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红
(山东省煤炭临沂温泉疗养院(临沂河东中心医院)内科,山东临沂 276000)
骨科是医院的一大科室,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理情况,主要通过药物、手术以及物理等方法恢复正常骨骼肌肉系统结构。骨科疾病患者的类型较多,如常见的髌骨骨折、锁骨骨折、肱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以及足部骨折等[1-2]。 无论是采取手术方法治疗的骨科疾病患者,还是采取常规中西医药物保守治疗的骨科疾病患者,均有必要配合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从而达到提升患者预后效果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在骨科康复治疗中运动疗法的应用价值颇高,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4]。 因此,该文将该院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84 例骨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分析在骨科康复治疗中运动疗法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该次纳入研究的84 例骨科疾病患者均符合骨科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均知情并签署相关医治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科室严重脏器疾病及严重精神障碍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 观察组42 例中,男性24 例、女性18 例; 年龄为23~68 岁, 平均年龄为 (43.8±1.2)岁;上肢骨折23 例、下肢骨折19 例。 对照组42例中,男性25 例、女性17 例;年龄为24~67 岁,平均年龄为(43.6±1.3)岁;上肢骨折24 例、下肢骨折18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在骨科康复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即对患者的骨科疾病类型、病情进行准确判断,然后对患者普及康复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提高患者认知及配合度;同时,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调整患者饮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常规肢体功能锻炼,达到促进早期康复的作用。
观察组患者在骨科康复治疗期间重点采用运动疗法,具体方法如下:(1)运动康复小组的构建。 在骨科科室内部及时构建运动康复治疗小组,由小组成员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评估,然后制定合理、科学且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进一步加以实施。(2)运动康复计划的实施。 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鼓励其早期进行下床活动,使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针对手术骨折复位患者,在复位之后进行运动康复治疗,期间需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及鼓励支持,由被动康复运动循序渐进过渡到主动康复运动,如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屈曲练习、拄拐步行练习等;并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按摩,改善其肢体血液循环,使血肿、淤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得到有效预防控制;每天对患者进行1 次穴位按摩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屈肢运动锻炼,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标[5-6]。
(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运动功能明显改善,预后效果良好;②有效:疼痛症状有所缓解,运动功能部分改善;③无效:疼痛症状明显存在,运动功能差;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2)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后7 d 的疼痛症状进行评分;0~10 分,0 分代表无痛,10 分代表剧痛、难以忍受;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疼痛症状越轻[7-8]。
(3)根据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 SF-36),纳入躯体状态、心理状态、功能恢复、角色功能四项生活质量指标,分别进行评分;每项0~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使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疗效比较[n(%)]
观察组治疗前VAS 评分为(6.83±1.21)分、治疗7 d 后为(1.56±0.43)分;对照组治疗前VAS 评分为(6.81±1.23)分、治疗后7 d 为(3.89±0.51)分。 康复治疗前, 两组VA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73,P=0.207);康复治疗7 d 后,观察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6,P=0.000)。
治疗后,观察组躯体状态、心理状态、功能恢复、角色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躯体状态心理状态功能恢复 角色功能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 值P 值86.50±1.00 72.00±0.50 12.375 0.000 85.00±0.50 70.50±1.00 12.872 0.000 84.00±1.00 71.00±1.00 12.426 0.000 87.00±1.00 75.00±1.00 12.136 0.000
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 例、 血肿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4 例、 血肿3 例、 淤血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5,P=0.001)。
骨科患者部分采取手术治疗,部分会采取保守治疗,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治疗,均需加强康复治疗,从而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标[9-10]。
常规的康复治疗缺乏针对性, 康复效果不甚理想。 而运动疗法则主张“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骨折疾病类型、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进一步加以实施,侧重鼓励患者早期下床运动,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按摩、穴位按摩等,加快肢体血液循环,使下肢静脉血栓、压疮、血肿、淤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康复治疗前,需保证康复治疗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达标,可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提升其业务水平;在康复治疗工作开展期间,重视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充分尊重患者,保护好患者的个人隐私,赢取患者的信任,进一步提高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的配合度及依从性,最终保证康复治疗综合效果的提升[11-13]。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在康复治疗中,采取运动疗法的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为95.24%, 比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的73.81%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状态、心理状态、功能恢复、角色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运动疗法在骨科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颇高,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相似[13]。
综上所述,在骨科康复治疗中,运动疗法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低,具备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