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戏曲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上千年的形成过程中,带有很多的封建道德标准,要遴选适合学生学习,并能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走进音乐教学的课堂,所以,戏曲的传承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契合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河南传统戏曲中,选取《清风亭》《程婴救孤》《苏武牧羊》弘扬“孝”“忠”“节”的中华传统美德;选取现代豫剧《朝阳沟》《村官李天成》《焦裕禄》《红灯记》等反映新时代社会面貌和主旋律的选段,达到了传统文化艺术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契合。
【关键词】戏曲;传统文化;音乐教学;核心素养;戏曲进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199-02
【本文著录格式】孙静.戏曲进课堂的唱段选择与教学实践[J].北方音乐,2020,03(05):199-200.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戏曲起始于春秋时期、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时期,经过千年的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川剧、秦腔、河南梆子、黄梅戏等。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独有而又成熟的一种传统艺术文化。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中,戏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民歌、器乐、曲艺支撑起了中国上千年的艺术天地。
2016年4月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2016年将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这对于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戏曲文化根植于中原大地,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学习和鉴赏河南本土地方戏曲,以地方特色戏曲音乐文化为载体,不仅仅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一种学习和传承,也是对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诠释,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乡土人文风俗对于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本土文化为傲,学生能够热爱故乡文化,树立学生的根源文化意识,进而热爱中华文化,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目的,实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德育目的。
但从过去戏曲的功能来看,戏曲在中国封建社会承担着传播帝制王朝统治思想的任务,是传颂封建道德的工具和主要渠道,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志,通过戏曲的传唱教化子民,从而辅助于建立一整套的道德标准。在新时代,有些剧目从艺术的角度看依旧可以作为戏曲的经典,但从宣传的内容和道德来看,远远不符合现在社会的标准,应该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今,从戏曲中遴选出适合中小学生传唱的戏曲唱段,不仅仅是在艺术的范畴,更要考虑戏曲的内容和主题,做到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从而实现借助艺术熏陶学生的道德品格,充分发挥戏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也在音乐学科教学中践行了核心价值观。
戏曲进课堂利用戏曲教学,不仅仅是完成审美与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文化理解结合,利用戏曲教学,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们民族精神,从而实现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目标。
民族气节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剧中的代表作《苏武牧羊》就是一个歌颂苏武出使西域,十年在外,不辱民族气节的故事,在《苏武牧羊》戏曲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唱腔与表演,更要通过学习的过程,领略主人公苏武的民族气节,学习过程和艺术表现都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塑造的过程就是体验、感受主人公的精神和意志的过程,由此内化成自己的一种品格。从传统剧目《苏武牧羊》到现代豫剧《焦裕禄》,其实都是在传承一种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优良品格。《焦裕禄》塑造了一个铮铮铁骨的共产党员,为改变兰考的面貌,用自己的生命拓荒治沙,是對人民的负责,是对党的事业的负责,用自己的身躯和精神打造出盐碱地中的一片绿洲,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样的精神怎么能不值得讴歌?这样主题的作品,怎么可能不打动学生?通过戏曲这样的艺术形式,领略一种精神,品味一种文化,塑造一个灵魂,这不就是艺术教学应有的功能与价值吗?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弘扬孝道文化也符合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谐文明的新社会需要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剧目中从来不缺少中国孝道文化的主题,或者弘扬或者鞭笞,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爱恨交加的人物,这样的表现方式直观、生动、直击心灵,比简单说教效果要好得多。现在的学生很多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中,已经失去了感恩的心,把父母当作保姆,把物质需求的满足当作是父母理所应当的付出,缺少对于父母爱的感受,缺少孝道文化的理解,利用戏曲进课堂来进行孝道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弘扬,更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践行和谐文明社会的良好方式。在传统豫剧中有一部戏《清风亭》,故事发生在宋朝,薛荣赴京赶考,家中妻子严氏虐待其妾周桂英,以至命仆人将周桂英于元宵夜在磨房所产之子抛至荒郊,周无奈,将血书、金钗藏于襁褓作为标记。婴孩被以磨豆腐打草鞋为生的张元秀拾去,取名张继保,抚养成人。十三岁那年,继保因同学讥讽而回家讨询实情,张怒责之,继保遂逃往清风亭,恰遇周桂英,周为其调解,见血书,认子进京。张元秀夫妻失子后便老病缠身,沦为乞丐。后,继保中状元,张元秀夫妻前去相认,继保却反目为仇,二老双双碰死清风亭。张继保也被雷殛毙。这个故事中,张继保就被塑造为一个有才无德、不孝之人,将自己的养父母逼死,这样的反面人物,在中国的善恶有报中一定是要有恶报的,所以结局就是被雷劈,雷是代表上天的,寓意就是为人不孝,天理不容!在剧目中,学生通过欣赏、表演,塑造一系列过程,一定是对张继保的人性看的很透彻,也会有一种恶人不死,天不开眼的感觉,所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让学生忠于孝道,恐怕是最好的一种感恩教育。
