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敏 魏静茹 刘悦
摘 要: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是从一定文化中精选出来的教学材料,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性别角色形成时期,如何在教育中渗透性别平等教育是当今教育研究领域里非常重要的话题。本文选取人教版、外研版和牛津版英语教材,从家庭角色视角对比和分析其插图,并根据研究结果向教材编写者和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家庭角色;性别意识;插图
一、 前言
性别差别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备受关注,其存在的问题也最为严重,性别平等的斗争贯穿始终。20世纪60年代晚期,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开始将焦点对准教育领域。在学校教育中,性别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而教材又作为隐性课程的载体,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教材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了研究。女权主义者发现教材中女性形象存在刻板化的现象,即教材中明显存在“男女有别”的痕迹,如在男女职业类型分布、从事的社会活动领域及男女性格特质等方面。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刻板化这一问题,如何利用英语教材培养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知识文化是费时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于是基于这种现状,《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曾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但目前在我国的教材中依旧存在性别不对等问题,性别偏见或隐或显地在插图中出现。
Alan Cunningsworth(2002)曾指出,教材中的内容所表现的任何主题都会传递一系列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教材隐性大纲
(hidden cumiculum)。而这种潜在的价值取向会或隐或现地在教材中得以显现,并影响学习者的理解和态度,尤其是对英语学习者,这种影响更为突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性别视角的形成是在各种社会因素及特定的文化环境双重影响下产生的,教材作为文化意识传播的载体,其中蕴含的性别观念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性别歧视及性别偏向信息将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对认知产生影响,因此将性别公平观念渗透于教材中十分重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未提及性别平等,也鲜有人分析初中英语教材中,因此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人教版、外研版以及牛津版英语教材中男女家庭角色进行分析,旨在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初中英语教材的改革。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别为人教版、外研版以及牛津版英语教材。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初中教材一共五册,七、八年级各上下两册,九年级共一册;初中新标准英语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依据最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联合编写的系列英语教材。初中教材共六册,每学期一册;新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教材,主要供江苏省内学生使用。初中教材共六册,每学期一册。
(二)研究问题
1. 三版教材的插图中是否出现了性别不公现象?
2. 三版教材的插图中成年男性、女性在家庭角色中是否存在性别刻板问题?
3.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存在于教材中的性别刻板问题?
(三)研究方法
1. 定量研究法:对三版教材中成年男女在家庭中出现频次及三版教材中成年男女在家庭分工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展现教材对不同性别人物的呈现状况。
2. 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用文字和图片形式出现的带有性别色彩以及家庭角色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以更深刻地揭示教材所蕴含的性别含义。
三、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三版教材中成年男女在家庭中出现频次对比
通过对三版教材插图中成年男女在家庭中出现频次的统计,分析结果为外研版成年男性出现38次,女性38次;牛津版成年男性出现41次,女性53次;人教版成年男性出现29次,女性43次。结果显示外研版成年男女在家庭中出现频次处于数据平衡的状态,均为38次;牛津版以及人教版成年女性出现频次均高于男性,说明女性比男性在家庭中占比更多。而其中女性在外研版、牛津版、人教版单独出现频次分别为7次、23次、18次,男性在三版教材中单独出现频次分别为5次、12次、3次,说明女性在参与家庭活动时,男性处于缺失状态。
(二)三版教材中成年男女在家庭分工频次
如表1所示,在家庭生活中,成年男性和女性承担的家庭职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做家务、照顾家人、教育孩子。根据对外研版、牛津版、人教版三版教材的统计,结果显示:女性承担家庭工作的频次总体上高于男性且差异显著,这说明在家庭分工上,出现了女性刻板化现象,女性担任的更多的是“贤妻良母”的形象。
如外研版七年级上册Module10的主题为“My mothers cleaning our house and sweeping away bad luck”的课文中,一开始就出现了三幅成年女性做家务的插图,第一幅是母亲为迎接春节而独自在家打扫卫生的场景,第二幅是母亲穿着围裙与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而围裙的出现则表明母亲是准备这顿年夜饭的人。第三幅是一家人出去走亲访友,父亲与他人拜年问好,而此时母亲却手提着沉甸甸的礼物站在父亲后边,还照顾着孩子。整个单元的主题以及出现的三幅插图均说明了女性在家庭中常以一种“贤妻良母”的形象出现,更多的家务则推到了女性肩上。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冊第四单元的插图中告诉孩子背包、地图以及帽子的位置的人是妈妈,在九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插图中,陪伴孩子,安抚孩子情绪,孩子生病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仍然是妈妈。在生活中一般出现各种问题时孩子的第一反应也都是去寻找他的母亲,父亲却很少参与。这说明女性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更多,而男性在这方面大多数处于缺失状态。在牛津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插图里当Henry在生活中遇到了小麻烦的时候,给出建议总是母亲,如在天冷的时候,妈妈提醒他应该多穿衣服,在看书的时候,妈妈建议他应该戴上眼镜等等,这都说明了在教育孩子方面女性付出的更多。
同时在对插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图1、图2所示:男女性虽然都在家庭中都参与了休闲娱乐活动,可是当一家人在沙发上看电视时,遥控器却都意外地出现在男性手中。如在外研版第九、第十模块中,以及人教版第六单元中,同时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家人一起坐在沙发看电视,只有男性手握遥控器。在这个场景中,父亲手握遥控器,其个人意志决定了一家人应该观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此时选择电视节目的权利已经悄然转移到父亲手中,父亲成为领导者,成为权威的化身,此时笔者不禁要问:在这个倡导性别平等的时代,为什么遥控器不能握在女性手中?
通过“遥控器”现象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尽管男女性同样都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说尽管这个时代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实质上却是在男权构建的社会中曲折前行。反观教材,其课程构建依旧是以男性为中心展开的,男女不平等意识依旧存在。
四、 建议
(一)给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以此为契机,适当地调整教材,为改革教材中的性别问题作出努力。
1. 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渗透男女平等的思想
即在插图的选择上,规定一定的性别比例。在教科书的审批环节上,可通过召开各种讨论会,听取基层教师、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出无性别偏见的教材,同时注重宣传女性在社会进步中的贡献,这样,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就会迥然不同。
2. 提供建立在性别平等基础之上的教学设计和参考资料,提高教师对教育中的性别问题的认识
即在教学用书等参考資料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意识到教材中的性别平等渗透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教师关注性别平等,从而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二)给初中教师的建议
1. 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的材料或话题,增强学生对女性的正确认识
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提供一些符合性别平等观念的家庭场景图片,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这样引导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性别公平意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取向。
2. 注重初中文化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教材的出版单位开发了多种配套教学资源,教师在利用好已有资源外,还应积极扩展不同家庭角色的空间,例如利用网络资源等。
参考文献:
[1]Schau.C.G.& K.P.Scott. Impact of gendercharacteristics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an integration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76).
[2]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年[S],2001.
作者简介:赵梦敏,魏静茹,刘悦,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