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运用较多的修辞格主要是譬喻、比拟、引用、排比、设问。譬喻和比拟增强了节目用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引用对节目诗词文化主题的烘托起了重要作用。排比加强了句段的语势,促进了情感的抒发。设问在讲解诗词文化知识时起到了重要的提示和引导作用。节目中运用的修辞格增强了节目参与者和受众的情感共鸣,突出了节目传播诗词文化经典的主旨,更好地塑造了节目的雅俗共赏的风格。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 辞格 分类 作用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类节目,节目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节目主要是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让大家在享受音乐盛宴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魅力。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着重于研究节目用语修辞格的运用。
一.《经典咏流传》节目用语的辞格分类及统计
《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辞格的运用对节目整体的表达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目用语修辞格分类
修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辞格的运用是古往今来一直在研究的主题。本文主要采用陈望道先生的4大类38小格的辞格分类方法[1],在穷尽性收集节目语料的基础上,对《经典咏流传》中运用的修辞格进行统计与分析。先看一下4大类的辞格分布情况:
从表格可以看出,材料上的辞格和意境上的辞格以及章句上的辞格运用的数量较多,词语上的辞格运用的最少。总体上来看,辞格使用的数量还是较多的。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音乐类文化节目,节目的主旨在于传播诗词文化,普及一些诗词知识。不论是主持人还是鉴赏团,他们在这个节目中所说的话始终都要与节目主旨相贴合。在贴合的基础上,如果想要言语表达地更好,就可以运用适量的修辞格。进行修辞,就是要从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一些有差别的语言材料中进行选择,所以材料上的修辞格是运用得非常广的,也是很多人第一直觉会应用到的修辞格。节目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意境上的修辞格,这体现了适应题旨情旨的需要是这一基本原则。章句上的辞格可以起到造势的作用,但应用难度也比较大,所以相较于材料上的辞格和意境上的辞格而言应用的较少。词语上的辞格多半是需要精雕细琢的,并不适合临场发挥,所以在节目中较少运用到也是十分合理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4大类辞格下的15个小类辞格应用情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材料上的辞格小类分布情况:
从表格可以看出,引用的数量是最多的。因为是诗词类节目,所以引用得最多的还是诗词,一方面是与这个节目的主旨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节目特色。例如鉴赏团成员的开场致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用曾经的盛世文化去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一次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四位鉴赏团成员都引用了古典诗词,为节目的开场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是譬喻,譬喻包括明喻、暗喻、隐喻三种。譬喻,通俗点讲,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让所说的事物变得更加的生动、丰富,根本目的是要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事物的特点及特性。现象和本质相辅相成,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深刻、单纯的。我们在对现象进行加工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事物的本质,运用譬喻的时候,要把握好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度。比如节目中说到的:“我突然觉得他们的内心纯洁得就像水晶一样。”这是一则明喻,水晶晶莹剔透,透明的形态能让人联想到纯洁的内心。许多修辞格的核心正是相关关系和相似关系,比喻的基础是相似关系。
然后来看一下意境上的辞格小类分布情况:
从表格中看出,意境上的辞格里比拟和设问用的比较多,设问是用得最多的。设问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提示作用。用在句段的开头,可以起到提高观众注意力的作用。例如:“今天柯洁唱这首歌为什么特别非常恰当?你想想,柯洁现在才二十岁……”柯洁唱完歌,康震即刻抛出一个设问句,迅速将观众从刚刚的歌曲中给吸引了过来。放在句段的中间,可以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例如:“……那为什么明代的人非要改它呢?人家的诗你改它做什么?他其实就是为了让它更好地流传,他觉得这样改了以后,整个诗在念的方面、在领会意境方面好像就更加圆融。……”问题联系了上文,回答启发了下文。放在句段的结尾,可以起到总结陈情的作用。例如:“……什么是梅花的精神?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愈是愈受挫折愈是要向上奋发。愈是遭受挫折,愈是要傲霜斗雪,绽放属于自己的芳香。”这个设问句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整段话主题的一个概括。设问先是抛出一个问题,再自我作答。这个抛出的问题首先可以引起观众的注意,使得语势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也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感,引發观众的思考。但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并不会太长,说话者马上就会给出问题的答案,使观众豁然开朗,这也加深了对此问题的印象。其次是比拟,比拟是一种移情寄意的手法,既不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也不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比拟主要是运用了心理联想机制,例如:“因为你们听到的是穿越八百年来到今天的声音。”将声音拟人化了,声音其实是人敲出来的,但是比拟赋予了声音生命,将声音的传递看成是穿越而来的人,而不是因为声音和人有某种相似关系而做出的比喻。然后再来看一下章句上辞格小类分布情况:
