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玲玲
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教育不是培养完美的人,而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和实践,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每一位孩子收获快乐,获得发展。
想方设法缓解小班孩子入园焦虑
2012年9月,我第一次接手小班,为了缓解小班孩子的入园焦虑,我事前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和计划,主要做了以下几步工作。
家访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孩子从出生开始所形成的习惯、经验都是源于家庭。所以,我想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好从家到幼儿园生活的情感联结。
在家访过程中,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游戏以及与孩子家长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个别指导 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孩子的个性也不同,所以孩子入园适应能力也各不相同。我针对个性比较内向的孩子进行个别指导,主要是组织些个性化的游戏活动。比如,班里有个叫暖暖的孩子,平时家里都是爷爷奶奶看护。暖暖比较懂事,但胆小且内向。记得我第一次去家访时,暖暖就一直躲在奶奶身后不敢出来。之后我们与她玩游戏,她也要在不断鼓励下才肯参与。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孩子很多时候都是在家里独自玩。当问到“最喜欢去哪里玩”时,暖暖脱口而出“最喜欢去肯德基”。针对暖暖的情况,我们为她安排了假期活动。首先,我们和家长相约,一起前往肯德基餐厅,让暖暖在喜欢而熟悉的环境中放松心情,消除与我们的陌生感。记得那天,一开始她还是有点拘束,后来玩游戏时,就慢慢放松了,最后在我要离开时,暖暖说了一声“玲玲老师再见”。我建议家长多带暖暖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暑假小组活动。我们还经常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与暖暖聊天。8月底,我们邀请暖暖和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入园前活动。
正因为有了上述活动的铺垫,入园第一天,暖暖微笑着走进幼儿园,虽然在奶奶离开的一刹那有些许不舍,但是她愿意接受我们的拥抱,愿意参与游戏活动,后面的情绪一直都比较好。
创设家一般的环境 小班孩子对新的环境会产生陌生感、不安全感,所以会出现入园焦虑。为此,我们把班级环境创设成家一样,让孩子在幼儿园也能体验到家的宽松、自在、舒适。比如,我们创设了多功能娃娃家,并根据现实生活分设卧室、盥洗室、书房、厨房、工具房等,注重“家”的氛围营造,激发孩子自主游戏的愿望。卧室里投放了小床、衣架、衣柜、自制鞋架、电视机、药箱等。盥洗室里投放了尿盆、洗衣机、吹风机、洗漱用品等,工具房里投放了修理工具、小拖把、抹布、晾衣架等。
开展适宜的游戏 小班孩子刚从家庭走入幼儿园,是人生中第一次,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不适应和焦虑。开展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孩子感受幼儿园就是一个好玩的乐园,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孩子的不适应和焦虑感。如,我们创设了蚕豆的区域游戏,以蚕豆作为游戏的基本材料,同时提供汽车、翻斗车、水管等,供孩子自主游戏。
冰冰从出生起就一直留在老家由外婆带,在入园前一周才回到杭州,因为不太会说普通话,与我们的沟通不够顺畅。冰冰入园后一直要外婆陪着。外婆就陪她玩,冰冰玩得很投入,用手抓蚕豆、用工具舀蚕豆、用汽车装蚕豆……连外婆走开,她都没有察觉。后来冰冰还从家里带来了小动物玩具、矿泉水瓶、勺子等。冰冰用勺子舀蚕豆喂“小动物”,还边玩边讲故事,再后来冰冰会主动和小伙伴合作玩各种蚕豆游戏。那时候我特别欣慰。
我们运用各种策略让小班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入园焦虑。在杭州市半日活动评比中,我组织的小班半日活动获得市一等奖。
“画”日记,帮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
有一年,我接手大班,班上有很多孩子由祖辈看护。经常会有祖辈家长跟我说:“玲玲老师,我家孩子回到家就只知道看电视,管也管不住的……”确实,孩子在园时,一日的生活、学习活动由教师进行系统的安排,但孩子离园后的生活,教师关注较少,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缺乏相应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所以,我想作为教师,我应该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经过思考,我想到了“画”日记的策略。儿童一般在3~4岁已经具备了“画”生活的能力,而且也有了这方面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表格,让孩子以“画”的方式记录离园后的生活,一周一张表格,并在每周一组织孩子進行分享,同伴间相互评说,看看谁将离园后的活动安排得比较合理。孩子们在画画、说说中提高了合理安排离园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越越不太爱表现、表达。家长经常跟我说,越越每天回到家就看电视,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所以,我提出要在班里开展“画”日记活动时,越越的家长首先表示赞同。第一次的周一分享活动越越没有带来他的离园生活日记,在小伙伴分享的时候,我发现他听得很认真。那天离园前,我问他:“越越,你觉得今天谁分享得最棒?”“我觉得依依最棒!”他答。“为什么呀?”我又问。“因为她在家还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他答。“你是不是觉得小朋友们在家做的事挺有意思呀?”我再问。“是的。”越越的回答让我惊喜,虽然他今天没有分享,但他的内心还是有很大触动的。
等越越爸爸来接越越的时候,我跟越越爸爸说了这件事情。第二天早上,越越爸爸告诉我,头天傍晚越越帮他去楼下小超市买了盐,还跟爸爸叙述了买盐的过程,特别高兴。在日记分享环节,当小伙伴为越越的分享鼓掌的时候,越越特别激动。后来,越越的爸爸跟我说,自从开始“画”离园生活日记以后,越越与父母的交流多了,知道如何安排离园的生活,不再每天只对着电视机。
