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燕 张小云 陈华华
【摘要】本文以《轻轻地》课堂教学为例,论述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的探究策略,通过对比自然状况下的教学过程、新设计阶段的教学过程,反思设定与学生学情相符合的教学目标,进行师生、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识字 《轻轻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A-0040-04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识字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记字难、遗忘快、不会写字”的现象,为了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培养孩子识字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知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自觉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笔者尝试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尊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又避免学文和识字的断层,让孩子扫除读文的障碍,为有效学文打下基础。
一、自然状况下的教学过程
(一)教材简析
《轻轻地》是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讲的是爸爸上夜班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我”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穿衣、走路、开门、说话,怕影响爸爸休息。课文用了多个“轻轻地”,营造出一种恬静、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课文贴近生活、感情真实,渗透亲情教育。
(二)教学难点
1.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理解对爸爸的关心和爱。
2.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
(三)导入新课
1.导语: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走路》,我们一起配上动作唱一唱,好不好?
(课件出示《走路》:小兔子走路跳呀跳呀跳,小鸭子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爬呀爬呀爬,小花猫走路静悄悄)
2.师:小朋友们也像小花猫一样静悄悄地、轻轻地坐好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轻轻地》。
3.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轻轻地)
(四)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学生练读。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课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请把书翻到第72页,先听老师读一读课文。(师范读)
师:听了老师读课文,许多小朋友都跃跃欲试,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拼音姐姐帮忙。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认真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是维尼,瞧,他来了……(出示生字)
2.带拼音读词语。
师:要学好一篇课文,生字可是拦路虎,你们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如果认识就大声地读出来。(生齐读带拼音的词语)
师:这些生字宝宝特别调皮,纷纷进行了一次变身,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去掉拼音读,各种方式读)
3.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字音、识字情况。
4.进行扩词教学,增加词语积累。
师:除了书上的词语,你还可以组什么词?
5.指导书写“走”“回”。(师生书空)
师:观察生字,怎样才能把生字写漂亮?(从结构、关键、笔顺方面,师范写,生描红,练习书写)
(五)初读课文
师:文中哪个词语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轻轻地)
师:课文主要写谁和谁起床后轻轻地做事?(学生再次读文,多种方式读)
(六)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情景1)。妈妈起床了,很轻很轻。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妈妈起床了,很轻很轻。
师:还有一个句子——媽妈起床了,很轻。读一读,感受一下哪一个更轻。
比较句子:
①妈妈起床了,很轻很轻。
②妈妈起床了,很轻。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很轻很轻”比“很轻”更轻。如果我想强调很远,该怎么说?(生答“很远很远”)强调很小呢?(“很小很小”)……
师:妈妈轻轻地做了什么事?(学生回答后,板书:起床、穿衣、开门、说话、走路)
师:小朋友们,请插上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妈妈起床后可能还会轻轻地做什么呢?
说话训练:出示妈妈轻轻地( ),训练语言的连贯与表达。
师:哦,还可能做很多很多事情,说也说不完,怎么办?我们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出示……)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妈妈为什么要轻轻地做事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第3自然段)能从书本里找答案,你真会学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师:妈妈起床后为什么轻轻地做事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小结:妈妈轻轻做事是为了不吵醒爸爸)
感情升华,再次品读。(出示课件:情景2)
师:天灰蒙蒙地发白了,爸爸拖着疲惫的身子,拿着工具箱回到家里,倒在床上就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同学们,你们说爸爸工作了一整晚,累吗?他那么累都是为了谁?
师:爸爸那么辛苦都是为这个家,那我们更要轻轻地读,别吵醒爸爸。请再读一读第1、2自然段。
3.带着动作朗读第四、第五自然段。
师:大家都知道妈妈在早上做任何事都很轻很轻地,她是怕打扰谁?(爸爸)我也和妈妈一样。
(七)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场合需要我们轻轻地做事不打扰到别人?
师:希望同学们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做一个举止文明的小学生,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伴着儿歌轻轻地离开教室。
二、教后反思与讨论
(一)自我反思
1.这是一年级上册的一节阅读教学课。笔者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以“情感引路”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互相关爱的浓浓亲情,在情感内化的基础上走出文本看生活,聚焦父母关心自己的点滴,将感悟和体验外化为关心体贴父母和他人的真实行动。“阅读教学应体现人文性,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情感”“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情景再现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以凸显。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除了引领学生体验课文所蕴涵的互相关爱的浓浓亲情,笔者还十分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根据年级特点,围绕“轻轻地”一词进行以下知识点的训练:一是叠词的训练。由“轻轻地”引出“弯弯的”“大大的”等一系列AAB式的词语,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的”“地”后面所带词语的不同,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比较句子“妈妈起床了,很轻很轻”“妈妈起床了,很轻”,使学生知道“很轻很轻”比“很轻”程度更轻,并由“很轻很轻”引出“很远很远”“很大很大”“很红很红”等词语。二是标点符号的认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省略号时,将枯燥难懂的标点符号知识以学生熟识的日常行为呈现,可谓独具匠心。此外,在朗读指导方面,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营造一种“轻轻地”恬静氛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体会,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3.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那就是整个教学设计略显呆板,教师的主导作用过重,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二)小组评议
本节课重点放在感悟课文内容上,对学生识字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态度不够积极,且识字效率低下。教师不注重挖掘汉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仅考虑学生是否能够记住汉字,完成应试的目的,对于汉字的演变鲜有关注,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
三、新设计阶段的教学过程
通过工作室成员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及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感受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教学行为上存在着差距,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探究的必要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学习活动对自身表现及其在群体中的表现价值有所判断,让学生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进行自我鉴定。实际上,这也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看看老师是怎样把书放到讲台上的?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轻轻地》(板书课题:轻轻地)。谁想来读一读课题?你也来读一读。我们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中讲了谁轻轻地做什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72页,认真听老师读课文。
师:听了老师读课文,很多小朋友都跃跃欲试,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拼音姐姐帮忙,最后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认真了!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谁来告诉大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一段一段地标示)都标对了吗?
