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证认可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在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规避双边贸易壁垒、降低贸易通关成本和促进贸易合作与发展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样本,从服务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创新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等五个维度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考察沿线各国比较优势,研判“一带一路”认证认可格局。结果显示:“一带一路”认证认可格局涵盖卓越型竞争力、潜力型竞争力、成长型竞争力和沉寂型竞争力四个阵营,我国位于卓越型竞争力阵营,在区域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基础竞争力方面占据比较优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与双边互认,与蒙古、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签署了标准化合作协议,推进产品标准双边互认建设。中国认证认可的影响逐步深入至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服务能力、服务效果仍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服務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0)01-0052-13
一、引言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工具与合格评定手段,对质量提升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已逐步成为产品、服务等相关领域开展国际互认、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的重要基准,其核心作用在于“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的“世界语言”和“技术语言”。通过认证认可的国际合作互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进出口贸易产品所面临的重复检测、重复认证等通关过程中的棘手问题,遏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良后果,降低双方企业的交易成本与时间成本,加快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和贸易产品质量升级步伐。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认证认可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社会各方大力推动下,认证认可事业蓬勃发展,认证认可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基础,是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桥梁纽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全面建设为认证认可发展和跨国认证认可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促进贸易便利畅通、规避贸易技术壁垒、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和实现质量国际共治等方面,中国认证认可将继续释放动力潜能,发挥服务双边贸易、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合作共赢中不断做大做强。截至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30多个国家签订了约110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加入13个多边互认体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95%以上,为各国在认证、检验、检测、验证等领域的相互承认奠定了基础,覆盖大部分多双边贸易领域,惠及各国企业及其产品。
本文以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为研究视角,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样本,构建多维度的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判沿线各国认证认可相对优势与短板,明确沿线认证认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旨在为沿线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壮大、深化双边互认合作、促进各方经贸往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质量共治和认证认可合作共赢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与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认证认可相关研究评述
目前,国外关于认证认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证认可在微观层面的动机、作用机理与影响效果;二是从宏观视角考察认证认可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效果。
在认证认可微观主体研究方面,希尔(Hill)[ 1 ]和斯普雷赫(Spreha)[ 2 ]等学者认为,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 tion,ISO)ISO9000认证并持续改进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组织效率、客户满意度和市场份额。玛勒和蒂尔(Marla & Tygh)[ 3 ]的研究表明,认证能在运营层面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克里斯(Chris)[ 4 ]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ISO9000认证能够提高供应链库存周转率、缩短资金周转期及整体运营周期。奥塔维奥(Otavio)[ 5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69家巴西企业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展开专题研究,发现通过实施ISO14001认证,有助于企业制定环境预防措施,减少水、电、原油等生产资源消耗。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为,ISO9001—2015将从六个方面增强组织(公司、部门等)竞争力,即识别商业机遇、契合顾客需求、增强运作效率、满足法治要求、拓展新市场、防范风险[ 6 ]。国际认可论坛(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Forum)[ 7 ]关于“认证认可的价值”的调查报告显示,对于认证动机,47%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内部业务改进,32%认为是顾客要求,13%认为是法规要求,7%认为是其他,只有1%认为是获得竞争优势。吴淑英(Shwu-Ing Wu)等[ 8 ]运用平衡计分卡(BSC)和基于成本的活动(ABC)方法检验了ISO9000认证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实施ISO9000认证,能够增强企业的业务绩效和财务收益,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这种正向效果更为显著。
在认证认可对宏观经济、社会治理的影响方面,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a? tory Accreditation Cooperation,ILAC)[ 9 ]指出,认可将在五个方面对政府管理和市场监管产生影响:一是增强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的信心;二是向政府提供基于国际公认标准的独立(第三方)认证;三是减少与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决策相关的不确定性;四是提高公众信心;五是消除重复检测,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诺伊迈尔和珀金斯(Neumayer & Perkins)[ 10 ]基于142个国家(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ISO14001认证与经济发展间存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人均ISO14001证书数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外直接投资股票、商品与服务出口等变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哈维·拉潘(Harvey Lapan)[ 11 ]通过对竞争激烈的纵向产品差异化的质量选择模型分析,认为质量认证标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以提高福利,但它对消费者和生产商的影响是不同的。蒂贝里奥(Tiberio)等[ 12 ]选取73个国家1999—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ISO14001认证与宏观经济发展指数间的具体关系,结果发现:ISO14001证书数量的增长与发展指数的增长相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s Industri? 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 13 ]指出,认可制度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验证标准合规性、执行安全规定、保障食物和饮用水安全、环境保护、监督卫生服务、商业与贸易控制、进行法医调查、风险评估与管理、产品调查、温室气体排放量测量、解决投诉和争议等11项功能服务。