从表格中看出,章句上的辞格里排比是用得最多的。排比无论是从结构上来看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具有增强气势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排比是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的整体。从功能上看,排比是三个表达功能上相似的词组或句子组成的整体。排比不仅在结构上加强了句势,也在功能上增强了语势。例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变成文字,化作四季,化作情感,化作波澜壮阔的人生。”试想,如果只剩下最后的一句“化作波澜壮阔的人生”,整个句子的气势是不是就减弱了许多呢?量的积累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质,排比首先有句子上的量的增多,继而在表达功能上起到了增强的作用。排比的组成部分之间不是毫无关联的,排比的这些短语和句子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总而言之,排比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增强气势,使得叙述或论证更加具有力度,增强话语表达效果。
最后来看一下词语上辞格小类分布情况:一共三处,都是回环。“而且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伟大的作品来自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召唤着伟大的作品!”“让我们用曾经的盛世文化去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回环,是一种词序的回环往复之趣,体现是说话人的一种巧思。回环在逻辑上必须是可回返的,在形式上犹如一个圈是可转动的,在功能上能让描述的这两种事物的关系变得更加明显,让人觉得趣味盎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汉语缺乏语法形态,语序是汉语十分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回环正是贴合了汉语这一特点才有了如此独特的作用。
(二)节目中运用较多的五大修辞格及作用分析
从整体的修辞格运用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节目运用较多的修辞格有五种,分别是譬喻、比拟、引用、设问、排比。这五种修辞手法都是十分常见的,下面将具体分析一下这五种修辞手法在节目中的运用。
1.譬喻
首先是譬喻,譬喻一共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譬喻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由图表可以看出,暗喻使用的数量是最多的,明喻和借喻使用数量相当。
暗喻增加了话语解码的难度,但同时又是更具有审美价值,更加令人回味的。由譬喻在节目中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整个节目运用得最多是暗喻。暗喻也會出现本体和喻体,但是“比喻词”不再出现。例如:“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在病痛中被折磨的人用诗词作为自己向病魔宣战的战斗檄文。”诗词和战斗檄文是本句的本体和喻体,它们的相似关系并不是显示在字面上的,而是需要更进一层的解读,诗词本是陶冶情操的文字,但是在她这里,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她面对病魔时的精神依靠,是如战斗檄文一般有力量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在本句中,这种内在的联系并没有显现出来,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深刻体会的。不得不说,暗喻的审美价值是很高的,是有深度的比喻。暗喻的好处在于更加巧妙,能够提升大众的审美愉悦感。
其次是借喻,借喻只出现“喻体”,这要求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有共同的背景语境,并且有着相似的文化情感体验。喻体的单独出现增大了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的难度,比暗喻更加神秘,需要更多步的解码。例如:“达芬奇密码的感觉。”首先,你得知道达芬奇密码是什么,其次,你得知道达芬奇密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你才能够理解为何要将本体比喻为达芬奇密码。再比如“像汪伊美这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努力去触及那个大家认为遥不可及的星星。”如果不给上下文语境,可以说我们完全不知道星星的本体是什么。语境是修辞学的基础,这一点在借喻这个修辞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借喻的巧妙之处正在于此,由于本体和“比喻词”的双双消失,喻体就会显得十分扑朔迷离。借喻虽然解码难度大,但如果把握好表达与解读之间的动态平衡,对审美感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实际上,明喻是比喻中最简单明了的一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并且会出现十分明显的“比喻词”,十分容易辨别。通常,明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会十分明显,例如:“人生就像《三国》一样高低起伏,什么事你也料不到。”人生和《三国》这本书一样是复杂多变的,他们的相似关系在于复杂性与充满未知性。这句话把本体和喻体的特点直接表明了,让人一听就明白。明喻的好处在于易于理解,便于大众广泛认知。
2.比拟
比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主要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下面是节目中运用到的比拟辞格的分布情况:
