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雷,王文娟,刘金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莱钢医院创伤关节外科,山东济南 271100)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疾病,该病多发于老年人群。老年人骨密度低,易发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保守治疗,手术固定常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1]。 为探究更适宜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选取该院2015 年1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200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上述的两种固定方案进行治疗,对其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对该院接收的200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抽签法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 对照组中男61 例,女39 例;年龄60~83 岁,平均(71.11±3.89)岁。实验组中男60 例,女40 例;年龄60~84 岁,平均(71.39±4.0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已完全知晓该次研究的全部内容,且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年龄≥60 岁,且入院后患者保持清醒状态。 排除标准:患者有重要器官严重受损情况或其他影响观察判断的疾病或生理特征;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如精神意识障碍、交流不畅;多发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依据患者的情况对其进行胫骨结节牵引或者皮牵引,完成后5~7 d 内进行手术;(2)腰硬联合麻醉或者全身麻醉;(3)仰卧位,空心钻扩髓,完成后将主钉钉入,定位后,置入导针,安装好远端锁定钉,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2]。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实施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术前准备及麻醉方式与对照组相同;(2)患者仰卧位,选取由外侧朝向大转子的位置作为手术切口,充分暴露大转子,使用克氏固定,将钢板由近端切口骨膜外插入,螺钉固定近端和远端的钢板,置入引流管,缝合。 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之后的恢复情况,包括患者疼痛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恢复比较[(±s),d]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恢复比较[(±s),d]
组别疼痛消失创口愈合下床活动 住院时间实验组(n=100)对照组(n=100)t 值P 值3.71±2.35 4.78±2.91 2.861 0.005 7.11±0.96 8.16±1.23 6.730 0.000 5.45±1.07 6.37±1.51 4.971 0.000 11.37±2.17 14.29±3.09 7.733 0.000
实验组患者出现钉头骨质切割3 例,轻度髋内翻畸形3 例,发生率为6.00%;对照组出现钉头骨质切割6 例,轻度髋内翻畸形7 例,其他不良反应2 例,发生率为15.00%;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310,P=0.038)。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再加上缺乏长期的运动,其骨质状态一般不如成人,因此,在老年人的骨折手术中,不但需要考虑骨折固定的创伤问题,还需要考虑老年的骨质情况是否能够完成相应的固定手术,达到固定预期[4]。老年患者如果骨质疏松严重,可能导致继发复位丢失,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术有一定的局限性[5]。
解剖型锁定钢板可以利用螺纹钉固定在患者的患处,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达到固定的效果,相较于常规的固定方式, 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出现的晃动、松动[6]。而且该手术属于解剖型设计,不需要进行预弯塑型,这可以明显缩短手术过程,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更快的恢复[7]。 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术后恢复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术式有助于患者恢复[8]。 另外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其安全性较高[9]。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可以保持患处稳定, 减少并发症。相较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其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利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