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钟 颖(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2)
内容提要:以2011-2017年我国大陆28 个省份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运用Barro 无条件收敛分析方法和多维综合基尼不平等指数,进行养老服务区块链各阶段要素均等化现状的多维度综合测量,并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综合考虑空间交互效应和门槛效应,系统分析我国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各省份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资源投入产出均等化程度较高并表现出显著收敛性,养老服务受益不均等程度呈缩小趋势,但单维受益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呈现出“重机构、轻社区”的特点;先进地区典型示范效应有待加强,经验推广学习仍停留在物质资源层面,未涉及核心的管理服务经验和资源配置技术;居民受教育程度、社会老龄化程度、老年空巢家庭率较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其门槛效应更为显著。建议秉持“发展型”养老服务宗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
“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敬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但养老体系建设区域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养老服务满意度较低,人才队伍短缺,社会参与不充分。[1]伴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到2020年,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提升至17.8%,老年抚养比将提高至28%,快速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要求中国各级政府推动养老服务的区域均等化,提质增效,实现养老服务对所有老年人的公平可及,探寻养老服务中国发展模式。[2]
养老服务公平可及,意味着不同区域的老年群体都能有同等机会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文化教育、社会参与等服务水平,是养老服务实现区域横向公平性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度量养老服务区域均等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寻养老服务中国发展模式,是当前决策层和学术界均高度关注的课题。《“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国发[2017]9 号)要求确保各省市财政补贴水平大致均等,但却将养老服务均等化局限于投入层面; 戴欢(2014)利用陕西省2007-2012年城乡养老服务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对比分析;叶文娟(2018)采用上海市静安区地理国情数据,提出承载比、服务覆盖率、协调关系等养老服务投入和产出均等化指标;白晨等 (2018) 提出混合多维不平等指数(MDI),利用养老服务产出数据来度量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廉超等(2018)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视角,从城乡制度差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定性分析城乡居民养老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仅从投入和产出层面来论证中国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但投入和产出均等化只是养老服务均等化的手段和中间目标,其最终目标是保障适龄老人能实现养老服务受益的大致均等; 从养老资源投入到养老服务产出,再从养老服务产出到养老服务受益,会受到生产效率、服务效率、政府政策、消费偏好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合作交流、典型示范、贸易活动、人员流动等知识创新的典型交互路径,可以加速发挥各阶段养老服务知识创新的空间交互效应,影响各省份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水平。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和不足,本文将区块链技术与价值链理论有机结合,提出养老服务区块链理论,运用Barro 无条件收敛分析方法和多维综合基尼不平等指数对养老服务区块链各阶段要素均等化现状进行多维度综合测量,并采用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动态分析中国各省份 (2011-2017年) 养老服务收益均等化的空间交互效应和门槛效应,以期指导中国各省份根据其比较优势,通过发挥空间交互效应,克服门槛效应,提升各省份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综合水平。
1.养老服务受益的多维不平等指数。阿玛蒂亚·森(1987)提出的多维不平等测量思想,推动了基于集合测量法的多维不平等指数模型在福祉不平等测量领域的应用。《“十三五”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国发[2017]9 号)和《“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 号)仅采用单维度指标来度量其均等化水平,未能多维度反映养老服务投入、产出和受益水平的综合均等化程度。本文借鉴多维不平等测量思想,选用 Koen Decancq 和 María Ana Lugo 提出的 Multidimensional S-Gini 不平等指数(MSG)评估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综合水平,该指数比之于其他多维不平等指数,其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 该指数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大代表不平等程度越高,数值大于0.4,代表不平等程度较显著,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3]。
其中,ri是 ri(s)的简写代表决策单元i 的多维不平等指数在所有决策单元多维不平等指数中的排序位置数;n代表决策单元数;m 代表不平等指数的维度数;ωj代表单维不平等指标的重要性权重;xij代表决策单元i 在第j 维不平等指标上的数值;β 代表单维不平等指标间的边际替代率,惯例取值0.5;δ 代表底部敏感性,惯例取值2。
2.养老服务区块链的空间交互效应。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视角看,养老服务供需流程是从养老服务资源投入到养老服务产品产出,再从养老服务产品产出到养老服务对象受益的一个两阶段、多要素的价值链传递过程,包括初始投入、追加投入、中间产出、最终受益多个价值形态,通过数据共享、检测反馈,促使整个供需体系形成一种动态演进的竞争优势。而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共享数据库技术,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去信任化等特征,可以在技术层面真正实现价值链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共享,通过声誉管理系统构建多方信任机制,将养老服务“价值链”理论落到实处[4]。同时伴随着国家级、省市级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中心的投入运营,不同省份养老服务区块链各阶段要素的依赖性(即空间交互效应)更加明显,尚未出现因“个体理性与集体非最优化”冲突引发的创新“锁定效应”[5]。
