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关系研究

2020-04-20 07:14欧阳涛常威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偏瘫神经功能脑梗死

欧阳涛,常威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 510062)

脑梗死是中老年群体发病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1]。脑组织局部供血不足,脑局部区域长期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而发生软化、坏死,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指出,80%左右的脑梗死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偏瘫等情况。 偏瘫为该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中通常采取康复治疗来避免偏瘫的发生[2]。但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方式等客观因素均对康复效果影响较大,如何选择最佳的康复治疗介入时机,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定论。 该次研究主要以2018 年10 月—2020 年1 月该院收治的100 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康复介入时机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患者均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均出现单侧肢体偏瘫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 分;患者具有良好的认知功能,康复治疗依从性高; 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情资料不全者;合并严重器质性器官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双侧肢体瘫痪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 例)和观察组(50 例)。 对照组中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龄最大78 岁,最小45 岁,平均年龄为(61.52±5.14)岁;病发部位:左侧32 例,右侧18 例。观察组中男性25 例,女性25 例; 年龄最大79 岁, 最小47 岁, 平均年龄为(61.41±5.36)岁;病发部位:左侧30 例,右侧2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脑梗死病情稳定后2 周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脑梗死病情稳定后1 个月开始介入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内容包括:(1)患肢综合训练:①被动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合理摆放肢体,每隔2 h 为患者翻身,从被动逐渐变为主动;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肌力锻炼,并根据患者肌力分级制订合理的肌力锻炼方案。 遵循从大关节到小关节、由被动过渡到主动的过程,强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宜。 ②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时,康复师扶住患者双肩、健侧下肢,帮助患者下肢移动,将重力主要分布至健侧支撑坐起训练。 ③待患者能独立坐位维持0.5 h 以后进行平衡训练,帮助患者健侧手握住床栏,端坐于床边,帮助其保持平衡,维持1~3 min 后,让患者健侧手掌支撑床面保持平衡,保持2~3 min。④待患者能独立端坐1 h 时可进行躯体转移训练。 帮助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交叉换位,康复师协助患者健侧下肢处于患侧下方,带动患侧进行转移。⑤坐、卧位转移训练,患者取卧位双手借力,患者上肢支撑床面,将躯体抬起成坐位。 (2)利用倾斜床辅助渐进式进行站立训练。(3)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治疗, 运用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对患者头、躯干、患肢等相关穴位进行按摩(按摩患肢和头部穴位,包括内关穴、合谷穴、外关穴、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等)。30 min/次,2 次/周,1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或者采用物理疗法,采用多功能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京药管械(准)字2003 第2230055 号]进行脑部超声波治疗,采用磁刺激仪(DK-II 型,豫械注准20152260257)对患者患肢和健肢进行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3-4]。 (4)运动疗法,在患者承受能力范围内通过进行膝关节屈曲动作训练和下肢迈步行走训练。康复治疗师辅助其进行准备步态体位(髋伸展、背曲踝、膝关节屈曲),再进行迈步训练。(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让家属指导患者日常技能训练,在患者家属或护士的陪同下,完成刷牙、洗脸、穿衣等活动,以增强患者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6)心理康复治疗,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7)作业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不同强度的协调能力训练,合理提升强度,注意劳逸结合,对治疗积极的患者及时进行鼓励,康复治疗5 次/周,坚持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由专门的康复治疗师对患者康复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进行评定。(1)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42 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2)参照Barthel 指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分值为0~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越强;(3)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AM)量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分值为0~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强。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年龄、NIHSS、FMA、Barthel 指数以及ADL 评分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比较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的NIHSS评分和FMA 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NIHSS 评分和FMA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的NIHSS 评分和FMA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的NIHSS 评分和FMA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时间NIHSS 评分 FMA 评分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25.03±3.14 26.13±3.23 1.727 0.087 21.27±3.01 15.82±2.17 10.386 0.000 14.72±2.11 10.02±1.12 13.912 0.000 31.52±4.62 30.83±4.15 0.786 0.434 48.73±4.36 55.85±3.04 9.472 0.000 65.43±3.75 78.26±3.15 18.524 0.000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Barthel 指数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个月和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Barthel 指数评分和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的Barthel 指数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的Barthel 指数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时间Barthel 指数评分 ADL 评分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3 个月后35.79±3.41 36.37±3.55 0.833 0.407 55.17±3.34 62.12±2.73 11.392 0.000 64.26±2.87 80.02±4.26 21.695 0.000 36.65±4.02 37.23±4.32 0.695 0.489 57.23±4.62 68.54±3.47 13.841 0.000 65.43±3.75 79.16±4.20 17.243 0.000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群体高发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脑梗死后并发症较多,以偏瘫最为常见。 偏瘫发生后患者患肢的肌力、自主控制能力下降、肌肉张力改变,从而出现运动障碍,且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严重[5]。偏瘫的治疗效果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康复治疗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脑梗死康复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有以下两种观点:(1)清除局部有效因素,如促进脑局部水肿、毒素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因缺血所致的神经元功能。(2)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神经元死后虽不能再生, 但周围神经组织能通过轴突侧支芽生,能够促进邻近失去神经支配的组织获得重新分配;脑具有对各功能进行多层次调控的能力,当机体失去某项功能时,大量神经环路与中枢参与会激活大量的神经元。在正常情况下,当部分神经元处于休眠状态时,一旦高级中枢通路受损,在适当情况下能够调动休眠细胞处于活动状态,闲置的神经通路发挥代偿,使已丧失的神经运动功能重现。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调动机体内部潜能,使神经功能再现或重组, 从而最大程度改善偏瘫肢体的功能。(2)对并发症或激发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预防性。(3)对于肢体功能恢复不理想的患者采用合适的辅助装置或替代技术,促使其自主能力恢复。(4)减少残疾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尽可能使其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国内相关报道指出[6],康复治疗对减少脑组织梗死面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效果显著。由于近年来,康复治疗方式层出不穷,在实际应用中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康复率。 韦玉鲁[7]研究报道指出,在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心理和药物应用情况下,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后选择较早时机介入康复治疗,配合合适的康复治疗方式和锻炼强度有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康复以及生活质量改善。陶峰等[8]研究指出,脑梗死2 周内患者脑水肿尚未吸收,情绪波动较大,若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容易导致再次出血。可见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时间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意义重大。

该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其脑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日常自理能力均优于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结果提示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周进行介入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提高生活和自理能力,减轻患者痛苦,对其预后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有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自理能力提高以及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改善。

猜你喜欢
偏瘫神经功能脑梗死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