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秀
摘 要:学习化社会是《学会生存》中的核心主张。《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当时教育与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不适应状况;提出要建立一个超越学校范围、指向社会每个个体不断完善、学会学习、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的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并提出通过终身教育以及发展各个阶段的教育等措施促使其实现。学习化社会思想的教育启示在于要突破原先的教育,还原教育的本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教育的本质与学生学习的角度推动学校变革,促使学生成为学习型人才。
关键词: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6-0004-06
学习化社会是当今教育所畅想和要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并且也是教育界一直广泛关注的内容,在这些关注中,最为突出的且对其进行系统阐述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下简称《学会生存》)一书。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在变化和挑战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走出困境,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1970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上授权当时的总干事勒内·马厄成立国际教育委员会,并由埃德加·富尔担任主席,其任务是提交一份供联合国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参考的报告。国际教育委员会从1971年3月开始,一年多的时间通过6次会议,实地考察了23个国家,结合25年以来思考与活动的经验以及70多篇有关世界教育形势和改革的论文,最后于1972年5月写成《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就是国际教育委员会所呈现的报告,该报告是对客观教育现实的反映,在当时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唤起了人们对于理想教育的追求。
重温《学会生存》,分析和探讨《学会生存》中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以期对当下教育发展和变革提供指导。
一、学习化社会思想提出的基础
1968年,“学习化社会”这一概念首先在哈钦斯的著作《学习社会》中提出,该思想来源于对美国“教育投资”理论的质疑。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中将教育作为一种投资,主要通过对教育的投资达到对人培养的目的,从而使形成的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的发展。哈钦斯认为,以经济为目的而培养人的教育并不是成功的教育,他指出应把“学习化社会”视为“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这就把教育从经济功利性目的转换到实现个人价值的层面上。他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设,指出个人在充满闲暇时间的未来社会中可通过不断地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再次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思想。本书对于学习化社会思想的阐述主要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通过揭示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未来畅想,并且为迈向学习化社会提供了建议。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教育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是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的,也是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而演进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具有其独立性的属性,教育在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轨道。教育有可能先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有可能具有滞后性,且作为长期历史留存的社会经验传承途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了重复过去,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的特点,致使教育内容与学习生活经验相脱节,理想价值体系与社会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显然这种教育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二)制度化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径,是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作用。教育对于社会的制约作用在学校教育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学会生存》中通过对学校教育中各个要素包括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结果等的批判,指出制度化学校教育的问题所在。而突破学校的教育范围,解决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化社会思想提出的基础。
1.学校教育的筛选作用。学校垄断了教育权力与教育资源,担负着筛子的作用。首先,学校垄断着教育的资源。学校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只适用于适龄儿童,而随着越来越多校外机构和校外活动的出现,有人企图合并学校与校外体系,通过将学校体系扩大的方式,将教育资源融入到已经筛选完毕的学校之中,这样的方式无疑使得学校垄断了教育资源,不利于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发展。其次,学校垄断了教育的权力。近现代以来,学校的出现以及教育的普及,学校的教育对象虽然在扩大,但只是扩大到适龄阶段的所有人,只有适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才可以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教育,而与此相对的非适龄儿童或者成人却被排除在学校教育系统之外。报告中指出,全部儿童中只有一半能进入学校,而这一半中又有一半儿童不适应于这样的学校。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所形成的制度化教育,学校担负着一种筛子的任务,把很多人排斥在外。“以至少牺牲一半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旨在造就与选拔杰出人才的“英才教育”,这种教育对象的限制显然与追求教育平等性的时代是不相符的。
2.学校教育的时空受到了限制。学校是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的活动,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将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固定在人生的某一个年龄阶段(儿童和青年时期),成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在学校之内,这使得学校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接受学校教育的学习期和职业活动的工作期两个阶段,学校成为了学生一生只能接受一次教育的场所,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一次性的准备。所以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和学习的时间受到了限制,学校使教育的时间局限于人生的某个时期。此外,学校还限制了教育的空间。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的场所,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享用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接受教育只能存在于学校这一狭小的空间当中,局限于某个固定的场所和地點,在学生离开校园时则意味着其接受正规教育的结束,也就是人们认为的接受教育的结束,因此,学校这种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现象限制了教育的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对于教育在空间上的限制更为显著地表现出了教育在范围和领域方面的狭窄化。
3.学校教育成为了人们谋求职业的工具。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在人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一种谋求职业的工具,而通过接受学校教育所得到的教育文凭已经成为了一个人谋求职业的资本,也成为了雇主雇佣劳动力的基本要求。
