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第一要务

2020-04-17 14:52张春林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张春林

[摘  要] 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认识学生. 认识学生有两点基本内涵:一是认识学生意味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认识学生意味着关注学生的情感.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基于教学经验,对学生认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认定学生基于生活实例去理解充分与必要两个概念更加合适. 从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从生活实例向数学概念转变,对应着数学抽象;对生活实例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对应着逻辑推理;得出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及其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演绎,对应着数学建模,由此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顺利得到了实现.

[关键词]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认识学生

近两年来,“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一线教师在听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之后,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核心素养?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面对核心素养,自己应该怎么做?应当说产生这些问题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与回答,可以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核心素养所带来的变化.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理解并回答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第一要务并不是认识自己,而是认识学生. 只有真正认识了学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及其培育,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于这样的观点,并不是笔者的疏漏之见,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著名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曾经指出:“对于核心素养,学校可以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中国表达相呼应,形成中国课改、教改的生动气象. 学校表达的主题,就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在笔者看来,成尚荣先生强调核心素养的学校表达,其实就是从学校层面对核心素养的落地提出的要求,那按照这个逻辑,具体到教师层面,教师就应当通过对学生的真正认识,来寻找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突破点.

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指向及教师第一要务的理解

为什么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面对核心素养,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认识学生呢?难道作为一名学科教师,第一要务不是认识自己的专业并在学科教学中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吗?诚然,后者确实非常重要,其是教师工作的立身之本. 然而教师仅仅注重自身的立身是不够的,与其他任何一个职业不同的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建构能力的人,只有认识了自己的工作对象,那么自己对学科的理解才能寻找到真正的依托.

更重要的是,对于核心素养,包括高中数学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需要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同时更需要认识到的是,核心素养本身就被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如果忽视了这个前提,品格与能力都将无法寻找到真正的落脚点,因此,关注学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同时,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上面已经提到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学生. 而学生是有情感有认知能力的,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先生早就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情感与认知的共同结果,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品格与能力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与认知共同作用生成的.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知识的建构以及解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这对于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学科认识,体验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对于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养成则相对欠缺.

得出这个结论,就意味着教师已经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始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去认识学生. 认识学生是有丰富的内涵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完全展开阐述,只强调两点基本内涵:一是认识学生意味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只有把握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认识学生意味着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提供情感保证与动力. 在这两点内涵中,前者是指向认知的,而后者是指向情感的,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前者是指向关键能力的,后者是指向必备品格的. 这种显而易见的对应关系,印证了这两点基本内涵及其理解,可以支撑核心素养的培育.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须以认识学生为基础

具体到高中数学学科,数学教师在认识学生的时候,要确定好出发点与落脚点,出发点就是基于上面两点的理解去认识学生的现状,落脚点就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去认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这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提升实际上就是核心素养课堂的核心和灵魂,而它需要转变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传统观念,重新建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本文侧重于强调教师认识学生,某种程度上讲也正是对自身角色与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下沉到学生身上.

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学认识当中,这是一个非常抽象、需要学生以较强的逻辑能力提供支撑的知识,而不少学生正是因为缺少逻辑能力,所以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表现出了较大的困难. 当对这一认识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很少有人思考是不是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 本着认识学生、进而培育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态度,笔者梳理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有了新的发现:从数学概念名称的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对“充分”与“必要”的理解不够透彻,这影响了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 而要生成正确的理解,关键是从情境及逻辑两个角度寻找突破,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必须有形象的载体,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熟悉的事例. 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对该内容的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

首先,基于生活实例创造情境. 笔者先从生活中常说的用语入手,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事儿少了我不成”,让学生认识到即使在生活表达中也是存在条件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的.

其次,基于实例分析明确逻辑. 生活实例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问题则可以撬动学生的思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明“东风”这一条件必不可少;“这事儿少了我不成”,说明“我”对完成事情不可或缺,那用一个什么词来描述“东风”和“我”这个条件比较合适呢?很显然,既然是必不可少,那自然是“必要的”;那是不是只要有了东风,就能火烧赤壁呢?学生很容易意识到,必须所有的条件都满足,所以“万事”当中,一个都不能少……如此理解下来,“充分”与“必要”的理解就准确、深刻了,实际上只要这两个概念理解深刻了,那演绎到数学学科内容中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在数学运用中深化理解. 这一点与常规教学中并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经验,对学生认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认定学生基于生活实例去理解充分与必要两个概念更加合适,这实际上都是认识学生的具体表现. 而从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从生活实例向数学概念转变,对应着数学抽象;对生活实例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对应着逻辑推理;得出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及其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演绎,对应着数学建模. 因此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顺利得到了实现. 所以站在逻辑的角度,可以发现,认识学生确实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

核心素养背景下“认识学生”应有其丰富内涵

其实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前,在基础教育界“认识学生”的呼声就比较高了,但是由于应试压力的存在,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仍然是围绕知识的落实以及解题能力的提升而进行的. 而当核心素养进入了普通教师的教育生活之后,面对着核心素养落地的需要以及选拔评价的需要,教师必然面对着协调两者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认识学生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认识学生可以让教师优化知识的教学过程,把握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规律,因此对于考试评价来说,认识学生是有价值的;其次,对于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认识学生”的理解,视角也可以更广阔一些,比如有人认为建构促进学习的心智模式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培育促进学习的思维方式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捕捉促进学习的可见的互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在笔者看来,这些理解是认识学生应有的内涵,只有在此理解的基础之上,“认识学生”与核心素养培育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而核心素养培训也才具有了一个真正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去认识学生,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特点,从而让认知与情感协调起来,以为知识体系的建立、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