由表格可以看出,比拟中拟人的数量更多,拟物相对来说运用得很少。《汉语修辞学》中说比拟就是广义上的比喻,比拟与比喻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模糊不清的。比喻和比拟一个共同的修辞效果就是使事物变得生动有趣,在事物本来的面貌之上再多加一层修饰,使得事物能够更好地被人理解接受。比拟更注重的是使事物“人格化”,通常都是让事物拥有人的某种属性,以此来达到表达效果的完善。比如:“黄河在怒吼。”黄河的流动虽然有声音,但那个声音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同于人的语言的。但如果我们将黄河联想成一个人,将黄河发出的声音看作是人的怒吼,这加上了感情色彩和情感意义的声音是更加生动的,能够更好地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感受。比拟的修辞效果正在于此,比拟更加注重的是情感的表达。比拟运用在节目中,主要有三点作用。第一是能够拉近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比拟把很多事物都拟人化了,会让人觉得很亲切,说话人在表达激动或赞赏的心情时能够加强听话人的心理情感体验。例如:“刚才汪伊美在那跳舞的时候,感觉她就像梅花一样,她传递给我们的是坚强的,代表他们个性的暗香。”,梅花有着高洁的品格,将嘉宾看成梅花,是对嘉宾人格的褒奖。第二是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情感,《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的基本形式是:主持人先介绍今天要传唱的古诗词,然后嘉宾演唱,主持人采访嘉宾,然后进入“鉴赏时刻”,鉴赏团的成员们对传唱的歌曲进行一番点评。所以,多数情况下,嘉宾团的成员都需要表达自己听完歌曲的情感。这个时候,比拟就能很好的帮助他们表达,一方面可以通过比拟的修辞手段与嘉宾做一个更亲密的互动,听歌的感受越真切说明歌曲的感染力越强,这样的话相当于给了传唱人无形的褒奖,符合言语交际合作原则中的礼貌准则。例如:“黄河在怒吼。”听完歌之后,感觉黄河都具有人的生命了,这其实也就是说唱得太好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太到位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一首歌曲是否动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与听众有所共鸣,一句话也是这样。例如:“所以说,现在的中国确实像一个精神焕发的少年。”将中国看成少年,中国的形象迅速就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了,少年身上的气质也就彰显了。
3.引用
引用,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语或故事等的一种修辞方式。
我们从语料引用的形式出发可以将引用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这两种引用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修辞效果。明引诗词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直接通过诗词来引出诗人以及诗人的诗词风格和思想情操,有助于节目音乐主题的直接突显;二是明引的诗词大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其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能够迅速和观众达成一种共鸣,并且能够快速地将观众拉入古诗词文化的氛围。暗引诗词主要的作用是让语篇富有文采,同时也能完善语篇的整体结构,有助于形式上的衔接,内容上的连贯。
中国人一向喜欢引经据典,对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崇高敬意,在本节目中也是如此。引用的数量比较多,多数都是直接引用,也就是明引。引语的来源主要是诗词、习近平语录、俗语等,其中诗词的引用数是最多,这主要是与节目的主旨相契合,节目的出发点就是传唱经典,让经典再次流行,将中国的诗词文化推向盛世。诗词的大量引用,一方面增加了节目中诗词文化的密度,让诗词在整个节目中频繁地出现,有利于整个节目诗词文化氛围的塑造。另一方面提高了话语表达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引用诗词不光是对古代诗人思想结晶的一种再现,更是对当下语境中想要表达思想的一种重新塑造。有些引语还来自于习近平语录,这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时代特色,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俗语引用得较少,修辞要注重风格的协调,俗语比较通俗,与整体节目的风格不太符合。
4.排比
排比从内部关系上来看,可以分为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三类。排比的定义是:把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排比的项目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句子的某个成分。语言具有生成性,这具体体现在语法的生成性上。语法的生成性又表现为类推性和递归性,排比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法的生成性。排比先是类推出了许多个相似句子或短语等语法成分,然后各个部分反复地运用并列结构,并列成一个整体。所以,排比是一个兼具类推性和递归性的修辞手段。
并列式排比指的是排比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例如:“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性,彼此之间可以扭和在一起,共同奏出一个动听的音符。”这个排比的成分是偏正短语,“文明”、“民族”、“个性”这三个词语的位置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并不会影响整个排比句的意义。我们说话要有理有据,不能胡言乱语,事实数量的堆积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话语的可信度。
