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践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路径探析

2020-02-22 15:43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环境

文 丁 英(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

内容提要:“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落实的新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就绿色发展有关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阐述和重要指示。习近平有关绿色发展的观点和指示,构成了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绿色发展思想。推进绿色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并以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为指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落实的重要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是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事关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转型、经济能否成功走向高质量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就绿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阐述和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绿色发展的观点和指示,构成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绿色发展思想。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遵循,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指引。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思想,扎实推进绿色发展。

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关乎人类身体健康,关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针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从党的十八大提出 “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以来,习近平从多方面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阐述,形成关于绿色发展重要性、绿色发展方向、绿色发展实现方略等系列思想,使新时代的绿色发展观具有丰富内涵。

(一)关于绿色发展极端重要性的思想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阐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类的极端重要性。

1.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在贺信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

2.绿色发展关系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享发展成果。在公共产品共享方面,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调研期间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

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说明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的共享,直接影响最广泛的民生福祉。为给人民群众带来最普惠的福祉,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3]

3.绿色发展关系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此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生产力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产力,关系着经济竞争力强弱以至经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2013年在海南考察调研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将保护生态环境等同于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等同于发展生产力,这是习近平对于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明确表述,说明要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绿色、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方式,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根据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思想,还可以引伸出绿色发展是保持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重要保障的推论。在现代经济中,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要素的聚集意味着经济竞争力强、经济发展水平高。影响这类要素聚集的重要因素是环境,美国著名社会思想家乔尔·科特金认为,哪里环境好、精英就在哪里聚集。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投资经营环境好的地区和国家,会吸引属于社会精英的人才集聚,由此带来技术、资本等要素汇集,从而增强该国、该地区经济竞争力,持续的竞争力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绿色发展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有赖于绿色发展,由此,通过绿色发展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之策。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可见,习近平将走绿色发展道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认为不仅关系当代的民生福祉,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关于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明确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在经济发展中加以贯彻落实。习近平不仅强调绿色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就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方针、策略等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1.充分认识绿色发展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生态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思想意识是先导。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首先要从思想意识层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充分认识绿色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为推进绿色发展,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习近平除多次身体力行亲自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外,还对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需要高度重视,作出系列论述。2013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他强调“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6]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考察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8]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告诫全党全国人民,“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9]上述系列论述表明,按照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推进绿色发展,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增强生态环境意识,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保障。

2.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环保意识,只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结果,为此,习近平指出,实现绿色发展,需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习近平看来,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鉴于我国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践行绿色发展必须抓紧治理环境,这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环节。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10]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需要科学的空间规划布局。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习近平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11]2017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2]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将其比喻为人的眼睛、生命,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3]2017年5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的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出部署,提出“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14]

3.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和某种意义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矛盾,这是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约因素。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提出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按照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基本原则是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若二者不能兼顾,则“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好了、产业发展谋划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调研时,习近平针对海南情况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15]同年5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6]同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回答学生提问时对“两山”关系作出明确表述: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7]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1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明确论断,对于如何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认为重要的是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谋划产业选择和发展产业。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19]2016年5月,习近平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20]

在习近平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仅表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且事实证明两者是可以有机统一的。201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时看到村民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收入普遍明显增加的情况时指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21]

4.强化制度化法治化保障,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需要切实贯彻落实;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发展举措,其贯彻落实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法治作保障。习近平非常注重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并就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对于制度、法治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2]2016年12月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3]

对于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保障,习近平从多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方面,他强调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必须严格按制度和法律办事,不能恣意妄为,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4]另一方面,习近平主张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绿色发展,提出“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25]此外,习近平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需要综合治理,落实目标责任,“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26]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需要对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不利于绿色发展的管理办法、考核指标、奖惩机制等进行改革,建立起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27]“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28]

二、贯彻落实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推进绿色发展的举措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产经营和生活中广泛采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减排去毒降碳的绿色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生活方式,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形成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需要按照十九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现实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为指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推进。

(一)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需要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此需要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和作为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集约、节约、低碳、环保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在这方面,除企业主动采取绿色生产方式、消费者主动实践绿色生活方式外,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使企业和消费者既有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动力又有压力,以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尽快形成。

1.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产的践行者主要是企业,鉴于目前我国针对企业绿色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的现状,推动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和鞭策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绿色生产方式包括众多内容,凡是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减排去毒、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生产方式都可归为绿色生产方式,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优化能源结构、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等都属于绿色生产方式的范畴,为此应从多方面综合建构推动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运用税收、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激励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可通过税种、税目和税率的精心设计以及适度的财政补贴政策,对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给以税收方面的减免或抵扣,或给予一定财政资金支持,激励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对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行为则施以相应的税收处罚,以体现对企业绿色生产方式的激励和非绿色生产方式的惩罚。为此需要以绿色发展为指导,对相关税种、税目、税率以及财政支持政策进行精心设计。

