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思
(浙江省温州康宁医院康复科,浙江温州 325000)
脑卒中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通常是因脑血管破裂或脑血管堵塞所致。吞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机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 研究指出[1],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够提升其吞咽功能。 但实施何种康复训练措施,临床并未统一。 为提升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该次研究选择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82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常规组41 例患者实施基础干预,实验组41 例患者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82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老年患者为研究样本。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在经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估后均明确存在吞咽障碍[2];全部患者均是因脑卒中而引起吞咽困难; 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存在显著异常者[3];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进行言语交流者;假性吞咽困难者。 采用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患者分成实验组(41 例)以及常规组(41 例)。 实验组中,男性25 例、女性16 例;年龄61~78 岁,平均(70.26±3.59)岁。 常规组中,男性24 例、女性17 例;年龄60~80 岁,平均(70.35±3.64)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常规组采用基础干预:康复医师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患者无法呈坐位状态进食,可在其用餐时将床头抬高超过30°,并且在餐后30 min 内保持同样体位,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可予以鼻饲。
实验组采用基础干预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如下:(1)吞咽动作训练:康复师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取适量水轻触患者舌头、咽后壁以及软腭,患者在受到刺激后可出现吞咽动作,每天2 次,每次30 min。若患者能够配合康复师, 可指导其进行空吞咽动作,每天2 次,每次30 min。 (2)舌肌训练:嘱患者将舌头分别向前后、左右方向进行反复伸展,并抵紧上下牙龈、左右口角等,每天8~10 次,每次5 min。 (3)颊肌以及咀嚼肌训练:指导患者尽可能进行鼓腮或咬合动作,重复进行5~10 次,每次30 min。 (4)使用ES-420型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食药监械(进)字2010 第2262478 号]对患者口舌实施刺激,电流在0~25 mA 之间,频率80 Hz,每次治疗时间是20~60 min。 (5)发音训练:嘱患者首先练习单字发音,随后练习多音词、句、段等发音。(6)呼吸道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吸气、屏气、咳出动作,用力咳嗽,每天2 次,每次20 min。
两组均干预4 周。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方式进行判断[5]。 优异: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吞咽功能评定为1 级;一般: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吞咽功能评定为2 级;差:患者临床症状和吞咽功能障碍情况无改变[4]。治疗总有效率=(优异+一般)/患者总数×100%。 (2)分别于干预前以及干预4 周后使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6]评估两组吞咽功能,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吞咽功能越差。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SA 得分。 (3)分别于干预前以及干预4 周后使用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7]评估两组生活质量,得分越低则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WAL-QOL 得分。(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干预前,两组SSA 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周后,常规组SSA 得分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干预前和干预4 周后两组SSA 得分对比[(±s),分]
表2 干预前和干预4 周后两组SSA 得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干预前 干预4 周后常规组(n=41)实验组(n=41)t 值P 值37.96±3.18 38.15±3.26 0.267 0.790(24.31±2.10)*(18.63±1.56)*13.903 0.001
干预前,两组SWAL-QOL 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周后常规组SWAL-QOL 得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干预前和干预4 周后两组SWAL-QOL 得分对比[(±s),分]
表3 干预前和干预4 周后两组SWAL-QOL 得分对比[(±s),分]
注: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干预前 干预4 周后常规组(n=41)实验组(n=41)t 值P 值94.68±8.26 94.75±8.32 0.038 0.970(160.24±10.52)*(202.36±10.91)*18.049 0.001
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吞咽中枢主要位于延髓下部橄榄核上角背侧的网状结构内,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因直接损害吞咽中枢,导致其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并且喉上抬不够,食管入口处扩张欠佳,环状咽肌不够松弛,使得食块滞留在咽部,极易发生吞咽后误咽。 当出现吞咽困难时,不仅会对其摄食和营养吸收产生不利影响,还极易导致食物误吸进气管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因此,实施康复训练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实施康复训练能够刺激神经网络侧支,重构残留神经系统功能,调整吞咽构音障碍,提升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升其生存质量,避免出现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并发症。早期实施吞咽功能训练可促进肌群主动收缩,并加强舌部和咀嚼肌肌群的运动,进而提升咽反射的灵活性。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通常发生在吞咽过程中的口腔时相及咽时相,因此在对患者实施吞咽功能训练时,需要强化口腔时相及咽时相的训练,依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对其实施相应吞咽功能训练。 综合康复训练从多方面对患者实施干预,通过对患者口舌等进行刺激,有利于形成正向反馈,进而提升其吞咽功能。 通过实施吞咽训练,能够增大脑部吞咽皮质代表区面积,对同吞咽有关动作在脑部皮质运动区实施刺激, 提升有关肌肉的协调性及控制能力,使患者能够顺利实施吞咽动作[8]。 在实施吞咽动作训练的同时,对参与吞咽的面部肌群实施训练,同时进行发音训练和呼吸道训练。 经训练后,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并发症也相对较少。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 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8.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属于一个反复再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此在患者实施训练时一方面需注重对其功能障碍进行训练,另一方面还需予以其鼓励和支持,从而提升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提升康复效果及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