斯賓塞曾提出了教育准备说的理论,指出教育要为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这也就包括教育对于未来职业的准备。很久以来,接受教育就是为了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好准备。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人们想要在早年时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中获得够其寻找工作并在一生工作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对与人的发展作用表现为一种接受学校教育满足职业需求,然而却忽视了教育对于一个人内在动机的激发。接受教育的动机在谋求职业和渴望学习之间,谋求职业一般要重于渴望学习,后者的重要性已经变得微不足道。然而如果教育从一种外在的动机转化成为一种自我的内在动机,那么它肯定是最强烈的一种动机,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由此,在现代社会中,这种通过接受学校教育而谋求职业的观念实则是将教育作为了一种工具。
4.学校教育的成果被社会拒绝。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在教育当代的特征中有一种普遍流行的现象,“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凭已经不再是在社会中寻求工作职位的必然需求,甚至文凭对于谋求职业的作用已经失效,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甚至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损失。教育通过培养人所达到的成果已经开始被社会拒绝,这种成果不单单是所说的文凭,而且还包括受教育者本人。因此,以谋求职业为目的的教育投资不再呈现其所期望的结果,社会也已经不会自动地吸收现在的教育成果,教育的能力不足或者说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已经与社会的发展脱轨,一个人仅仅凭借其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变化,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学活动范围在逐渐扩大,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多种多样的校外学习方式得到了发展,教育已经不再仅仅归属于学校教育。伊里奇在《去学校化社会》中谈到:“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在学校之外学到的。学生的大部分学习都是教师不在场时自己进行的,即使教师在场,学生也经常是自己学习的。”这样看来,蔑视校外教育不过是旧时代的遗风而已。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时空、教育作用以及教育成果方面出现了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状态,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在当今的社会中,教育必须发生变革和更新,教育应该包含社会的所有领域,社会的所有人员,并且应该由被动接受教育向自觉积极地学习转变,从而促进社会个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得教育社会逐步向学习型的社会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正是基于此现状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构想。
二、学习化社会思想的内涵
从学校与社会关系的阐述中可以得知,在校学习不能再是一个明确的教育“整体”,而且也不能在一个学生开始走向成人生活之前先让其接受这种学校教育,因此,教育体系必须全部重新加以考虑,而且我们对于这种教育体系所抱有的见解本身也必须重新加以评议。现代民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谋求职业的外部动机,而是要致力于撤销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恢复人类求知的自然动力,为接受教育提供一种更为强大的内在动机。当然,学习化社会在提出学校制度化教育存在弊端的同时也肯定了学校的价值,即学校作为一种施行教育的机关,在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以及使人们适当地准备职业需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因而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以及将来,学校教育仍然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学习化社会批判学校但不致力于废除学校,而是要突破传统学校的整个观念和教育体系,对现行教育体系加以改进,并在此现有体系之外,提供可选择的其他途径,以弥补和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
如果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了一个人的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他的教育资源,也包括他的社会和经济资源),那么就达到了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在于把知识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教育领域之外的职能中去,带进包括家庭、职业、都市关系的社会全部领域中去,扩大到社会集团、专业共同体、宗教共同体的职能中去。在原始社会中,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从而促成一个人在道德及知识方面的发展,这是不被他人所教育的自觉的学习状态。在如今学校之外,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人们都可以接受到的一种广泛的教育形式,随时随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知识成为了学习化社会的主题思想。
(一)超越学校范围的校外教育
教育活动从原始社会广泛的、没有阶级与等级的教育,再到建立了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完结。当前出现的许多独立于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校外教育机构,有人建议将这种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合并成为一个体系,但当前社会的前景已不限于如此,把各种各样的教育加在一起并组合到这种体系中,不管这个教育机构多么广大,社会是不能通过一种单独的机构对其发挥广泛而有效的作用的。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要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将教育的功能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个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体系,而是“无体系”。社会具有巨大的教育潜力,可视为一所培养人的广义的学校,最终使得教育由不同的机构共同承担。
(二)指向社会每个个体的不断完善
在学习化社会中,受教育者是来自于内在的动机和动力而接受教育的,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力量被迫接受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为了人的发展而存在,所以教育的目的不再像过去一样,局限于固定的计划和流程中培养人,或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使教育朝着整个社会所有个人终身发展的方向发展,因而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个性培养得到了关注与重视。学生所需要的不再是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满足社会及个人发展、个人职业流动的需要,并且为适应社会的变化,终身不断学习和训练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使一个人从未完成性不断地走向完善,从而达到具有创造性,承担社会义务,在知识、情感品质、人格、美感、身体健康等方面完整发展的人。由此看来,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将教育的作用指向了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发展。
(三)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如何学习
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学习化社会将知识的范围扩展到了教育的领域之外,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成为了学习的领域,这就要求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建立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学习化社会中,重要的不是学习到什么,而是要学会如何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教育四大支柱中学会学习的提出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学习化社会要求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自身发展。在此过程中,教育方法应该向学习方法转变,以学习为中心,并通过自身的学习、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实现自我的发展。