(二)国内认证认可相关研究评述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认证认可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相对单薄,且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成果集中在我国认证认可发展状况,认证认可制度体系,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社会治理以及贸易便利化影响等方面。在认证认可现状与制度体系研究方面,赵新栋[ 14 ]对我国早期的认证认可制度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从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市场监管、认证机构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构建我国认证认可新体制的建议。孙大伟[ 15 ]阐释了我国现行质量认证体系总体架构,从构成体系的衔接与协同、组织机构体系的职能运行、法律制度体系、认证认可制度体系、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体系的运行以及认证市场的监管机制等六个方面对我国质量认证体系进行了分析。薄昱民[ 16 ]提出,要采取“政府引导、行业协作、区域拉动、机构实施”的国际合作模式,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国际合作服务功能、强化外事管理等方面促进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任宣[ 17 ]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取得了明显成就,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成效进一步扩大,颁发的认证认可证书及获证组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认证认可大国。郭晓艳等[ 18 ]指出,在“一带一路”贸易交往中要切实发挥认证认可作用,明确认证认可的工作方向,协调推进认证有效性、认证精准性和认证专业性。
在认证认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贸易便利化研究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层面,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提出,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六个方面,即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对外贸易、增强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19 ]。张磊柱[ 20 ]指出,认证认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释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提供创新路径。在贸易便利化研究层面,韦万春[ 21 ]指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更为频繁,加强检验检疫互认合作,可实现资源互补,减少贸易中不必要的重复检测、重复认证,加快流通速度,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游艳玲[ 22 ]认为,认证认可发挥着传递信任、沟通生产与贸易、生产与消费、贸易与消费的纽带作用,是国际通行的现代质量管理手段及贸易便利化工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独特的作用。王隆重[ 23 ]探讨了“一带一路”质量合作与贸易便利化问题,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沿线区域、行业合作模式和中小型市场建设,强化中国标准规范的通用性和认证认可的实效性,将不断提升沿线国家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三)认证认可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上述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在认证认可领域已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成果。但目前来看,在如下几个方面尚需完善:一是研究方法单一。从已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来看,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图表解析等方式总结国内外认证认可方面的制度设计、实践活动、有效性、现实状况、不足与优势以及在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层面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或潜在影响、发展趋势等。相比之下,关于认证认可领域方面的定量分析成果还比较少,量化分析手段相对单一,主要是以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数为变量的各类计量模型检验、基于问卷调查法的认证认可对企业绩效影响评估和认证认可有效性研究。二是研究结论相悖。整合已有研究结论可以发现,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在认证认可微观层面的作用效果以及对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等研究领域的结论或观点尚未达成共识。三是研究视角固化。从已有文献来看,大多是从企业层面开展定性与定量研究,基于国家层面的认证认可定量研究凤毛麟角,且选取的样本对象也多集中在美、英、德等几个认证认可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经济体,针对中国、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发展中经济体的认证认可定量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后续研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认证认可制度的考察,明确劣势,补足短板,不断挖掘认证认可的发展潜力。
本文基于如上研究现状,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建设的现实状况,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创新:一是突破已有量化研究方法的束缚,以评价模型为基准,从多个维度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认证认可领域的竞争实力,阐述沿线国家认证认可竞争优势与劣势,明确我国认证认可在“一带一路”区域的地位,为建设认证认可强国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撑。二是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分析包括我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制度框架、发展现状等内容基础上提炼关键要素并设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確保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如实地反映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的实际情况。三是突破已有研究对象停留在发达经济体的局限。如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与质量治理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且具备一定的潜力,本文将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选取典型国家,客观、系统地对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进行多维度评价与对比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把脉“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发展,加强跨国认证认可合作,促进双边或多边互认框架建设,服务“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和沿线国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发展现状
