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专业课教学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的几点思考

2020-04-20 10:48孙超李进
锋绘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孙超 李进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高校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实现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文章论述了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的几点思考。对新时代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对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课堂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对新时代高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教学;专业课程

1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育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它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不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专业课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范式,在具体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并传递给学生,达到精神指引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2004年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作为试点,上海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之路的探索。在2014年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国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都能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起到德育的作用。

在传统的育人体系中,只有思政课担负着德育的使命,而其他各门专业课程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停留在智育的层面,往往忽视了德育层面,这就导致了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甚微,对青年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培育更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面对新形势,一定要打破传统思政课“孤军奋战”的局面,改变以往高等教育中德育“碎片化”的模式,实现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共同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德育作用。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2 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课堂的必要性

2.1 新时代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影响越来越大。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一样,高等教育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优势所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沃土,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繁荣,才能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2.2 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知识、能力,更传授给大学生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就是解决好“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树人”是对高校的基本。要求学校和教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归根到底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课程思政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牢牢把握育人这个根本,在每门学科的课程中贯穿着育人的功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提升专业能力、业务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在高校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担任民族大任的青年,實现这个目标,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着眼点,可以说,这项任务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应运而生,它是我们培养时代新人的基础,必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新局面。

2.3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青年学生的优势越发得以突显,他们接受、吸收社会上新鲜事物的速度特别快。作为社会上最优秀的群体,青年学生肩负着我们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希望。但是,不容否认,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成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的,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认识社会的主渠道。而网络上又是各种主流与非主流思想,正能量与负能量等信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严重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由于青年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较低,思想意识容易波动,因此,很容易被社会上的负面言论所煽动。针对当前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课程思政这一手段,在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个性诉求和社会性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专业课讲授的内容,在课程知识教育和对青年学生能力培养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象,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新时代高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

3.1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更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它对于各门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这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引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立德树人”的实践,强化“课程思政”,对于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矛盾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对其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在高校专业课教师教学、做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敢于承认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承认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正确对待问题的前提,也是进行一切研究的基础。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课程思政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也是如此,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适时调整课程思政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课程思政并不是硬生生的体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而是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使专业课内容与思政教育完全融合为一体,最终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3.2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强大的人才储备资源,正处于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成熟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其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养,才能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挖掘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隐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灌输和引导。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取得课程思政的效果,专业课教师首先要保证自身的教学能力过硬,并且有較高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其次,教师要注重完善自身修养,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课程思政”底蕴;再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专业课课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素材的挖掘,根据教学指导大纲,合理地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在讲到某一学科领域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著名专家事迹,使学生们认识到这些伟人为这一学科所作的贡献,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发展的责任感。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能够为课堂教学活动注入新的元素,改变以往教师一味的讲授理论知识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不在觉得专业课枯燥乏味,而是极大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能够为他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他们成为生活和学习上的强者,在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贡献力量。

3.3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核心所在,它高度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在当代我国高校深化改革的实践当中,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课堂教学。因此,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不断推进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用理论创新推进实践的发展,在通过改革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为了全方位提升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公德教育,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秩序和氛围,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明确责任。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自主设计小课题等手段将行业职业规范融入其中,使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够将其内化为职业道德,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素材融入其中,通过讲述正能量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大学生们的爱国、敬业、文明、自由、平等意识,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专业素养,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赵蒙成.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N].中国教育报,2019-05-07(11) .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09(1).

[3]张铨洲等.课程思政得价值意蕴及引导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63.

[4]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25-128.

[5]潘青,张健.“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的关键问题和实现路径探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6]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67-69.

[7]陈少杰.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研究[J].理论观察,2018,(10):67-69.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优化策略
学比教更为重要
如何提高高一学生的化学成绩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