在封建社会传统戏曲中,糟粕的东西很多,尤其到了地方戏曲剧中里面,从内容来看也充斥了很多格调不高、俗不可耐,甚至是低级趣味的东西,所以,对于地方戏曲课堂,教师必须要进行筛选将不符合对于艺术真善美的要求,是不适合作为进课堂的作品使用的摒弃剔除。
一、戏曲进课堂的学习上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一)内容的适宜性原则
对于剧目必须进行内容的选择,筛出一些格调不高、较为低俗的作品,选择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追求真善美的、弘扬主旋律的,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些作品,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学习,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而达到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
(二)戏曲的唱腔优美,适合传唱
在戏曲中,每个剧种的声腔特点不同,有的旋律起伏较大,有的具有明显的说唱性,所以在进行戏曲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对于歌唱能力不强的学生或者是发展阶段,例如初中生就不适宜选择旋律起伏过大、音区过宽的作品,可以选择例如“越调”这样的剧种。如果相对来说,学生嗓音条件较好,有一定的歌唱能力,表现力也强,不妨就找一些经典的豫剧选段,让学生按照角色的表现来进行戏曲学习,合适的选段可以让学生能够完成作品;作品选择错误,教师和学生劳神费心,效果不佳。
(三)戏曲进课堂易选短小精悍的唱段来学习
戏曲教学本身属于音乐教学的一个模块,教学时间有限,一个学期能进行三五次已经属于很难得,更何况每次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的顺利推进,所以在进行剧目选择的时候,要选取演唱较短的唱段来进行,例如豫剧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当代豫剧《朝阳沟》中的选段《我决心在农村干他一百年》、越调中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曲剧中的《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这样的曲目都是非常适合学生学唱的。
(四)戏曲学习中的表演性原则
戏曲不同于曲艺的最大特点就是戏曲带有角色,上台饰演的就是一个人物,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充分的理解剧情和人物的性格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所表现,用戏曲应有的声腔、神情、眼神、肢体动作等,对于人物的情感进行表达,《毛诗序》中有“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则手舞之足蹈之”这就充分说明了,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肢体语言是表现情感的最高形式,更是对演唱的有益补充,所以学生的戏曲学习,一定要遵循表演性原则,这也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音乐表现的重要培养途径。
(五)戏曲学习的实践性原则
学生对于戏曲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应该多多提供学生表演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只是一种鹦鹉学舌,在学生对戏曲理解不够的情况下,不可能理解戏曲的精髓,如果想促使学生学习,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主动性,所以平时应该注重给学生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每一次表演之前,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理解、并一次次修正自己的表演,从而完成一次完美的表现,所以,登台表演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办法,其实也是建立学生自信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如果有条件,让学生参加一些比赛或者是与名家交流的机会,会达到种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真正地热爱戏曲艺术,这样更好地做到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艺术表现力”。
(六)戏曲进课堂也要有学科性原则
所谓的学科性原则,是指戏曲学习根本上是为了培养音乐学科应有的核心素养,戏曲只是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内容或者途径,所以对于戏曲进课堂,不能脱离音乐学科的教学原则,不能是简单地模仿与学唱,应该充分挖掘戏曲教学中的音乐要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戏曲,依旧可以提炼出其中的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要素,了解音乐要素表达音乐情绪的方式和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音乐要素的理解,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要素来理解与感受音乐的能力,這样戏曲就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载体,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进课堂,既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一种艺术门类,也可以通过戏曲的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戏曲也是音乐教学的很好载体,遴选好的作品,科学地设计剧目和唱段,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把戏曲作为培养和落实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的有效途径,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究的一个方向。
作者简介:孙静(1978—),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硕士,市教研员,中小学高级教师,音乐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