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向荣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00)
压力性损伤在临床恶性肿瘤患者中比较常见,主要指出现在皮肤或者皮下软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在脂肪薄弱的骨突处或者长时间和医疗器械接触的部位发生较多,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组织损伤但表皮相对完整,或者呈现为开放性溃疡,普遍伴有癌痛[1]。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存在癌性疲乏,加上长时间卧床、食欲不振、呕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营养不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骨突处缺少脂肪的保护而引发压力性损伤[2]。 同时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癌痛,身体活动不便,经常为被动体位,皮肤组织长时间承受局部压力影响血液循环,也增加了压力性损伤风险。 压力性损伤加重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导致生存质量下降。 严重的癌痛会加重患者负面情绪,影响治疗效果,阻碍康复进程。有研究发现,癌痛和压力性损伤护理对促进康复、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该文对2018 年10 月—2019 年8 月在该院医治的93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对癌痛-压力性损伤规范化管理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以在该院医治的93 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恶性肿瘤并伴有癌痛、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估表(Barden 评估表)评分≤18 分;同时排除皮肤出现破损、存在压力性损伤、精神异常、不配合护理工作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设为两个组别,对照组(45 例)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5 例、20 例;年龄在31~75 岁之间,平均年龄(55.65±3.47)岁;癌症类型:16 例为肝癌,15 例为直肠癌,14 例为胃癌。实验组(48 例)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7 例、21 例;年龄在33~74 岁之间,平均年龄(55.54±3.52)岁;癌症类型:18 例为肝癌,15 例为直肠癌,15 例为胃癌。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了此次研究,全部患者了解研究过程并自愿参与。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的健康教育、生活质量、用药护理等。
观察组采取癌痛-压力性损伤规范化管理, 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癌痛-压力性损伤规范化管理小组,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护士作为成员,开展癌痛-压力性损伤的知识培训,合格后上岗。 (2)疼痛管理: 按照数字疼痛评分量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评价患者癌痛程度,根据癌痛级别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Barden 评分分值≤12 分的患者为压力性损伤高度危险,应每3 小时进行1 次疼痛评估,密切注意不良症状。13~14 分的患者为中度危险,每8 小时进行1 次疼痛评估。15~18 分的患者为压力性损伤低度危险,每间隔3 d 评估1 次疼痛。(3)护理过程中落实交班流程,及时为患者更换体位,检查皮肤状况,观察记录皮肤颜色、温度等信息。根据疼痛程度按照医嘱给予吗啡进行药物镇痛,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宣教。(4)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病情结合饮食爱好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 保证良好的营养补充,改善营养不良状态。
(1)使用Barden 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压疮危险,选取其中移动能力、活动能力、摩擦力和剪切力三个维度,分值越高相关能力越好。(2)记录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3)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表调查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三个等级。 总分100 分,0~60 分为不满意,61~80 分为满意,81~100 分为非常满意; 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Barden 评分、康复情况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 检验,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经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前移动能力、活动能力、摩擦力和剪切力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移动能力、活动能力、摩擦力和剪切力评分相比同组护理前均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护理后三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Barden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Barden 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P<0.05
组别对照组(n=45)实验组(n=48)t 值P 值移动能力护理前 护理后活动能力护理前 护理后1.62±0.69 1.60±0.74 0.135 0.893(2.31±0.83)a(2.98±0.97)a 3.568 0.001 1.51±0.53 1.49±0.56 0.177 0.860(1.98±0.74)a(2.62±0.89)a 3.757 0.000摩擦力和剪切力护理前 护理后1.15±0.32 1.14±0.35 0.144 0.886(1.54±0.51)a(2.03±0.67)a 3.949 0.000
实验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08%(1/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9%(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3,P=0.034)。
在护理总满意率方面,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虽然目前临床对压力性损伤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但是实际工作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仍处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如何预防压力性损伤仍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4]。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症状,出现癌痛后患者身体舒适感、肢体活动以及移动能力均会受到极大影响,导致患者不愿主动活动,体位变换频率降低,增加卧床时间[5]。并且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通常营养状况不理想, 各项实验室指标未到正常标准,所以出现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极高[6]。因此有必要对恶性肿瘤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几率、改善生存质量意义重大[7]。 癌痛-压力性损伤的规范化管理是将癌痛和压力性损伤管理相结合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为护理人员开展癌痛评估和压力性损伤评估工作提供正确、规范的指导[8]。
从该次研究结果看出,观察组护理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癌痛-压力性损伤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恶性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 同时在Barden 评分中移动能力、活动能力、摩擦力和剪切力三个维度上,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癌痛-压力性损伤规范化管理有效弥补了常规护理的缺陷,对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癌痛评估,准确掌握患者病情,为后续护理工作提供合理依据[9]。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通过健康教育、饮食干预等措施,提高患者的配合度,确保充分的营养,保证稳定的情绪,增加身体舒适感,从而减少了压力性损伤的出现,提高移动能力和活动能力[10]。同时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管理模式的效果较好,对比常规护理优势明显。 正是因为通过癌痛-压力性损伤规范化管理使患者的压力性损伤风险降低,舒适度增加,心情愉悦,生存质量得到改善,从而满意度较高[11]。 邓秋兰等[12]研究中也发现,癌痛-压力性损伤规范化管理能够促进恶性肿瘤患者康复进程。 在癌痛-压力性损伤规范化管理中,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以及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使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配合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 癌痛-压力性损伤规范化管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中, 可以明显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提高生存质量,加强康复促进效果,患者普遍认可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