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如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四个学段,对应四个阶段目标,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握好学习的重要特征——“螺旋上升”,坚持阅读教学的“一贯性”,才能更好地处理学科段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段之间;螺旋上升;一贯性
人教部编版语文各册教材已经完整发行,再读《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书中依然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依然要求语文教师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它再一次向语文老师明确教学思路:九年义务教育四个学段,对应四个阶段目标,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那么,各个学段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课程内部的诸多联系在哪里?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与探究的论题。笔者将联系教学实际,结合阅读目标的实施谈谈个人对此论题的粗浅看法。
一、把握好学习的重要特征——“螺旋上升”
(一)“螺旋式上升”体现了学习的前进性、曲折性与周期性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9页)螺旋形上升的基本特点和特征是前进性、曲折性、周期性。事物发展总的方向和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运动。但前进的道路不是直线,而是迂回曲折的,会出现向出发点回复现象。列宁指出: “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的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心智得到成长,能力得到提升,正体现了前进性、曲折性与周期性的特点。
(二)用教学目标引领“螺旋上升”
斟酌“前进性、曲折性、周期性”,再对照“更高的基礎上重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对应点:小学阶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不管是哪个学段,都提倡养成练字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每天的语文课安排10分钟随堂练习,这是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周期训练。
然而,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不一样,以写字为例:孩子们从一年级练习执笔和坐姿,用铅笔一笔一画书写基本笔画入门,到二年级纯熟地运用铅笔独立书写汉字,待颇有信心时,三年级以后转入水性笔的书写,进而添加软笔书法。如果孩子在某一个学段的写字练习中出现问题,就会产生书写结构出现偏差、无法适应毛笔的运笔方法、因错字涂改零乱等书写情况。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倘若语文老师在课标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添设年级目标,如一年级教师可以带孩子一起说说生字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对比不同位置、不同长度的笔画写出的效果,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到了二年级,孩子已基本养成写字之前先观察与对比的习惯,教师在这方面可以稍微放手,但仍要从旁引导;到了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后,可以让书写优秀或书写有进步的孩子尝试用圆珠笔或水性笔写生字,一方面鼓励学生保持书写水平,另一方面为三年级的书写做好过渡衔接。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开展富有实际成效的教学,这样就能把不同学段的写字教学衔接起来,使孩子的书写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
一通则百通,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也都需要根据“螺旋上升”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
二、坚持阅读教学的“一贯性”
(一)以“一贯性”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一贯”即一向如此,从未改变。主张阅读教学“一贯性”,并非指用同一种方式指导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阅读,而是指无论哪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遵循阅读规律,根据阅读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由浅入深的阅读教学,从而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贯性”一方面强调遵循阅读规律不可改变,一方面强调阅读教学的连贯性。
(二)运用科学、灵活的方法实现阅读教学“一贯性”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特点,该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贯性”呢?笔者认为,可以把各学段的阅读目标进行整合,根据年龄特点做适当调整。
1.扎实做好中低学段的根基工作
在第一、二学段的阅读教学里,如何做好“一贯性”的开头?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孩子从零积累,到知识丰富、视野开阔,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二学段的衔接工作中,教师应扎实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查字典的方法与习惯”“不同朗读方式的练习与运用”“阅读摘抄与批注”等。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字典
一年级可以指导学生了解“字典”这位“老师”,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常常提醒学生在书桌前备好一本《新华字典》,有条件的话,可以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引导他们养成“新课预习字典伴读,课外阅读字典助解”的习惯。
(2)用“伴读”带动学生的朗读
在新课标学段目标中,多次提到不同的朗读方法,有朗读、诵读、默读等,笔者认为,在低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要以“伴读”来带动学生的朗读。一、二年级,老师“伴读”,家长“伴读”,甚至“音频伴读”,都是有必要的。为了让孩子直观地感知正确的阅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老师在伴读过程需要以较高的标准进行示范,以较低标准要求孩子。比如诵读,这是每个学段都要掌握并运用的一种大声朗读,注重“熟、想、感”,在陪孩子诵读时,可以“一次性标准示范”,也可以“对比性分解示范”,但不要要求孩子一下子达标。笔者相信,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可以让孩子达到诵读的要求。
(2)培养孩子的摘抄与批注能力
孩子在阅读中的摘抄与批注体现了一个孩子的阅读水平。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摘抄?什么时候可以随文作批注?笔者认为从一年级起,孩子会写字、能理解简单字词后,就可以开始摘抄;从三年级起,当孩子会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写下来时,就开始作批注。刚开始时的摘抄和批注肯定是杂乱无章的,那不要紧,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有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会逐步掌握摘抄与批注的方法与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2.把握好第三学段承上启下的纽带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总共有8条,其中,第2条中“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为第四学段的“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做准备;第4条“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为第四学段中“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作铺垫;第4条“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第5条“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以及“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都是为第四学段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作了潜移默化的过渡。
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些微妙的衔接,以至于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如,五年级的课堂上,学生逐渐变得安静、不爱发言;到了六年级,就变成固定代表发言;上了初中,可能会产生呈现不发言的现象。很多人认为那是正常现象,无需要强求。笔者认为,如果不给予正确引导,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失去光泽,孩子们那份与生俱来的个性也因不发言、少交流变得干涩、单一。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把握好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如五、六年级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在组合交流和讨论时,应拒绝学生“集体回答”或“简短回答”——当学生出现“言简意未全”时,教师协助将句意补全;当出现学生“微笑以对”时,教师应主动舒缓气氛,并敞开话题引导其开口作出自己的判断,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而言之,为了让学生始终热爱语文.热衷于进行合作性、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前了解“已实现目标”,预测“将面临面标”,处理好所任学段的“正进行目标”,更好地处理学科段之间的联系与衔接,才能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参考文献:
[1]中化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鄢文龙,语文课程学段体式教学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