(四)人人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这个时代是全体人的时代,是人人在内的全人类的时代。教育要扩展到整个社会中每个人的各个方面,未来的教育对象应该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教学活动要让位于学习活动,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他不再是消极的知识接收者,不再是那些有权势的人们送给他的礼物或对他履行的义务,而是变成了他所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知识再也不是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在教育超出历史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逐渐扩展到其真正的领域,在这个广泛的领域之内,每个人都是自觉终身学习的主人。
概言之,《学会生存》中将学习化社会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交织的过程,着眼于教育与各种组织及人们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扩展教育的社会功能出发,摆脱学校对于教育的垄断和限制,将社会赋予教育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意图使社会的全部范围之内都包含有教育的意蕴,并将这个社会称之为“学习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教育从义务转变为一种责任,旨在使每一个公民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有学习的机会,这就是学习化社会思想的内涵。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理念,以期创造一个“生活即学习”的环境,意图解决全社会的教育化问题,从而达到社会中所有人在其任何阶段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的境界。在此过程中教育真正发挥了其独特的育人作用,从而达到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事事是学习内容的境界。
三、学习化社会思想的教育启示
《学会生存》中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不仅是在历史上、在国外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化社会思想的教育启示在于我们要突破原先的教育,还原教育的本真,学会如何学习,从教育的本质与学生学习的角度推动学校变革,使学习化社会的思想落到实处。
(一)还原教育的本真,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作用逐渐被外化,教育变成了一种投资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变成了一种商品供人们消费而获得产品。接受教育之后的人本身成为了一种带有包装的商品,以供社会的筛选与利用。然而教育的作用远大于此。教育不能作为一种社会的工具,不能仅仅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简单生存能力。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中指出,教育的过程没有除教育本身之外的其他目的。所以人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关注人存在与发展的问题,促进人的持续发展。教育是一门成人之学,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人,其中第一个“人”指的是未完成的人,第二个“人”指的是“完善的人”。教育就是使每一个未完成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过程。但是,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地完善和学习的过程。《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他自己诞生的过程,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充分的出生。所以教育就需要用一生来进行,“成人”便需要终身的教育,教育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因此,当我们把教育作为一个人一生连续不断地过程时,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在某个年龄或某个阶段上失败了,就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人们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以高考为例,我们对于教育成功的定义不是高考取得的分数,教育的关注点从对于高考这个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成绩转向对于教育过程中人类自我实现的本能。
成功的教育在于还原教育“成人”的本真,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和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践行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教育从对于成果的追逐转向个体的体验,从而促使教育对人、对人性及对人生价值的培养与实现。例如,近年来,我国所倡导的以高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强国的实现归根结底就是在促进人的发展。
(二)学会学习,促进教育向学习的转变
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使得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开始向“学习”转变,“受教育者”向“学习者”转变,这就要求教育不再作为一种外部的力量迫使人们被动学习,而是倡导人类作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教育自己,促使个人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且把学习视为一项常规的和日常的内容。教育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丰富生活技能、充分发展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教育需要建立和提高人们学习的意识,并且倡导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的教育境界。
除了要促进个人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习方式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境界中变得尤为重要。现如今,科学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正在发生不断变革,人们依靠教育传递和储存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要实现教育向学习的转变,教育就必须致力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中学会如何学习,这样才能够推动教育在个体的自我学习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三)推动学校变革,向理想化的教育迈进
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需要做出变革和更新。学校的变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断实现学校改革与更新,需要以人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这决定着学校变革的方向和成败。要实现学校的变革首先要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加以突破,将先人后事作为学校变革的重要原则。其次,学校的变革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和流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实体。此外,学校要通过整体规划,寻找变革的突破口,扩大与分享教育资源与权力,加强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注重每一个个体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最终使学习化社会的思想落到实处,促使教育不断向理想化的状态迈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美]伊万·伊利奇.去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陈桂生.常用教育概念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杨 晓,叶 鹭.“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学意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8]李金枝,石为华.现代新型学校的方向和目标——《学会生存》对教育实践的启迪[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9).
[9]欧阳忠明.教育本真的诠释与还原——基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