(一)“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建设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旨在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横跨亚非欧大陆,覆盖65个国家和地区,多数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质量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与中国存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名单参见表1。
认证认可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通过认证认可国际互认,可以显著提升沿线各国在经贸领域的互信水平,减少国际贸易壁垒,促进沿线各国质量提升和贸易可持续发展,并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近些年,在“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建设契机下,基于倡议基本框架,各国纷纷推进互认合作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跨国互联互通,签署多项协议,建立起多个跨国互认合作机制。2015年3月,中国政府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将认证认可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合作重点,提出“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督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随后,《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相继出台,为实现“一带一路”认证认可体系对接和认证认可规则的共同制定提供了行动框架。
2016年,中国认证机构颁发沙特阿拉伯标准组织(SASO)认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认证证书4 617张,惠及366种产品;与捷克签署检测认证合作协议,提升了中国企业进入中东欧市场的便利度;与韩国签署电子电器产品认证互认协议,相关产品减少认证成本30%以上,惠及两国超1 000亿美元的机电产品贸易;与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全球食品安全倡议组织分别签署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互认协议,使国内1/3的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受益。截至2017年5月,中国已与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14份合作协议,与俄罗斯、蒙古、马来西亚、新加坡、沙特、以色列、捷克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认证认可合作机制,与哈萨克斯坦、印度、印尼、波兰、捷克等20个国家建立了认证认可合作渠道,“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认证认可建设硕果累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ISO9001和ISO14001认证证书数量变动趋势见图1。
(二)“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目前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认证认可领域的合作尚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制约“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建设推进的障碍因素依旧存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认证互认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具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发展水平失衡,在标准、法规、检测认证制度以及监管体系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引致贸易重复检测和认证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认证认可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在“一带一路”国家阵营扩充的同时,关于“一带一路”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工作稍显滞后,这样不利于后续“一带一路”双边或多边互认体系构建。三是公平贸易认证制度尚未建立。截至目前,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领域,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已经建立起固定的认证认可合作机制或渠道,但在清真认证、低碳认证、生物质能认证、新兴家电准入要求、生态纺织品认证、可持续认证等领域仍缺少互认合作机制或渠道,对实现多领域的贸易便利化产生不利影响。
四、指标体系构建与观测变量选取
(一)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对比与选取
目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主要有差距比较法、内涵解析法、计量建模法、因素分析法等四种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适合于不同的评价对象。对比上述几种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可知,差距比较法主要适用于评价主题较为明确且标杆对象易于确定的评价研究,一般不适合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内涵解析法主观性较强,即难以对所分析的各个因素都进行量化,满足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横向对比的要求。运用计量建模法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无法解决变量间多重共线性、数据需求量较大、原始数据非平稳等问题,定量分析结果说服力有限,实施难度较大。由此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比较适合采用因素分析法。使用因素分析法可以概括出认证认可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本质。在因素分析法下,确定认证认可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因素,为分析评价认证认可竞争力提供逻辑框架和方向,同时还可以量化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水平,实现认证认可竞争力的纵向和横向对比。
(二)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影响与结果因素分析
本文运用因素分析方法,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因素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影响因素方面,一国认证认可行业发展基础是决定现有水平的关键要素。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认证认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科技因素影响较大。基于此,在理论层面上,本文从基础发展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等两个方面来论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认证认可行业基础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力资本水平、产业规模和获证组织情况。同时,认证认可行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科学技术因素应成为衡量认证认可行业发展水平和评价认证认可行业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科学技术水平围绕科技人才和研发能力两个方面展开。
“一帶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要点参见表2。
结果因素是影响因素发生作用的体现,是影响因素的果,而影响因素是结果因素出现的原因,是结果因素的因。一般来看,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能够形成认证机构规模、认证证书总量等方面的区位比较优势,在本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区域及国际影响力,并能够在服务于社会治理、安全保障、贸易便利化与质量提升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本文将围绕国际影响力、区域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来阐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因素。其中,国际影响力主要是指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际认证认可机构中担任主要职务,具有充分的话语权,参与并组织国际认证认可活动;二是一国或地区加入了诸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认可论坛(IAF)、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等全球单边或多边的互认体系,其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起步多数较晚,现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区域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规模、组织以及专业人员等非技术因素领域。目前,“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发展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治理、安全保障、市场监管、贸易便利和质量提升等五个方面。据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结果因素评价要点如表3所示。