“画”离园生活日记的活动,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非常喜欢,而且受益匪浅。
孩子们每天早上到了幼儿园,都爱谈论“昨天我做了什么”“家里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尤其期待周一的分享活动,从中感受自主安排生活的乐趣。
家长表示,自从“画”离园生活日记后,孩子总能自觉地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安排合理的活动,每天都愿意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问题导向,助推孩子深度学习
喜欢问“为什么”是孩子的一大特点,那是孩子主动感知事物的表现。但是当孩子问很多“为什么”的时候,成人往往都会不耐烦或者以“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来回应。
我在思考,孩子提问题,说明他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这对于孩子的发展可谓弥足珍贵,成人应给予积极回应,助推孩子深入探究和学习。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小问号”活动。
我让孩子将生活、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为什么”记录下来,然后将孩子的问题进行汇总,呈现在班级的“问题墙”上,先请孩子互相帮忙解答,再鼓励孩子通过查找资料、请教父母、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验证并找出正确答案,最后大家一起分享、展示。
比如,阅读故事书《小乌龟开店》后,有孩子提出“什么是超市”“我们可不可以开超市”等问题。于是我根据问题,组织引导孩子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组织孩子搜集有关超市的图片、资料等,然后进行分享,再让有经验的孩子交流自己逛超市的感受;2.引导孩子分组做计划、写采购单,讨论要去超市看什么、买什么、带多少钱等;3.组织孩子参观超市,然后进行集体分享,并鼓励孩子记录所见所闻;4.引导孩子讨论、设计、制作店名牌、广告牌、商品包装袋等,然后引导孩子讨论商品如何定价、陈列及工作人员如何分配等。
在参观超市环节,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大家便根据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比如,去哪个超市参观?离幼儿园较近的超市比较小,商品较少;离幼儿园稍远一点的超市比较大,商品也很丰富。所以大家决定去离幼儿园稍远的超市参观。
去超市參观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呢?孩子们纷纷表示:“过马路要注意看红绿灯”“要排队依次乘扶梯,不在扶梯上玩耍、打闹”“要跟着老师一起走,不能一个人跑到别的地方去”……一共20元钱,怎么花?孩子们说,选好商品后,赶紧算一算总价有没有超过20元,如果钱还有剩余,可以再去买些东西,如果商品的总价超过了20元,就要想想把哪些东西退回去。
在“小问号”活动推进过程中,我发现,“问题”是孩子们参与游戏的助推器,孩子们在问题引导下不断探索、思考、学习,从而获得经验。
与同伴共成长
2016年,我承担了管理工作,分管科研、教研、教师成长等工作。这时,我主要思考的是如何既能帮助教师成长,推进幼儿园发展,又能使自己进步,与同伴们共成长。
记得刚接手管理工作那段时间,正值幼儿园面临省里大的考评,而那时我自己的孩子才几个月大。幼儿园、家里都有一大堆事情要忙,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那时,我很焦虑和不安,但后来还是静下心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2016~2017年,省教育厅提出课程园本化的要求,那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实践课程园本化?怎样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了顺利地完成工作,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近几年,我做了不少相关课题研究,如“基于幼儿园园本培训,促进教师多元化发展的实践研究”“园本课程班本化:提升青年教师阅研教能力的实践研究”“课程故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研究”“幼儿园课程班本化的实践研究”等,撰写的多篇研究论文获得同行的好评并在各类评比中获奖。
有了一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最艰巨的落实工作。怎样将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行动?怎样帮助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我们采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园本研修。我们每月开展两次互动式研修,主要形式是小组研讨加大组研修,在分组研修的基础上,我们也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成长,通过师徒结对或者团队助力的方式跟进。师徒结对的传帮带形式,不失为一个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有效策略。比如,我的师傅就是我们的园长,可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有她的帮助。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对什么都很茫然,对工作缺乏信心。我的师傅手把手地教我,每一项工作都给我建议和指导,我的每一点进步都受到师傅的肯定和鼓励,这让我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我想我们的教师也需要这样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到了管理岗位后,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支持和帮助教师成长。比如,某个教师要组织公开观摩活动,我从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给予帮助和支持,直到这位教师获得成功。又如,有个别教师不太会写文章,我就手把手地指导他,帮他一遍遍地修改、调整,并帮助搭建展示的平台。在帮助教师获得成长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其实是我和教师们在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