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鹏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天水 741000)
体外冲击波疗法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骨骼肌肉疾病疼痛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有研究表明,对骨骼肌肉疾病患者采取有效治疗可减少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帮助其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同时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1]。《运动治疗学》中表示,筋膜松弛技术和肌肉能量技术常常被用在运动损伤及运动康复中, 以达到筋膜修复、缓解疼痛、活动关节及改善预后等作用[2]。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10 例骨骼肌肉疾病患者为对象,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在骨骼肌肉疾病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骨骼肌肉疾病患者110 例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均诊断为骨骼肌肉疾病;入选患者均自愿参加该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相关协议。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体质量指数>30 kg/m2者;对疼痛反应极为敏感以及恐惧者;患有癫痫疾病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成研究组(n=55)与对照组(n=55)。 研究组患者中:女25 例,男30 例;最小年龄为31 岁,最大年龄为68 岁,平均(49.51±2.25)岁;病程最长为6 年,最短为0.5 年,平均病程为(3.25±1.26)年;体质量指数为21~28 kg/m2,平均(24.58±1.25)kg/m2。 对照组患者中:男26 例,女29例;最小年龄为30 岁,最大年龄为67 岁,平均(48.52±2.35)岁;病程最长为7 年,最短为0.5 年,平均病程为(3.75±1.25)年;体质质量指数为20~28 kg/m2,平均(24.25±1.15)kg/m2。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对照组患者采用热磁治疗:根据患者描述情况对其疼痛范围进行锁定,确定引起疼痛的原发区域后进行按压,根据患者疼痛反应程度,对患者筋膜触发点进行确定,采取热磁仪[南京三株路德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HOT MAGNET HM-2SC-A 型, 苏食药监械(准)字2005 第2260043 号]对患者痛点进行治疗,温度要控制在40℃, 每次治疗15 min, 每天治疗1次,5 d 为1 个周期,结束1 个周期后需暂停2 d 再进行下个周期,共治疗4 个周期。
研究组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对患者筋膜触发点进行确认,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确认痛点后采用STORZ 冲击波电疗诊断仪(瑞士STORZ MEDICAL AG 公司,Masterpuls MP100 型, 粤械注准20192090256),将治疗频率设置为9 Hz 左右,并将治疗压力设置在2 bar 左右,在治疗过程中将冲击剂量设为2 000 次,使手柄压力保持中等。 在冲击波治疗完成后,对患者相应区域进行被动拉伸,并通过主动肌肉能量技术来改善关节活动度和减轻疼痛,结束后嘱患者在家坚持进行相应肌群的被动拉伸。 每4~5天对患者进行治疗1 次,为1 个周期,共治疗4 个周期。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情况以及身体状况适当对冲击波强度以及冲击次数做出调整。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患者疼痛情况及肢体活动受限情况为标准对其进行判定:患者肢体活动完全恢复正常,完全可以自理,可正常进行工作及生活,疼痛情况完全消失,为显效;患者肢体活动并不存在明显受限情况,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工作以及生活并无明显影响,疼痛情况有所改善,为有效;患者肢体活动依然完全受限,疼痛情况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 周、2 周及治疗1 个月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满分为10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高。
采用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 周、2 周及治疗1 个月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估,该问卷中总共包含个人自理、站立、出游及社交等10 个项目,每项最高分为5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越严重。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n(%)]对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进行表述,行χ2检验,使用(±s)对疼痛程度、肢体功能障碍情况以及炎症反应情况等计量资料进行表述, 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1 周、2 周以及1个月时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s),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1 周治疗2 周 治疗1 个月研究组(n=55)对照组(n=55)t 值P 值7.6±1.1 7.7±1.2 0.456 0.650 4.5±0.5 5.9±1.1 8.593 0.000 3.5±1.1 5.1±0.9 8.349 0.000 2.7±0.4 4.4±1.3 9.269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1 周、2 周以及1个月时的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 评分[(±s),分]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 评分[(±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1 周治疗2 周 治疗1 个月研究组(n=55)对照组(n=55)t 值P 值66.5±3.2 66.3±3.1 0.333 0.740 51.2±1.5 59.6±2.6 20.754 0.000 41.5±1.3 53.7±2.4 33.148 0.000 38.4±1.9 48.4±2.9 21.391 0.000
目前临床中骨骼肌肉疾病患者比例受生活以及工作习惯等原因影响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具有严重影响[3]。 导致该病的原因较多,因此对该病的治疗方式也相对较多,如针灸、运动以及药物疗法等。 由于该病产生原因尚不明确,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式[4-6]。 体外冲击波作为一种介于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之间的全新疗法,在近几年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其优点为操作简单便捷、无创伤、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目前体外冲击波分为放散式冲击波和聚焦式冲击波两种,放散式冲击波的力量在进入人体内时会呈现放射状,能量较为分散且波形较为平缓,其每次冲击的力量可以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并且将受到的能量损害降到最低,因此该冲击波形式在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中较为适用[7]。 虽然目前还不太明确体外冲击波的镇痛机制,不过有研究显示,体外冲击波可能是通过对疼痛信号的传递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人体内P 物质的释放发生改变, 促进患者血液循环等方式来达到镇痛效果。体外冲击波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显示,冲击波作为一种生物学刺激可直接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使患者疼痛阈值有所提高,有效减弱或者完全阻止疼痛信号的产生及传播;与此同时,冲击波会对患者细胞产生一定压力, 促进患者毛细血管的微循环,使其细胞弹性改变,并使细胞摄氧量增加。该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18%,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45%, 说明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1周、2 周及1 个月时的VAS 评分及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进一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其功能障碍情况。
综上所述,对骨骼肌肉疾病患者采取体外冲击波结合肌筋膜技术治疗,可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