(三)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与观测变量处理
前文对认证认可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因素的介绍与分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通过对认证认可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因素分析可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国际认证认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ISO、ILAC等认证认可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并且加入单边或多边互认体系;第二,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已具备证书颁发数量、获证组织规模以及国际专业组织人员任职等方面的发展比较优势;第三,认证认可行业具备扎实的基础发展能力,人力资本充足、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获证组织数量较多,具有稳定向好的市场需求;第四,认证认可工作拥有专业化的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质量发展形势制定相应标准;第五,认证认可服务于经济、贸易、社会等多个领域,能够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强社会治理与市场监管、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和实现质量提升。由此,本文将“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划分为五个方面,从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服务竞争力等五个维度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参见表4)。
从表4可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数;5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国际影响力、区域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服务竞争力;14个三级指标;23个观测变量。这一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认证认可领域的发展特征和国际竞争力培育的关键要点。
上述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认可论坛、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等专业性国际网站,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库、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以及世界经济论坛所发布的各类相关年度报告等①。为了消除观测变量的不同量纲和数量级别差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数最终测算结果的有偏影响,本文运用基于最大值、最小值的标准化转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且将得分区间限制在60~100。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实际测算中,一些国家的认证认可行业发展迅速,导致观测变量波动较大;考虑到认证认可行业的特殊性和观测变量未来几年的上升趋势,在运用此转换方法时,通常将最大值、最小值用“上基准值”和“下基准值”代替。经过调整之后的“上基准”和“下基准”的范围一般大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进一步地,本文运用基于专家讨论的综合评分法来确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各维度指标的权重,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指数测评和结果分析。
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一带一路”沿线样本国家的选取
为了科学、严谨地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水平,在选取样本国家时遵循如下几点原则: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覆盖东南亚、西亚、南亚、中亚以及东欧等地区,在样本国家选取时应考虑地区样本分配问题,以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的认证认可竞争力进行比较判断。第二,在选择样本国家时,经济体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既有中国、印度和新加坡等新兴经济体,也有俄罗斯等东欧转型经济体。一些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如东盟(ASEA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产品互认和贸易合作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上述区域经济组织内的国家也是样本测算对象国的重要选取来源。第三,在样本选取过程中,还要保证指标观测变量基础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信性,这样才能确保所测算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数科学、准确。
基于上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的样本国家选取原则,经基础数据搜集、统计、整理和样本国家论证、筛选等环节,最终确定了中国、印度、新加坡、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波兰、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11国作为“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数的测算和比对样本国。
(二)“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发展格局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認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测评结果,本文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法对测评结果进行深入探究,聚类分析结果和主要阵营如图2和表5所示。不难看出,可以按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数将“一带一路”沿线11个样本国家划分为四个阵营。
第一阵营中,包括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属于认证认可卓越型国际竞争力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乃至亚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和新加坡在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在认证认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认证证书发证数量方面遥遥领先于沿线其他国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证书数量分别达到350 631张和137 230张,占当期“一带一路”沿线发证总量的65.42%和71.27%,拥有绝对的规模优势,是名副其实的认证认可大国。新加坡的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创新和影响力方面,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少有的新兴国家和发达经济体,新加坡在认证认可建设方面始终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前列,拥有规模庞大和技术领先的实验室,具备一流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这些“硬件”和“软件”夯实了新加坡认证认可行业的技术创新基础。