本文结合中国养老服务供需实践,采用Elhorst(2010)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6](见式(2)),提出养老服务区块链理论,分析养老服务区块链各阶段要素的空间交互效应,指导各省份利用合作交流、典型示范、贸易活动、人员流动等知识创新典型交互路径,实现创新知识在全国范围内有效传递,提升各省份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水平,其理论逻辑图见图1。
图1 基于空间交互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养老服务区块链制
其中,Yit代表各类型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指标;Xit代表各类型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影响因素;ρ、β、θ、λ 分别代表被解释变量在空间上的滞后值WYit、外生解释变量Xit、外生解释变量在空间上的滞后值WXit、误差项在空间上的滞后值Wμit的响应参数,WYit代表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内生交互效应,WXit代表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外生交互效应,Wuit代表干扰项之间存在的交互效应;W代表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 分别采用Queen 临近标准和综合法标准,Queen 临近标准将地理位置具有公共边界(含公共交点)的两个省份认为是相邻的,矩阵元素Wdij为1,否则为0,矩阵对角线元素Wdii为0; 综合法标准提前设定地理距离阈值、D1、D2(D1<D2),并用省会城市间的欧式距离表示两个省份的地理距离dij,若dij≤D1,矩阵元素 Wdij为 1,若 D1<dij≤D2,矩阵元素 Wdij为 0.5,否则为0,矩阵对角线元素Wdii为0。
3.门槛效应。当回归分析中某解释变量数值达到特定值后,可能造成回归方程的结构性突变,该解释变量的特定数值被称为门槛值,该特征被称为门槛效应。戴欢(2014)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乡养老服务投入产出均等化水平依赖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收入,存在门槛效应[7];Acosta 和Coronada(2003)[8]、项歌德(2013)[9]和钟颖(2019)[10]的实证研究都表明空间交互效应的发挥依赖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假定人均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 (PCDI)、大专以上人口比例(CDP)、老年抚养比(ESR)、三人以下家庭户比例(FUT)等外部环境因素达到某一门槛水平的省份,才会对自身养老服务受益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对邻近省份养老服务受益水平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定义第一类虚拟变量GDPrich、PCDIrich、CDPrich、ESRrich、FUTrich,第二类虚拟变量 GDPpoor、PCDIpoor、CDPpoor、ESRpoor、FUTpoor,如果该省份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专以上人口比例、老年抚养比、三人以下家庭户比例高于或等于全国中位数,则给第一类虚拟变量赋值1,否则为0;如果该省份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专以上人口比例、老年抚养比、三人以下家庭户比例低于全国中位数,则给第二类虚拟变量赋值1,否则为0;第一、二类虚拟变量分别与各省份外部环境因素实际数值相乘,分别得到反映超过和低于全国中位数水平的各省份外部环境因素存量变量GDPRICH/GDPPOOR、PCDIRICH/PCDIPOOR、CDPRICH/CDPPOOR、ESRRICH/ESRPOOR、FUTCH/FUTPOOR。
假设1:依据中央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发展均等化”政策而制定的养老服务均等化指标主要限定在投入和产出层面,推进了养老服务投入产出均等化水平,但养老服务受益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假设2: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水平不仅会受到养老服务区块链上多阶段多要素的共同制约,而且会依托合作交流、典型示范、贸易活动、人员流动等知识创新的空间交互路径,实现不同区域间受益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假设3: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社会老龄化程度、老龄家庭空巢率等外部环境因素只有达到或者超过某一门槛水平,才会增加其对外部养老服务创新的消化吸收能力,显著提升自身养老服务受益水平,同时对邻近省份养老服务受益水平有明显的外溢效应。
1.受益均等化衡量指标。借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 号)中提出的三类养老服务主体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类型,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主要针对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照料,居家养老更侧重于赋予身体较健康、生活基本自理的老人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本文设计如表1 所示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的多维衡量指标。
2.受益均等化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指标。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是养老服务投入和产出均等化的最终目标,会受到生产效率、服务效率、政府政策、消费偏好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本文针对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三类服务主体,分别构建如表2 所示的受益均等化影响因素的控制变量指标。其中,三类服务主体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均由面向投入的规模报酬可变三阶段DEA 模型得出,投入产出控制变量指标如表3 所示。
3.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8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12-2018年)的相关数据,考察我国大陆28 个省份自2011年中国首个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国发[2011]60 号)正式颁布以来,养老服务体系受益均等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因吉林、海南和西藏部分数据缺失,分析中暂不考虑。
?
?
?