其次,运用价格手段激励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可在确权的基础上,改革对水、荒地、滩涂、山岭、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定价机制,使其价格能综合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的供求状况、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使价格发挥引导企业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减少直至消除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和生产方式,最终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第三,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筹融资机制,推动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企业的投资经营离不开筹资融资,融资的难易直接影响企业投资经营。为此,可由政府部门牵头,由财政、金融、证券等多部门联合商讨后出台专门针对绿色发展的 “推动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筹融资办法”,对企业采用绿色技术、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等给以筹融资方面的便利或优惠,如实行财政贴息、降低证券融资门槛等,推动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第四,以基金方式鼓励企业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通过设立基金如节能基金、补偿基金等方式,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节能环保项目、再生资源能源开发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等符合绿色生产要求的项目;另一方面,对企业采用低碳环保技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技术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五,严格环保执法,加大违法违规处罚。为推动企业尽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基础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的要求,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企业严格执法,加大惩罚力度。要根据环境事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程度,给予相关企业和责任人行政的、经济的以至于法律的惩罚。为此,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惩处机制和制度,包括进一步完善 《环境保护法》、健全环境违法责任追究制度等。通过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法,使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绿色发展的法律和制度有敬畏之心、遵循之行,确保企业生产方式、生产行为绿色化。

2.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民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人民群众是社会的消费主体,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积极参与。但是,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保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总体而言参与度不高、主动性不强,主动参与绿色发展、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识比较薄弱,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远未成为大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迫切需要广大民众改变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要在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理念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激励民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机制,丰富激励内容和措施。

首先,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社团作用。通过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如新闻媒体、民间组织、工商联、基层社团等机构和组织,大力宣传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以及绿色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使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可通过这些民间机构和组织的动员和引导,鼓励更多民众加入环保组织、做环保志愿者,促进环保力量不断壮大。

其次,开展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创先争优活动。可在社区、小区等开展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创先争优活动,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激发民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区、小区等民众居住场所形成人人争做绿色生活践行者、争做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模范的氛围。

第三,开展绿色生活、环境保护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绿色生活、环保主题活动,营造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如开展生态家园创建活动,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乡村清洁 “五大行动”,开展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活动,在市县区开展生态市(县、区)创建活动等;在全国范围内,可开展诸如“低碳生活日”、“绿色消费日”、规范垃圾分类日之类的主题日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推进活动,激发民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绿色消费的热情,提高绿色生活方式的参与度,在民众中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此外还可以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活动。

第四,建立健全绿色生活公众参与机制。为激励和鞭策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参与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应逐步建立健全绿色生活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全民勤俭节约制度,使节约消费、低碳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制度保证。

(二) 加强环境监管及环境违法违规处罚,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对环境状况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必须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管理。

1.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环境监督管理除监管内容具有多样化、专业化特点外,在程序上则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不能仅仅停留于环境违法行为发生以后,应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的环境执法监督管理更多的是在环境违法行为发生以后的事后监督管理,事前的预防型监督管理、事中的控制型监督管理相对薄弱。为此,一方面应加强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事前、事中的执法监督管理,使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管理贯穿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做到全程监管。通过有力有效的全程监管,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将环境损害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消灭于萌芽状态。如果环境损害事件不幸发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使之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尽力将环境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在环境违法监督管理中,除一般性监管外,要特别注重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监管。

2.多措并举,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为切实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采取严厉的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措施。

首先要提高环境保护标准,严格环境保护制度。要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违法责任,使环境执法和环境监管有法可依且法律依据充分、清晰。

其次要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理力度。要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主体和责任人依据法律和相关制度实施严格处罚,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形成不敢违法的环境监管态势。

第三要充实环境执法和环境监管力量。环境执法和环境监督管理内容多、范围广、任务重,但目前我国环境执法和环境监督管理人员普遍不足,特别是基层监管力量更为薄弱。应适当增加环境监督管理和环境执法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适当提高基层环境监管和执法人员待遇,以壮大和稳定环境监管和执法人员队伍,强化环境监管力量。

