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2020-04-17 09:00夏海洋
青年时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育观念中职教育校企合作

夏海洋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教育发展遇到的困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教学改革必要性,阐述了走校企合作道路是发展中职教育、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指出了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对发展中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育观念;校企合作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需中等技术人才与日俱增,国家对中职教育更加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也进入了高增长期。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下滑,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经验和多方的调研都证明闭门造车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步履维艰,只有敢于创新,才能顺应信息时代的中职教育,其中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促进中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中职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学生素质差学不会,教师不会教

受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和片面观念的影响,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普遍素质差,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许多家长宁愿支付高额借读费或择校费送子女到普通高中,也不愿意把孩子送进中职学校。中职学生接受能力也有限,加上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通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相似性,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反抗情绪,虽然学校提倡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但都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是教学任务重,学生管理难度大,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太少。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周课时基本都超过15节,而且多数教师还兼班主任工作或兼行政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占据了教师的大量精力。二是学校教学经费紧缺,专业课教师进入企业或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太少。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教育经费虽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对于学校来说仍不充裕,很难提供给专业教师足够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限制了专业教师的知识面、眼界等,导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施改革。因此,面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并且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差上下。因此,造成学生学不会,教师也不知道怎么教的尴尬局面。

(二)学生实践少,动手能力差

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和学校硬件设施导致了这种状况。一是教育者认为改革应该慢慢来,不应该跨度太大。特别在公办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为改革不能太盲目或步伐太快,否则会给自身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这一步走错了,可能会影响学校的生源、甚至前途和命运。很多中职学校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二是学校教学设施陈旧,学生数量增多,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很难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训。三是技能大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实用型人才,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衡量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平台,然而很多学校没有重视技能大赛的开展。因此,学生逐渐对专业技能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不愿动手实践,并形成恶性循环。

(三)教育教学观陈旧,课堂教学以教为主

学生的职业能力由职业知识经职业实践转化而来。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让学生通过职业实践获得。目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差,接受能力有限,如果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听不进也不想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学习要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师要留给学生尝试新行动方式的实践空间和时间。中职教育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一职业实践过程、某一工作项目产生兴趣,鼓励学生自动探索、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然后运用最优方法去逐步解决问题,并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测试评价,对不完善之处进行弥补和修改。洛阳市第四职业高中的“116教学法”是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116”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素质为核心,通过1个学案、1个课堂设计、6个教学环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校实行“116”模式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空前的调动和提升,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听课,共同提高的喜人局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116”模式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人生发展的自信。目前,“116课堂教学”已在河南省很多职业学校进行推广。

所以学生必须“动”起来,教师必须循序渐进的“引”,而不能一厢情愿地、拔苗助長式地、超越学生行动环节、阶段地进行,否则就没有抓住“引导性教学”的真谛。正是由于教育者对此理解深度不够,没能及时的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才导致目前不容乐观的境地。

三、突破传统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为中职教育寻找新出路

(一)加强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

中职学校要走出去,引进来。中职学校必需走出去,要多与一些信誉好、规模大的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尽早体会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管理方式,为今后进入企业工作做好准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争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洛阳市荣华中等专业学校是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实现了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例如,学校通过对安徽奇瑞汽车制造公司实地考察、组织参观,针对汽车公司所需专业技术型人才,实行订单培养、对口实践,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三来年学校派往奇瑞汽车实习700余人,大部分毕业生已在奇瑞集团就业,有的已成为技术骨干。

(二)以校办企业模式,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一是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工厂。对于一些投资少、适宜校内实训的专业,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譬如机电类专业,可以聘请实训师傅和理论教师配合教学,建立钳工、车工、机床等实训设施配合日常教学工作。对于一些投资较大且很难投资的项目,可以从厂家买来一些旧的机械设备,模拟工业现场,让学生进行模拟式的训练,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建立校内盈利企业。对一些强势的专业,传统专业可以借鉴一些企业化运营方式,把学生的产品投放市场。例如,洛阳市旅游学校就提出建设“创业园区”这一设想,学校组建专门机构、成立创业园区,让学生以技能优势和兴趣爱好进入有关项目组进行实际操作,从多方面给中职学生校园创业以鼓励和支持,逐步实现学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学校在园区管理上将实行“模拟化”的运作方式,要求各项目组真实运转,并以利润为考核标准,自负盈亏。这样给创业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使他们能真正在社会化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凡是在园区“上班”的同学,在保证正常学业的前提下,既要了解市场需求,保证“产品”适销对路,还要熟练掌握产品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标准,并不断创新,及时推出新产品,学会与顾客打交道的技巧和沟通艺术,在顾客犹豫不决时,能让顾客果断地作出购买的决定。这种模拟企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工俭学,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校创造一定的效益来补偿教育经费的不足。

四、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才能更好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资金紧缺问题。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双赢,一举两得。目前,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和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热情很高,所以要广泛地和企业取得联系,签定详细周密的校企合作协议,采用“定单培养”“联合办学”等模式把企业的资源引入到学校里,以减轻学校的就业压力和开支。

激发师生共同学习的兴趣。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和企业要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业工作需要,定期把学生安排到企业,由理论或实训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管理、模拟、动手,让学生了解工作的性质和企业的工作制度。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企业的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定位未來工作,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这样就能达到边教边学、师生共同学习的目的,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借此机会教师可以收集到一些在课本上无法得到的信息,经过对资料的整合、归类,编写一本真正适合本专业的校本教材,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研究、修改,形成一套完整翔实的教学资料,从而形成特色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乃至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纯粹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把实践教学作为重点,才能够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通过操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自己的精力释放出来。通过实验、实训教学、举办技能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才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企业不像学校,通过和企业接触到的人交往、沟通,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上的各种交往礼仪,体验企业的生活,感受企业的环境,磨练意志,锻炼谋生本领,准确定位自己,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从而使自己在就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

五、结语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等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中职教育教学必须改变观念大胆迈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改革步伐。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了所需要的毕业生,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只有改变教育观念、加强校企合作才能促进中职教育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卫.校企合作发展高等教育[J].北京成人教育,2001(11).

[2]姚和芳.以评促改,优化学院内涵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崔德福.引入企业,办校进厂,产教一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4]刘勇.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2009(5).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中职教育校企合作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