1.受益水平的单维度均等化分析和多维均等化分析。基尼系数和MSG 不平等指数分别是国际上通用的福利水平均等化单维度和多维度混合衡量指标,系数值范围均为0-1,系数值越低代表均等化程度越高,系数值大于0.4,代表显著不均等。如表4 所示,总体上各省份不同类型养老服务受益水平的总体不均等程度呈现出缩小趋势,但个别单维度受益均等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基础医疗服务(机构养老)、学习教育服务(居家养老)和短期生活照料服务(社区养老)的受益不均等程度非常高。
2.受益水平的收敛性分析。在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和养老服务体系强制性指标建设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各省份不同类型养老服务受益总体水平的不均等程度呈现出缩小趋势; 但由于省级地区间存在政绩考评的竞争攀比效应,可能会带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扩大各省份养老服务受益不均等程度。因此,运用Barro 的无条件收敛(β 收敛)分析方法[11],可得出在 2011-2017年期间,我国各省份各类型养老服务资源投入水平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性,落后省份分别以每年约10%的速度缩小与先进省份之间的差距,但受益水平总体差距的缩小速度较慢,甚至出现扩大趋势;机构养老服务各维度受益水平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性,落后省份分别以每年4.78%和4.49%的速度缩小与先进省份之间的长期生活照料和基础医疗服务受益水平差距; 居家养老服务各维度受益水平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性,落后省份以每年5.56%的速度缩小与先进省份之间的文体活动受益水平差距,分别以每年3.33%和0.19%的速度扩大与先进省份之间的社会参与和学习教育受益水平差距; 社区养老服务各维度受益水平未表现出显著的收敛性。
1.Moran 全局指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中心的推广,会加速知识创新的空间交互效应在养老服务区块链各阶段的作用发挥,缩小不同区域间受益水平的差距。在Queen 临近标准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如表5 的Moran 全局指数显示,各类型养老服务受益水平均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其中,机构养老提供的基础医疗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社会活动和学校教育受益水平近年来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临近省份间养老服务知识创新的示范引领效果较显著。
?
2.空间交互效应实证结果。根据Baltagi(2005)[12]以及 LeSage 和 Pace(2009)[13]的判断规则,利用Queen 临近标准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结合LM 检验、似然比(LR)检验和Wald 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水平的空间交互效应模型应采用时间和空间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同时,结合不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和残差方差估计值(),综合法标准下阈值 D1=400、D2=800所对应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更大和残差方差估计值更小,更能准确反映各省份空间地理位置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模型1-6 分别采用综合法标准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 (阈值D1=400、D2=800)的时间和空间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具体形式见式(2)。
?
如表6 所示,首先相对社会资本经费投入而言,政府经费投入对本地区和临近地区机构养老受益水平的正向贡献更大,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机构养老对基本养老服务的兜底作用,学习借鉴先进典型的热情和效果较显著;相对于社会工作师而言,高学历专业医疗护理职工人数对本地区机构养老中享受基础医疗服务老人数的正向贡献更大,老人要求机构养老能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同时由于交通便利,对医疗护理服务有特殊要求的自费老人已逐渐改变本地养老的传统观念,会选择入住临近省份养老设施和医疗护理人员投入更充裕的社会办养老机构,临近地区社会资本经费投入和拥有高学历的职工数对本地区机构养老中享受基础医疗服务老人数具有反向溢出效应; 机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对本地区机构养老受益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地区间的空间交互效应并不显著,说明目前机构养老创新示范中心的经验推广学习仍停留在物质资源层面,未涉及核心的管理服务经验和资源配置技术。
其次,相对于社会力量主导的老年协会社团而言,政府主导的老年活动站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志愿者的支持力度正向显著影响本地区文体活动参与老人数,同时政府行政执行力更强、政府间学习交流更加常态化,故老年活动站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对本地区和临近地区文体活动参与老人数的正向贡献更大; 同时老年协会社团和老年学校相对于老年活动站而言,经费投入较少,参与人群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地区间复制性更强,故临近地区社团活动和学习教育的参与老人数对本地区社团活动和学习教育的参与老人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老年协会社团和老年学校生产效率、服务效率的提升对本地区居家养老受益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地区间的空间交互效应并不显著,先进地区管理服务经验和资源配置技术的典型示范作用并未显现。
?