第二阵营包括印度和俄罗斯两国,属于认证认可潜力型国际竞争力国家。印度和俄罗斯都是金砖国家的代表,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制造业规模大而不强,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正处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从认证认可视角来看,“潜力”仍是这一阵营国家的代名词。俄罗斯作为典型的转型经济体和海关联盟(CU)的重要成员,在中亚和东欧认证认可领域仍具备传统优势和潜在区域影响力。但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对认证有效性、产业成长以及认证服务范围产生冲击。目前,俄罗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开展与中国等沿线国家的认证认可双边合作,建立产品互认机制,减少贸易壁垒,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以加快本国认证认可产业成长壮大并提升本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最大限度地释放竞争潜力。印度的认证认可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是沿线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认证认可经济体。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印度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和环境管理体系证书数量分别达到37 052张和7 725张,实现同比增长2.05%和13.91%,发证规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位。
第三阵营包括泰国、波兰、印度尼西亚等三个国家,是典型的认证认可成长型国际竞争力国家。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属于东南亚,是东盟内的两大重要成员国,与我国存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和贸易依存度,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近些年,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波兰在发证数量方面表现突出。数据显示,2016年波兰、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颁发的质量与环境管理认证证书总量分别是16 335张、11 985张和9 829张,位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证书数量排名中的第4、第7和第8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但是,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的认证认可事业起步较晚,国内认证认可领域的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体系仍有不完善之处,在区域和国际认证认可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有限,国内认证认可事业尚处在产业成长和潜力培育阶段。以泰国为例,截至2016年,泰国认证认可相关法律(法规)部数为14,与中国(38)、印度(36)和俄罗斯(102)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波兰的标准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主要创始国。但体制变革、政局波动、经济不振、科技落后等消极因素对波兰国内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制度建设以及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壮大形成阻碍,进而延缓波兰认证认可行业的成长速度。
第四阵营包括越南、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土耳其四国,是认证认可沉寂型国际竞争力的代表国家。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上述四国均属于发展中经济体。越南、马来西亚是东盟成员国,与我国有密切的经贸联系;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重要经济体,也是我国在中亚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国和邻国;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是西亚地区的代表性经济体之一。四国的经济总量和质量水平不高,认证认可供给规模与市场需要有限。数据显示,2016年土耳其、越南、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颁发的质量和环境管理认证证书总量分别是8 641张、6 531张、2 444张和681张,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前三阵营存在明显差距。同期,越南、哈萨克斯坦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获证组织数量仅占沿线获证组织总数的0.54%和0.09%,马来西亚和土耳其的获证组织比重分别为1.22%和2.44%,同比下降1.61个百分点和3.87个百分点。此外,缺乏国际影响力和科技实力不足也是这一阵营的突出短板。截至目前,上述四国中还未有本土人员担任国际认证认可组织重要职务,在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性、标准制度原创性、国际标准提案数等方面表现不佳。《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6年土耳其、越南、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创新能力指数保持在3.0~4.0,创新能力水平较低②,不利于认证认可这种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持续发展。总体来看,此阵营中四个国家的认证认可发展水平较低,在国际范围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尚缺乏影响力和话语权,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处于沉寂状态。
(三)“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根据2012—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指数5个维度得分情况,本文将从国际影响力、区域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服务竞争力等五个维度对“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以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发展基本情况,研判沿线各国认证认可竞争优势与劣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五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如表6至表10所示。
根据表6所示的测评结果来看,在考察期内,11个“一带一路”沿线样本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得分均呈现较为平稳的态势。近些年来,2016年中国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数量首次突破国际标准新增数量的50%,在高速铁路、家用电器、移动通信等领域已处于国际领跑地位。2016年中国在ISO、IEC提交的国际标准提案数达160项,同比增长113%。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的中国专家近5 000名。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形象和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表6中,中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力”得分在考察期内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向好态势,反映出中国认证认可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度。此外,其余“一带一路”沿线样本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得分整体不高,且与中国均存在明显差距。新加坡的“国际影响力”得分具有稳中有升态势,2016年升至第二位,进一步缩小了与中國的差距。印度、俄罗斯和泰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力”得分表现较为平稳,与中国得分差距明显。越南、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力”得分较低,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亟待提升。
依据表7所示的信息,“一带一路”沿线11个样本国家在认证认可“区域竞争力”维度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性。2012年至2016年间中国认证认可的“区域竞争力”得分始终较高,排名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相对规模优势,彰显了我国认证认可大国的国际形象。根据数据统计,我国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数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证书数量在2012年至2016年间保持逐年递增态势,证书规模由254 162张增至350 631张,增长近40%,占“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发证总量的65.42%;由我国颁发的环境管理体系证书数量由2012年的67 874张增加至2016年的137 230张,上升幅度高达102.1%,占“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环境管理体系证书总量的71.27%,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优势和较强的区域相对竞争力。
