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慧,孙小龙,余 帆
(1.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00;2.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安徽蚌埠,233000;3.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行教育、课程文化专业知识教育、校内外实践创新教育各环节有机融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指的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育人指导思想以及育人原则,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力构建一个育人立体结构,从而充分发挥多方面育人的合力,达到提高育人实效性的目的。[2]“全员育人”强调教育系统中每个工作人员立德树人的职责定位,要求每个人立足本职工作发挥育人职能,形成育人合力;“全程育人”强调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周期,即育人工作需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调的是立德树人工作的空间,即育人工作要融入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
本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思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其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空间三个维度探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达成提升育人实效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在21世纪初建立的一门以管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综合应用性学科,指大学生在读期间结合所处的主客观环境,对未来计划从事的职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不断实践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学生在读期间的学习以及未来计划从事职业方面的规划。[3]现有研究已经证明: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并有效提升职业定位的准确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成长成才的自驱力;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技能储备以及择业就业的满意度。[4]
笔者抽样调查了国内30所本科一批次重点高校,发现所有调研高校目前均已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除此之外各高校还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我国尚有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少应有的重视,不仅缺乏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而且部分授课教师对课程的准备不够认真、不够充分,导致教学及学习效果均不理想。同时,我国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产生偏差,并未认识到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发展的意义,难以做到主动规划。笔者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上发布问卷调查,对2015级360名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就业准备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受访对象中仅有20%的学生知道职业生涯规划并且了解如何规划,有48%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业和未来职业的规划,有3%的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为是浪费时间。关于问题“你是何时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的”,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缺乏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指导,不能及时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具体见图1。
图1 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时2015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我国高校现阶段普遍缺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专业教师,致使很多高校开设的课程为大班授课,一名教师面对近200名学生,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导致学生在思维方式与择业观上存在差异,而大班授课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制定授课内容,使得该课程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降低。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联系外界的方式趋向多元化以及趣味化,期待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抵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现有的大班授课模式并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化、趣味化和实践化需求。
目前多数学校的相关教育尚停留在课堂教育阶段,对课外实践活动不够重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吸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正确的职业认知的前提下做出职业选择。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用的内容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性的指导,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状态。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三全育人”教育改革,高校应积极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两个课堂”,即注重素质养成的“第一课堂”以及着眼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短期目标是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及专业认知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中期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期目标是引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有效地管理、利用时间,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以及就业满意度的目的。[5]综合前文分析,结合“三全育人”改革目标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高校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具体改革方案见表1。
表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我是谁,我在哪,要去哪,怎么去,实践”五个模块,主要授课内容详见表2。高校应组建一支由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且熟悉学生的个人情况、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及就业市场的专职辅导员+生涯规划专任教师的师资队伍担任“第一课堂”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云课程平台”来开展教学活动。
表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
高校可从提高政治站位、打造“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搭建育人平台三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把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其融入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全过程,并作为就业工作的坚实基础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正地做到从态度上重视,在行动上支持。我们建议高校设立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生涯规划教育中心,打造一支具备使命感和责任心、关爱学生、熟悉国家宏观方针政策、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具有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教师队伍。此外,高校还可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在校生职业导师,建立“职业指导顾问”专家库,定期邀请专家库成员和在校生开展互动型授课和讨论。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每年组织辅导员团队深入优秀企业调研、走访,以求更好地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应着力于完善服务系统,采取以下措施:开办专业型、开放式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应明确以校内外教师、合作企业及朋辈互助为育人主体,通过课程教育、校内外实践体验等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搭建生涯规划教育的“三全育人”系统,实现课外指导活动覆盖全体学生、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和规划求职全过程。
高校要在“三全育人”改革背景下革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提高政治站位、重组课程系统、打造师资队伍、搭建育人平台、构建互联网云课程平台的方式,积极构建“两个课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学生也要结合自身主客观条件,积极关注外部世界,思考整合内外部有效资源,积极应对科技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