此外,相对于人均机构养老经费投入的持续平稳递增,社区养老人均总体经费投入自2015年开始持续递减,其中人均社会资本经费投入远高于人均政府经费投入,社会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成为近年来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社会资本经费投入、职工数、社会工作师人数、志愿者人数、中心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对本地区社区养老服务受益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高学历专业医疗护理职工人数虽逐年递增,但占总职工人数的比例却逐年小幅度递减,维持在20%左右,对本地区社区养老服务受益水平的影响很小,说明目前社区提供的日间照料服务类型仍主要为日常看护; 临近地区职工人数和中心生产效率对本地区享受社区短期养老服务老人数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先进地区典型示范效应依然只局限在物质资源层面,未涉及核心的管理服务经验。
3.门槛效应分析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社会老龄化程度、老年空巢家庭率等外部环境因素达到特定水平的地区相比其他地区而言,更有激励机制和社会经济结构因素做保证,直接提升本地区养老服务受益水平,并更易对其他地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如表7 所示,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欠发达省份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享受养老机构长期生活照料老人数和参与学习教育老人数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社会老龄化程度较低省份相比较高省份而言,社会老龄化水平对本地区享受机构养老长期生活照料老人数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老年空巢家庭率较高省份相比较低省份而言,老年空巢家庭率水平对本地区享受社区养老短期生活照料老人数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经济发达省份对临近省份居家养老服务中学习教育活动的溢出效应更加显著,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省份对临近省份机构养老长期生活照料活动的溢出效应更加显著,而经济欠发达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省份对临近省份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弱;此外,老年空巢家庭率与本地区老人社会文体活动和学习教育活动参与率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意愿较低;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地区享受社区养老短期生活照料老人数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经济欠发达省份对临近省份社区养老短期生活照料活动的溢出效应更加显著。
第一,中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发展均等化”政策,完善和健全了各省份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了各省份各类型养老服务投入产出均等化水平,但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水平仍较低,基础医疗服务、学习教育服务和短期生活照料服务的地区间受益不均等程度较高,社团协会参与水平、学习教育受益水平和社区短期生活照料服务受益水平的地区差距未表现出缩小趋势。
第二,全国老龄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涉老信息数据的互联共享,老龄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员薪酬待遇的提升,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的弘扬,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中心的引领,促使养老服务区块链体系形成了一种以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为目的的多阶段多要素服务网路,并依托合作交流、典型示范、贸易活动、人员流动等知识创新的空间交互路径,提升各省份舆情研判引导能力,实现不同区域间受益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中心的经验推广学习仍停留在物质资源层面,未涉及核心的管理服务经验和资源配置技术,先进地区典型示范效应有待加强。
?
第三,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未建立健全机构养老基础医疗服务具体评估指标,机构养老的基础医疗服务仍处于自律状态,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意愿较低,本地区老人参与社会文体活动和学习教育活动的人数与老年空巢家庭率成反比,地区间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对社区养老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省份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均呈现出”重机构、轻社区”的特点,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显著,空巢老人是社区养老短期生活照料服务的主要需求者。
秉持“发展型”养老服务宗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均等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实现养老服务的公平共享,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
第一,秉持创新发展理念,改革创新低成本、多方信任、统一运行平台和数据库的顶层设计,鼓励地方创新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养老服务供需体系构建中的现实应用。依靠制度和技术的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市场主导、政府监管、社会资源合力的养老新模式,通过信息共享,引导养老服务供需双方双向交流反馈,以各地区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者的联动机制,一方面继续提质增效以满足特殊困难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兜底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对社区和居家养老的生活照料、文化教育、社会参与等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协调整合和融合创新。
第二,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推动养老服务受益的均等化。中央要在现有的养老服务投入和产出考核指标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实际,设计各类型养老服务受益水平的考核指标,推进各地区养老服务受益均等化进程,既要缩小各类型养老服务资源投入产出受益水平的地区间差异,更要关注具体养老服务项目设计的地区异质性; 既要保证机构养老长期生活照料服务的受益均等化,更要提升机构养老护理康复服务的受益均等化;既要完善居家养老文化教育、社会参与服务的全体老人受益均等化,更要关注居家养老上门生活照料的高龄失能老人受益均等化;既要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床位的均等化,更要促进社区养老短期生活照料服务的提质增效,推动其收益均等化。
第三,弘扬绿色养老方式,推广绿色养老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养老服务。中央政府应继续强化”智能化养老”理念,积极引导地方政府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建设,满足老人个性化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降低养老服务人力成本,实现低碳环保型居家养老新模式。此外,各级政府可结合实际,逐步推行“绿色养老”理念,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性,对老人活动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第四,遵循开放发展理念,依托区块链的信息共享系统,充分发挥先进地区的典型示范效应,增进区域交流的深度广度。既要鼓励先进地区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更要激励落后地区主动学习借鉴; 既要学习养老资源配置技术,更要学习管理服务经验;既要保证养老服务业的财政资金投入,更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既要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更要完善养老服务监管机制; 既要立足本国老年问题现状,更要参与全球老龄问题治理研究,学习国际经验的同时,适时向国际社会推介老龄事业发展的中国模式。
第五,牢固树立公平共享理念,构建“老年友好型环境”,实现养老服务对不同地区老年人的公平可及。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强化“发展型”养老服务理念,以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获得感、幸福感为评价标尺,在保证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底线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适时适情调整养老服务评估指标;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完善养老服务均等化衡量指标,引入多维均等化测量方法,在保证投入产出均等化的基础上,强化受益均等化的养老服务理念,加强养老资源共享的宏观设计,完善养老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引导地方政府构建养老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健全养老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