相比之下,其余“一带一路”沿线样本国家的“区域竞争力”得分表现一般,反映出在认证认可规模建设中,大多数沿线国家尚未实现规模化发展或形成规模优势。印度作为金砖国家的代表,在样本国家的认证认可“区域竞争力”得分中排名靠前,2012年至2015年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2015年下降一位,排名第三。数据显示,2016年印度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共计37 052张,占“一带一路”沿线质量管理证书总量的6.91%,同比下降0.51%。环境管理体系证书数量达到7 725张,占比为4.01%,同比增长0.07%。印度两类证书获证组织比重分别下降7.09个百分点和4.19个百分点,影响了印度“区域竞争力”得分在2016年的表现。此外,俄罗斯和泰国在“区域竞争力”得分上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两国的“区域竞争力”尚不成熟。俄罗斯“区域竞争力”得分相对排名由2013年第8位升至2016年第4位。同期,泰国“区域竞争力”得分在11个样本国家中处在中上水平。2016年泰国两类证书的数量比重达到1.80%和1.79%,且均实现了同比增长,表现出向好趋势。马来西亚、土耳其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区域竞争力”得分较低,规模优势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区域竞争力基础薄弱。
从表8中可以看出,“基础竞争力”方面,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占据较大的竞争优势,遥遥领先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样本国家。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认证认可“基础竞争力”得分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从观测变量基础数量来看,2012年由中国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总量达到322 036张,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证书254 162张,环境管理体系证书67 874张。2015年中国颁发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规模突破10万大关,达到114 303张,当年合计颁发证书406 862张。2016年中国颁发的认证认可证书数量升至487 861张,增长19.9%,无论在证书规模还是获证组织数量方面,都展现了中国认证认可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绝对优势和大国地位。
印度和俄罗斯两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其认证认可行业基础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在“基础竞争力”维度得分仅次于中国,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数据显示,2016年印度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量合计44 777张,总量排在沿线地区第二位,年均发展态势平稳,与中国仍存在显著规模差距。波兰、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基础竞争力”得分走势较为平稳,具有稳步提升态势,2016年颁发认证证书总量分别达到15 336张、13 118张和9 513张,实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在11个样本国家中处于中上水平。越南、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基础竞争力”得分始终较低,2016年哈萨克斯坦两类证书总量仅为681张,认证认可行业供给能力和市场需求规模有待提升。
从表9中可以看出,在整个考察期内,新加坡的“创新竞争力”得分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新加坡是具有代表性的发达经济体,科技和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支持其国内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世界经济论坛(WEF)研究资料显示,2016年新加坡的创新能力指数达到5.2③,而同期中国、印度两国的创新能力指数为4.4和4.6,马来西亚和越南仅为3.9和4.0,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认证认可“创新竞争力”得分呈现上下交替态势,分差有所收窄,体现了两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乃至亚洲范围内争夺研发创新制高点的基本现实。东盟国家在认证认可“创新竞争力”得分方面呈现分化趋势,印尼和泰国得分下降,马来西亚和越南两国略有上升,认证认可区域协同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哈萨克斯坦的认证认可“创新竞争力”得分始终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和工程技术人员储备有限是制约该国认证认可竞争力提升的一大短板。
从表10中可知,整体来看,11个样本国家的“服务竞争力”得分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一带一路”认证认可的服务作用正在逐步显现。新加坡认证认可在“服务竞争力”维度得分较高,在11个样本国家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新加坡经济充满活力,始终以经济高质量增长为战略目标,是“亚洲四小龙”的代表国家和地区之一。《2019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經济体”。长期以来,新加坡凭借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优越的市场营销环境、便利的贸易区位和强劲的发展潜能,使得认证认可的服务效果得到充分释放,认证认可的服务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依據测算结果,中国认证认可的“服务竞争力”得分在样本国家中一直排在前列,2016年仅次于新加坡,位居第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的认证认可不仅在国内发挥了防范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加强市场监管和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支撑作用,更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促进沿线质量共治的重要纽带。近些年,中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与双边互认,与蒙古、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沿线国家签署标准化合作协议,推进产品标准双边互认建设。中国认证认可的影响逐步深入至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服务能力、服务效果仍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印度和泰国的“服务竞争力”得分较高,2016年泰国排名第三,达到历史新高。印度位列第四。与排在前两位的新加坡和中国相比,印度和泰国的认证认可规模不大且服务水平有限。2015年印度和泰国的出口产品召回指数达到3.10和2.17,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风险。此外,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印度和泰国两国的进口文件合规要求时间高达61.3小时和34小时,贸易时间成本较高,而新加坡的文件合规时间仅为3小时。
波兰和俄罗斯两个转型国家认证认可“服务竞争力”得分提升幅度较小,表明两国认证认可行业的服务支撑能力尚未形成,处在不断成长阶段。越南、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服务竞争力”得分较低,在认证认可行业的几个服务领域表现欠佳。2016年越南的进口过程文件合规要求时间达到76小时,哈萨克斯坦的出口过程文件合规要求时间多达128小时。2016年土耳其的出口商品召回指数达到3.53,是11个样本国家中最高的。由此可以推知,上述沿线国家的认证认可发展水平较低,存在明显的短板,认证认可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支撑能力不足。
注释:
①出于对数据完整性和可得性考虑,以及受公开渠道数据公布时间的限制,本文量化分析使用2016年度基础数据。
②创新能力指数取值范围为0~7。
③创新能力指数取值范围为1~7。
参考文献:
[1]HILL T.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certification and ac? creditation[J].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1996,12(5):11-28.