承接式排比是指排比的项目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不能随意变动,通常都有严谨的逻辑顺序,比较常见的是先后顺序的承接。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单位的顺序象似于实际状态或事件的先后顺序,[2]例如:“长安人,长安事,长安史,就是无论从数据也好,还是从文化的内涵角度,你讲不完。”长安人、长安事、长安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有一个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的,先有长安人,再有长安事,最后组成人和事组成了长安史,所以排比也是体现语句间逻辑关系的一种手段。这里的排比句是三个问句,“问”在修辞学里是提高表达效果的手段,这里也不是有疑才问,而是无疑而问,可起到增强话语的力度的作用。
递进式排比是指排比之间的项目有阶梯式关系,彼此之间是一层一层往一个方向进或者退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3]对于汉语来说,语义的重心一般在偏后的位置。递进式排比的这样一种层次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义重心在后的这样一种特点,也符合人类语言的一种自然规律,我们的情感是要一步步去增进或是减退的,反映在句法上就是这样一种递进的模式。例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变成文字、化作四季,化作情感,化作波澜壮阔的人生。”从文字到四季到情感到人生,这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由浅入深,由小及大,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是一个延展的过程。
排比也一定程度体现了中国人中庸和谐的文化心理,排比的句式是均衡整齐的,虽然不及对偶那么严密,但排比的排列是有一定的格式可循的。节目中的排比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点作用。一是能使语篇变得有条理,特别体现在承接式排比类型上。二是能使语言气势宏大,特别体现在并列式排比上。三是能够促进强烈感情的表达升华,特别体现在递进式排比上。
5.设问
节目运用了设问修辞格的语料一共45条,数量比较可观。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节目中的高频运用一定有其道理。根据设问形式,我们可以将设问分为一问一答、几问一答、连续问答三种形式。
节目中运用的最多的是一問一答,几问一答,连续问答运用较少。
一问一答格式的设问主要起的作用是迅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就跟课堂上的提问一样,是一种提高注意力的方式。例如:“所以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在任何地方,只要它一出现就是一个标杆,一个无法超越的标杆。”“经典”是一个重点信息,这里通过设问的方式,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此,加深观众的记忆。
几问一答格式的设问主要起的作用是增强说理性,连续的问题会让观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引人思考。例如:“我为什么要这样唱?我还可以怎么唱?会怎样才能让我唱得更好?而怎样唱得更好的源泉,不是只是模仿西方的东西,或者流行的东西,而是回归到本来,也就是我们说的初心。”连续发问就像是在压一个弹簧,压到极限再反弹,此时反弹的效果是最好的。
连续问答格式的设问主要能够给人一种滔滔不绝的紧逼之势,通常,这种设问句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例如:他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这是说什么呢?这是说时间过得太快了!时间快到什么程度呢?早上我的头发还是黑的,晚上我的头发就变白了。什么样的人会对时间这么焦虑和敏感呢?就是对成就功名(期待)的人”这里的三个设问句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第二个设问句是对第一个设问句的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第三个设问句是对第二个设问句的延伸与扩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有机联合的,存在着内部逻辑关系的,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总体来说,设问在节目中的广泛运用增强了节目的说理性和论辩性。节目参与者在进行长篇论述的时候,设问能够起到提示重点,提高观众注意力的效果,也能起到引出下文,发人深思的作用。
二.节目参与者的辞格选用倾向
《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一共有五位辞格使用者,然而他们使用的辞格类型以及数量有着较大的差别。修辞是说话的艺术,而说话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这就造成了节目参与者使用辞格的个体差异性。
(一)节目参与者的辞格使用情况分析
节目参与者一共有五名,分别是《经典咏流传》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音乐人庾澄庆、著名主持人曾宝仪。五位节目参与者在这个节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五位节目参与者使用辞格的情况:
口语交际中需要修辞,而且更需要修辞。[4]我们常说:“说话是一门艺术。”修辞的目的简而言之就在于把话说好,运用修辞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言语动机,完成交际任务。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整个节目中康震使用的辞格数量是最多的,其次是撒贝宁、王黎光、曾宝仪、庾澄庆。修辞行为主要包括修辞者、修辞手段、修辞方法、言语环境、修辞效果等基本要素。影响节目参与者使用修辞格的主要因素有生活经验、学问以及见解和趣味等。下面我们将对辞格使用数量较多的两位节目参与者,也就是康震和撒贝宁的辞格选用倾向进行分析。
(二)康震选用辞格倾向
康震是讲古诗词出名的,他的古诗词文化知识十分扎实,这使得他在这个节目中占有“天然”的优势,他有更多的语言材料可以使用。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道:“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情传意能够更加适切”,[5]他掌握的语言材料越多,他对语言的应用能力相对也会越强。心理语言学认为言语生成分为构思、编码和执行三个过程。构思和编码是最重要的,康震的言语动机主要是讲述古代诗词文化知识,对一些诗词以及诗人做一些深度的解读。辞格的运用属于编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考量的是怎么样能更好实现言语动机和意图,提高言语交际效果。从数据上看,康震使用最多的辞格有两种:设问和引用。