(三)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看看描写妈妈的部分(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圈出生字、词语。(生读完,老师在课件上圈出生字:“走”“门”,用横线画出词语)
师:这两个自然段里出现了一些生字词,你能借助拼音把他们读准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起床、很轻很轻、穿衣、走路、开门,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生字宝宝特别调皮,经过一次大变身,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去掉拼音读,同桌间读—小老师带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师:词语我们会读了,把它送回句子中你能读好吗?(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句子)
师:老师加大难度把句子变长,你还会读吗?指名读(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导书写生字“走”“门”。
1.“走”:上面一个“土”,豎要分开写,竖刚好落在竖中线上。
2.“门”:从易到难,先指导书写“门”,再写“走”。(学生说完注意书写要点后,老师在黑板上范写)
师:请同学们拿出写字本,描一个,写两个。(提示学生注意写字姿势,课件出示写字要做到“三个一”)
师:生字词学会了,我们把它送进课文里读一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接下来,我们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了。(指名读—齐读)
师:圈出要认识的字词。(昨晚、工作、才回家)
指导书写“工”“才”“回”“正”。
“工”:竖在竖中线上,第二横比第一横要长。
“才”:第三笔是“撇”,而不是“提”。
“回”:先外后里再封口。
“正”:三横两竖,长短不一,其中第二笔和第三笔分别在竖中线和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长横。
师: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描一个,写两个。(展示学生作品,师评价)
师:下面我们回到课文中,爸爸还在呼噜呼噜地睡觉,妈妈轻轻地做事,我是爸爸妈妈的乖宝宝,我起床后也……请同学们拿起书本读一读课文第4至第6自然段。
(五)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工、才”等六个生字,还认识“起床、穿衣、走路、开门”等好多词语(指着板书),开不开心?下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把课文齐读一遍。(提示学生注意拿书本的姿势)
(六)课堂总结
师:读得很流利。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也来做个“小轻轻”。“小轻轻”们,请轻轻地放好书本,轻轻地起立,轻轻地向后转,跟老师们说“再见”。
四、自我反思
低年级语文教师常常因如何合理地安排识字和学文时间感到困惑。以上教案,是笔者对执教随文识字课进行新的尝试,让孩子们在听教师范读、自由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一边读一边找出生字词,再把生字词放回课文中读一读。这样的教学扎实,识字教学的密度大,避免顾此失彼。这样的设计是在语言中识字,既扫清读文的障碍,又为学文打基础。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1.由于经验不足,在请学生标自然段序号的时候,笔者没有很好地倾听学生的回答,注意课堂的生成,以致浪费了一些时间;2.从识字到读文结合得不够紧密,比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生字词时,没有把这些生字词放回课文中再读一读;3.从扶到放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也没有落实,比如在找第三自然段的生字词时,教师没有提醒学生按照学习前面两个自然段的方法圈画出生字词。
五、小组评议
在这节课中,陈华华老师重新制订了教学目标,立足于学情,也符合年段特点。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且以集中识字为主。学生刚结束拼音学习,对他们而言学以致用很重要,要在识字中复习巩固拼音,如生字中的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等。首先,一年级学生写字刚起步,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笔顺和笔画的积累和书写。因此,教师在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加大识字和写字的比重。在本课执教中,陈华华老师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方法落实字词教学,避免学文和识字的断层。
其次,陈华华老师在本节课中花了很多心思引导孩子识字写字,比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学习字的笔顺,利用儿歌猜谜识字等,使学生把识字当成一种乐趣去享受。
再者,陈华华老师不仅语言亲切,教学态度十分大方自然。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范写时写字手法、握笔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但缺乏判断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孩子充分观察插图,结合图读文段,这样有利于提升孩子想象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两次课堂的教学比较与反思
1.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应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一年级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且以集中识字为主。学生刚结束拼音学习,在识字中复习巩固拼音很重要,如生字的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等。其次,一年级学生写字刚起步,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笔顺和笔画的积累和书写。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加大识字和写字的比重。在本课执教中,笔者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方法落实字词教学,避免了学文和识字的断层。这样的教学更扎实,识字教学密度大,避免顾此失彼的弊端。同时,在语言中识字既扫清读文的障碍,又为学文打基础。
2.课堂氛围良好,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应有序、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读错了”“不对”等生硬的评价语言否定学生的回答。比如,有个孩子没有把“正”字的后鼻音读准,执教者微笑着对孩子说“请你看仔细了,你会读得更加流利哦”“别急,你可以读准确的”。这样教学,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让孩子没有心理负担融入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地学习。
3.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应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动画的年龄特点,设计字体动画,从构字、结构、笔顺入手,形象生动、直观地教会孩子识字,并把书写落到实处。多媒体生动、形象,有效地营造识字环境;多媒体动静结合,促进学生的识字。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整合优势、分解字,利用分笔展现的方法,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识字欲望。对于识字,仅凭教师的解说,很难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制作一张或几张情景图,让孩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文字,激发其求知欲。另外,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之处,在于能够及时投影学生的作品,进行更直观的评论,有利于对孩子运用能力的考查。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识字方法的指导,随文识字要符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則,做到学文和识字两不误。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享受识字的乐趣,有利于落实新课标对学生识字的要求,构建高效的识字课堂。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升职初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研究——以海城区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例(课题编号:2017C108)”的研究成果,结题号:2018-444。
作者简介:
梁雪燕(1973— ),女,广西北海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陈华华(1991— ),女,广西北海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张小云(1984— ),女,广西北海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