[2]SPREHA M.An Introduction to 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 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 ment,1995,33(19):202-228.
[3]MARLA J,TYGH L.Measuring the impacts of quality infra? structure[J].Journal of quan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2001,7(18):15-22.
[4]CHRIS A.Resolving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in markets:the role of certified management progra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9,3(6):77-80.
[5]OTAVIO J O.The business value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 tems certific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15(7):30-45.
[6]ISO.ISO9001:2015 how to use it? [Z].2016.
[7]IAF.ISO9001:its relevance and impact in asian developing economies[Z].2012.
[8] WU S I,CHEN J H.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com? parison based on enterprises passed or not passed with iso accredi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12,5(29):281-295.
[9]ILAC.The macroeconomic effect of accreditation[Z].2016.
[10]NEUMAYER L,PERKINS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O14001 system:an empiri? cal analysis[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04,14(115):72-85.
[11]HARVEY 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ailers and certifi? cation bod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6(25):12-16.
[12]DADDI T,FREY M,GIACOMO M,et al.Macro-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indexes and ISO14001 certificates:a cross national analysi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31(108):87-109.
[13]UNIDO.Harnessing quality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Z].2017.
[14]赵新栋.论中国的认证认可体制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4):84-88.
[15]孙大伟.我国质量认证体系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16]薄昱民.双管齐下工业品认证制度运行改革[J].质量与认证,2014(11):34-35.
[17]任宣.联通认证认可云桥助力电商质量提升[J].质量与认证,2016(3):18-19.
[18]郭晓艳,刘鑫,王猛,等.探索清真食品认证体系,助推清真食品认证体系[J].食品安全导刊,2018(33):44-46.
[19]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J].上海质量,2010(1):16-20.
[20]张磊柱.认证认可: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新型市场监管体制的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5):24-28.
[21]韦万春.为了明天更美好——首届中国—东盟出入境检验检疫合作论坛综述[J].中国检验检疫,2007(1):7-10.
[22]游艳玲.“一带一路”建设:一场认证认可共享的盛宴[J].质量与认证,2015(7):18-21.
[23]王隆重.“一带一路”质量合作与贸易便利化[J].上海质量,2018(2):31-34.
责任编辑:林英泽
A Study on Evalu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HUO Xin
(China Aero-poly technology Establishment,Beijing100028,China)
Abstract: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 It is called "physical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of quality management,"letter of credit" of market economy and "pass chec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promo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avoiding bilateral trade barriers,reducing trade clearance costs and promoting trad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ly,the author selects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s a sample,and construct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system of the Belt and Road national 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service competitiveness,reg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l influence,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 and basic competitiveness. The author also studi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se countries,and judge the pattern of the Belt and Road 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Belt and Road 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pattern covers four camps:excellent competitiveness,potential competitiveness,growth competitiveness and sunken competitiveness.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xcellent competitiveness camp,and h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terms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basic competitiveness.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RI,China has positively promoted the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and the bilateral certification,and signed the standardized agreement with such countries as Mongolia,Singapore,and Kazakhstan.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will gradually reach every field of society and economy;and the capability and effect of service can be much mor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novative competitiveness;service competitiveness
收稿日期:2019-10-25
作者簡介:霍忻(1986—),男,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质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