设问作为一种修辞格的时候,主要的作用是提升语篇的层次感,让整个语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声音一发即逝,所以口语才会如此复杂多变。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是书面语的源泉。康震在这个节目中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把诗词文化这样一种高雅文化通过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运用到一些修辞格手段。设问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设问放在康震的言语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提示。康震本人是十分具有文化素养的,他一开口基本上就是“长篇大论”,一方面这是他思想的充分涌流,但另一方面,这也会增加受众的理解难度。所以,他在说话的时候常常加入设问。日常言语交际中,疑问句最平常,且种类多样。设问常常是起到启发思考,导引下文的作用。例如:“这是说什么呢?这是说时间过得太快了!时间快到什么程度呢?早上我头发的还是黑的,晚上我的头发变白了,什么样的人会对时间这么焦虑和敏感呢?就是对成就功名期待的人。”设问的连续使用,使得这个语篇更加的有层次,并且是一步一步递进的,让整个语势快而不乱,是有条理的,有逻辑的。
言语交际需要遵守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包括真实准则、适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四条准则,康震引用了较多的诗词,这体现了关联准则。关联准则要求我们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也就是要切题,不要说与话题无关的话。引用诗词可以增加诗词在整个言语交际活动占的言语比重,说的越多,听众们越能感受到诗词文化氛围。就好像是行业语一样,你说“行话”,人们就会觉得你专业。同理,诗词引用得越多,听众也会觉得你越专业。当然,我们说话还要遵循适量准则,也不能引用过度。
(三)撒贝宁辞格选用倾向
撒贝宁作为《经典咏流传》的主持人,他不仅要负责开场白的部分,还要负责整个场上的互动环节,他运用的修辞格比较多样,运用得最多是譬喻和比拟。在一定程度上,譬喻和比拟二者的修辞效果有很大的重合部分。开场白是整个节目的开端,开场白能够起定调的作用,不同的节目会有不同风格的开场白,比如脱口秀节目的开场白一般会直接采用脱口秀,对接下来的脱口秀表演进行一个预热。《經典咏流传》作为诗词音乐文化节目,节目需要维持一种平衡,即既要有文化气息又要接地气,在传播诗词文化的同时又能给老百姓带来视听盛宴。所以,开场白必须要活泼生动,而譬喻和比拟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一种言语交际效果。撒贝宁经常会把《经典咏流传》当作引导者,例如:“《经典咏流传》将为你展开诗词的画卷,将潜藏在文字中的美唱给你听。”“《经典咏流传》带你感受诗词当中绵延千年的浩瀚与力量。”节目瞬间成了一个引导者,将听众带入了诗词的世界,拉近了听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
譬喻和比拟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能够让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在本节目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便于抒发感情,加强语言的感染力。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黄细林:也是一个印记,唱完国歌以后我们就通过了边境。
撒贝宁:所以国歌在关键时候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它是所有中华儿女互相联系的一个最有力量的纽带。”
撒贝宁将“国歌”比喻成纽带,这加强了人们的心理联想,将国歌这样一种听觉上的事物转换为可以触碰到的实物。撒贝宁作为节目的主持人,他经常要突出节目的主题,也要在合适的时候上升话语的高度,如果他的言语太过干瘪就会降低威严感和崇高感。中国人善于联想和想象,具有一种具象思维文化心理,基于这一点,多用譬喻和拟人是非常明智的。譬喻和拟人就是能够降低观众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例如:“所以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在任何地方,只要它一出现就是一个标杆,一个无法超越的标杆。”将“经典”比喻成“标杆”,“标杆”是一个具体的实物,标杆的形象一下子就在我们脑海中浮现了,是可明确感知的,这也就为观众的进一步理解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两位节目参与者辞格选用倾向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辞格的使用在节目中是至关重要的。说话和写文章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只有积累的足够多了,才能出口成章,妙趣横生。
三.小结
本文主要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用语辞格的使用进行了统计与分类,又对节目中使用较多的五大辞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依据节目参与者使用辞格的分布情况,对辞格使用数量较多的两位节目参与者选用的辞格进行了分析。根据以上分析,辞格在节目中的使用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节目用语的表达效果,在凸显节目主题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节目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节目还可以更加重视修辞的话语理解部分,加强修辞格使用的创新思维,最终达到提升节目的修辞审美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3]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号:201811072014)的研究成果,指导老师为曾丹。
(作者介绍:吴慧聪,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6级学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本文指导老师: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