梳理理论来源的基础上,对其著作《消失的地域》中重点理论的空间观进行解读。本文发现,该场景理论体现出空间观的超越性:由电子媒介生产出的信息空间取代了传统物质地点,重新定义场景;信息流动跨越了物理距离,社会行为得以在丰富的空间形态中展开。本文还尝试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背景下,思考这一理论空间观的深化与颠覆。

【关键词】媒介场景;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空间观;移动互联网

梅洛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提供了清晰的研究脉络。梅洛维茨从媒介技术出发,考察媒介自身特质对传播的影响。他围绕“媒介—场景—行为”展开讨论,对电子媒介如何改变和重塑场景,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的现象作出观察和思考。而其中首先要面对的是媒介的变化如何改变社会环境的问题,即媒介如何塑造场景的问题。空间观是这一问题中的关键,也是本文的聚焦之所在。

1. 理论来源:场景理论与媒介思想

1.1 场景理论

戈夫曼的场景理论是梅洛维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戈夫曼的“拟剧论”借助戏剧表演来描述社会生活。在戈夫曼的理论中,自我身份的识别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梅洛维茨注意到了其中“社会环境”这个影响行为的因素,并认为社会环境不止局限于地域,指出“任何能够改变社会舞台结构的因素或者使社会观众重组的因素都会对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戈夫曼为梅洛维茨观察社会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梅洛维茨可以在媒介与人们的社会行为之间搭建了“场景”这座桥梁。

1.2 媒介思想

伊尼斯的媒介研究着眼于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和广阔的地理空间。他提出的媒介时空偏向理论分析不同媒介的特质,认为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反映媒介对文明的重要意义,每一种媒介都有时间或空间的偏向性。从纸的发明到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再到电子媒介时代,伊尼斯认为媒介的空间偏向越来越明显,大众媒介技术的扩张性不断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给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威胁。

麦克卢汉将媒介与人类的身体联系起来。他提出“媒介是身体的延伸”,将媒介看作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他还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地球会变成一个“村庄”,人类将重新回到部落化的地球村。麦克卢汉在人对媒介感知的关系中诠释无形的、虚拟的环境,认为媒介可以使人感受到超越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感”并使之延伸扩大,揭示了媒介技术的空间生产能力。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空间观为梅洛维茨的理论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2. 媒介场景理论的空间观:电子媒介环境下场景的超越

场景理论家关注到特定社会场景下人们的行为,却没有研究和解释场景影响行为的一般过程,以及由场景的变化带来的人的行为变化;此外局限于面对面的交往而忽略了通过媒介进行的交往。媒介理论者描述了媒介如何塑造宏观的文化环境、如何影响人的感官,但没有把媒介特征同人们的社会交往和行为的分析联系在一起。梅洛维茨“将固定场景中相对固定的角色行为的描述扩展为分析场景的和行为的变化”,将两种看法巧妙组合,搭建起他的媒介场景理论。

2.1 重新定义场景:摆脱对物质地点的依賴

场景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梅洛维茨首先认同了这一点。

场景的构成并不一定依赖于物质地点,在梅洛维茨看来需要抛弃物质地点、面对面形式这两个因素对于场景的局限,而在人们的交往中,重要的是社会信息的流通,而非物质地点本身。例如打电话的两个人虽处于不同的物质地点,但彼此间的共同信息环境使之处于同一个场景。

进而梅洛维茨将场景重新定义为“信息系统”,从而扩展了场景。梅洛维茨不再将场景局限于物质地点,在传统地理意义的空间之外关注到媒介层面的空间,初步展示出了媒介对于空间的塑造能力。同时强调了通过媒介进行的有中介的交往形式,使得在固定场所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和通过媒介进行的交往成为场景的两个不同构成方式和种类。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信息”实际上指的是社会行为,包括“词语、手势、语音、服装和活动的节奏”的多种方式。

2.2 场景的融合与变化:电子媒介对空间的塑造

在戈夫曼的场景理论中,“舞台设置往往是固定的”,相匹配的角色也相对稳定,场景具有稳定、静止的性质。

梅洛维茨否定了这一点,提出场景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并非特殊情况,同时指出这种变化是持久性的。而场景的变化源于媒介带来的社会信息的大规模流动。

电子媒介带来的场景变化首先体现在场景的融合。梅洛维茨认为,印刷媒介时代中互不相通的信息系统,在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下会形成融合的公共领域。印刷媒介倾向于塑造专门的、互不相通的信息系统,场景之间往往彼此分隔,电子媒介则会破坏信息系统的分离。原本在印刷媒介中孤立的场景,会被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模糊掉边界,相互融合。