第四要鼓励民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督面广内容多,对环境状况的监督管理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为保证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的有效实施,应建立健全环境监督管理群众参与机制,如建立健全环境违法社会监督举报制度、尝试建立有偿环境监督群众制度等,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民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打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持续推进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使人们缺乏主动进行保护和建设的动力;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都是跨界问题,跨流域、跨行政区甚至跨国界,涉及面广,波及面大。在这种情况下,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迫切需要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系问题,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对生态保护和建设中涉及生态补偿的一系列问题作出明确界定和规定。对资源使用者与资源所有者之间的补偿、资源开发者与环境受损者之间的补偿、生态保护区与生态受益区之间的补偿、流域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补偿、生态环保中“新账”与“老账”的补偿等,都要做出明确界定,什么情况应进行补偿、谁对谁进行补偿以及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等都应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使生态补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有了健全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就会有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由此就能推动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使绿色发展落到实处。

另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要有法律制度做保障,为此要建立健全与生态补偿相关的法律和制度。通过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生态补偿制度得到贯彻落实。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绩考核导向作用

作为最公平的、惠及大众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只能由政府主导、政府推动。政府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过去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和政绩考核体系,造成一些地方政府过分注重经济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结果高消耗、高污染企业聚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按照习近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绿色发展思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政府部门而言,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政绩观,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树立绿色发展政绩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需要观念的变革,而且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一系列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包括改革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需要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要由环保部门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建立和完善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

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重要的是改革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改变以往以GDP 论“英雄”的考核办法,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特别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反映绿色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及地方领导政绩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这类指标的权重,使这些指标成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导向,激励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守生态红线,努力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五)加强法治建设,以法治保障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贯彻落实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严格执法。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法律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种法律制度,使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有法可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要严格生态环保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了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相关制度,有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再加上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绿色发展就有了可靠的法治保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就可以在法治的基础上得以兼顾。

(六)以绿色发展思路谋划产业发展和功能分区,促进全面持续绿色发展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日趋突出,环境污染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切实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推进绿色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还需要以绿色发展思路谋划产业发展和功能分区。

1.以绿色发展思路科学规划产业和产业发展。人类生存离不开生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经济发展中,若产业定位不当,产业发展不合理,则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绿水青山”不复存在,最终不仅使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会危及人类生存,使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持续。因此,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需要以绿色发展思路合理定位产业和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绿色发展思路,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高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严格控制高污染产业、资源消耗量大的产业发展。实际中,生态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的康养产业、绿色金融业等都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产业,属于可以大力发展的产业。对于资源消耗相对较大或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能不发展尽量不发展,已经发展起来且难以取消的,则要用绿色技术对其加以改造,通过技术改造促使其能源结构转化为以清洁能源为主,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结构;通过技术改造,促进这类产业和企业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消耗,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

总之,要通过合理定位产业和产业发展以及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在全国范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2.进一步明确功能区划分并出台落实保障措施。推进绿色发展,除需要各地各企业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发展产业外,还需要有立足全国、着眼长远的功能分区。为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党的十九的要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目前已有的全国功能区划分还比较粗糙且缺乏相应的功能区落实保障措施。为此,国土、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依据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整体要求,围绕进一步的功能区划分抓紧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更加明确、细致的全国性功能区划分。同时,出台相应保障措施,促进全国功能分区顺利落实。

在全国功能区划定的基础上,各地应根据在全国功能区中的定位并结合自身实际,具体分解和落实自身区域内的功能区划分,并根据功能区定位确定各自产业定位和产业结构。

(七)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营造绿色发展社会氛围

观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需要使绿色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为此,需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1.加强宣传教育,使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共识。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形成人人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加强绿色发展观的宣传教育。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有关知识纳入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范畴。同时,通过多种信息媒介,利用广电、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和媒介,大力宣传正确的生态观、价值观和生活观。要广泛宣传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绿色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大力宣传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使广大民众充分理解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珍爱自然、保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2.注重宣传形式和内容,助推绿色发展理念外化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增强舆论引导效果,在宣传内容、形式上应尽量细化、生动化和具体化。舆论引导不要只是抽象的说教或口号式宣传,应充分利用现代各种生动丰富的传播媒介,在将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向民众广为宣传的同时,还要将个人、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践行绿色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形式、内容、方法等向民众广为宣传,如绿色生产方式的含义、具体表现,绿色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怎样做到绿色生活,企业绿色生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相关知识。

通过广泛、细致、生动具体的宣传,使广大民众不仅知道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而且知道该怎样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怎样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促进者。社会成员人人参与、个个践行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会由发展理念演化为发展现实,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就可以并行不悖,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就会成为发展现实。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绿色环境
环境保护
绿色低碳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