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赶上疫情的特殊时期,难以召开编委会,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遗憾,也更加增强了编稿的责任感,每一个栏目、每一篇稿件都经过反复打磨,力求达成最好的效果。
本期稿件的数量相对偏多,有些是来稿,有些是约稿,年轻作者居多,新人的文章占据了大多数篇幅。另外,本期长文不多,因而单篇文章的厚重略感不足,但是丰富的内容、多重的视角,多少能有所弥补。
左翼文学研究中,侯敏和张悦是两位新锐学者,侯敏的文章在左翼革命文学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托洛茨基在中国革命语境中的复杂意义,张悦的文章从北方左联的“失效”谈起,论述了左翼文学选择上海的必然性,两篇文章的角度都十分新颖,资料扎实,显示了年轻学者的鲜活与敏锐。
文学史研究的几篇文章不乏厚重与新颖,秦林芳的文章关注1937—1942年解放区前期的平剧改革,强调解放区前后期文学的关联性,这一话题本身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两篇京派研究的文章各有侧重,郑丽霞探讨京派散文对魏晋风度的承续,陶梦真从师承关系的角度讨论京派文人叶公超的批评理论,都是比较新颖的视角。刘红英的文章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重新阐释新移民小说,李致、宋宇的文章对新世纪剧坛“跨界写作”的新热潮进行了辩证的分析,都对各自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文学思潮研究的几篇文章多出自成熟学者。宋剑华的文章还原了“民族文学运动”及长篇小说《狂飙》创作的历史背景,重新阐释其文学史意义。于敏、赵学勇的文章则从路遥继承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角度探讨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独特性。沈庆利的文章系统梳理了胡适的科学观,并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判与反思。尚婷是年轻学者,从“晦涩”论争来看现代派诗风的建构也是比较新颖的视角。
鲁迅研究的两篇文章各有新意。曹禧修的文章从鲁迅“立人”思想角度对《影的告别》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石小寒的文章在“疯子”“候补”与“狂人”三种意象的对比中重新阐释了《狂人日记》。
莫言研究也是如此,王金胜的文章对莫言作品与1980年代进行了历史横截面的考察,为当代作家的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王汝蕙的文章从翻译的角度分析《生死疲劳》,切合了莫言作品在世界传播、互动的需要,因而也是意义重大的。
作家作品研究的几篇文章也各有独特的视角。周晓平的文章从庄子美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郭沫若《女神》的审美追求,席建彬的文章则从性情书写的视角揭示了《百合花》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汤哲声的文章关注由通俗文学创作转型为新文学创作的作家白羽,系统还原其文学创作之路,提供了看待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关联的新思路。
在疫情期间,我们能收获这些文章,并与大家共享,也是一份意外而特殊的喜悦。
本期执行编委 刘勇
2020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