其次,物质地点和媒介环境分离,进一步打破了场景对地理空间的依赖。随着电子媒介的使用,不同物质地点之间的信息差异开始消除,信息突破了地理距离所设置的传播限制,“绕过了物质上和社会上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移动”。

物质地点在场景中丧失了独特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地域的消失。梅洛维茨认为,电子媒介将正式的前区信息变成非正式的后区信息。电视持续地暴露着人们的“表情”,大量运用的表象符号诉诸人的情绪和感觉,使得看电视的人与电视中的人关系更亲密,成为“媒介朋友”。此时双方的交往拥有了某些面对面交往的特点,中介的存在弱化,在“这里”与在“那里”的差异逐步缩小。他们跨越了物理距离,在信息空间中形成直接的连接,仿佛到达了同一个“地点”。

3. 理论继承: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场景理论空间观的深化与颠覆

在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被人们广泛应用,其媒介由无差别的大众传播逐渐转向分众传播,精确算法下的内容分发,以及受众的自主选择使得社会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出现了新的现象。

如果说电子媒介融合了不同场景,将人们放在同一个公共领域,那么当下的数字媒介则让场景更加自由,一方面可以完成信息系统和地物质地点的匹配,一方面再次筑起场景的“外墙”,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形成更深的空间分隔。

3.1 场景的再超越:物质地点的回归与改变

在广播、电视占据主流的电子媒介时代,媒介用信息系统取代物质地点来定义场景,失落了地域,模糊了场景边界。

彼时的信息空间与物质地点分离,二者相互之间没有关联,而今天我们谈起场景,底层逻辑是“地域语境”和“媒介语境”原本处于分离的状态,而场景的搭建使二者密切相连,达成匹配或是一致。

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人身体处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并且随人的行动而动。人们对于社会信息的接收与口语传播时代一样,再次以自身所在地理位置出发向外辐射,所接收到的信息是与所处的物质地点相匹配和对应的,不再是电子媒介环境中信息与物质地点无关的情况。

“情境感知”技术在媒介中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地域语境与媒介语境的匹配。例如,智能手机中地图导航app会根据用户所处的地点提供相应的路况信息和天气新闻;本地生活类app结合用户的地理位置提供周边餐饮、娱乐场所的推荐。

物质地点的意义重新显现出来,它不是印刷媒介场景的决定性因素,也不是电子媒介下被消解了的地域,而成为了今天场景中媒介语境的起点和基础。媒介环境也不再是电子媒介时代下那个不稳定的、边界模糊的存在,而是形成了根植于物质地点,信息向中心流动的一个个可被区分的信息系统,场景的地域语境与媒介语境具有了一致性,不同的空间产生了“重合”。

3.2 信息空间的重新分隔:场景边界的主动构建与深化

在梅洛维茨看来,电子媒介将同样的信息传播给所有人,原本在印刷时代不同的信息系统相互融合,不同的人们被媒介带入了同一个公共领域,场景边界模糊。

而今天的我们不再被动接受无差异的信息,我们根据自身兴趣和利益,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地接触和接受,并且在技术赋权下不断强化这种选择,由此场景间的分隔再次出现。

大众传播正在走向分众化的传播。一方面,算法为王,个性化推荐将用户偏好发挥到极致,媒介或平台将特定的信息发送给用户,打造出的媒介空间精准而狭窄;另一方面,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媒介信息,而是主动选择,建构起新的空间区隔。人们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尽管通过媒介与整个世界相连,而在很多场景中却只能形影相吊,孑然一身。

如今社交媒体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带来巨大影响,新闻生产社交化,受众成为自己的把关人,新闻进入“后真相”时代。真相淹没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洪流中,人们在社交媒体中寻找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通过对新闻选择性地接受来表达和强化自己的观点,将更多的事实拒之门外,为自己筑起圍墙,形成了隔绝的信息空间。

在庞大、多元的信息市场中,人们的媒介生活更自由、多样了,而共同点正在减少。人们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共同领域变得小而浅薄,在电子媒介时代打破不同场景边界的信息系统,如今在被主动地分隔开来。

4. 结语

纵观梅洛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可以发现具有超越性的空间观念贯穿其中,媒介在信息层面的空间生产能力丰富了场景的内涵,为考察媒介如何影响社会行为提供了良好的解读路径。对梅洛维茨空间观的重新梳理与反思,或许对媒介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联结同时趋向极度紧密与极度疏离的当下,为人类与媒介技术关系的探究提供更多思路。

参考文献:

[1]何梦祎.媒介情境论:梅洛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J].现代传播,2015(10).

[2][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梁琨,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媒介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
微信在金融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移动新闻客户端信息推送特点及问题分析
分享经济的价值创造模式及其影响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微美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O2O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