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研究
——以保定学院为例

2020-04-17 06:40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就业率用人单位应用型

杨 昕

(保定学院 学生处,河北 保定 071000)

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是党中央、国务院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引导部分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发展模式、人才培养的重大变革,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高校转型发展。转型高校也积极探索发展之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方向转型的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系统性不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足、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

本研究选定河北省应用技术转型试点高校——保定学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去向、对口就业、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在保定相关支柱产业单位就业情况、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要求及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反馈等信息开展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加以分析,掌握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结构匹配情况,提出服务地方经济、深化应用转型的方案举措,以期为学校构建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一、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一)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地区流向

保定学院2015-2017届毕业生总计10 046人,三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节点为毕业后一年)分别为83.6%、91.7%和85.4%,就业流向地区覆盖全国。以2017届为例,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其中有近80%的毕业生留在了河北省工作,以选择在保定、石家庄两市就业为主,为河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

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是体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参数,是衡量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成果成效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是否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的分析,总结毕业生就业趋势与特点,可以掌握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现状。本研究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截止时间为毕业年12月31日,对口就业率包括“专业对口”“专业不完全对口,但有部分关联”。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率包含升学情况,详见表1。

(三)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情况

笔者选择保定地区重点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教育、汽车服务及零部件、信息技术、文化艺术、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七个行业)开展调研,掌握毕业生在相关行业单位就业发展情况。调研发现,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数最多(528人),其次为信息技术、文化艺术等行业。2017届毕业生在保定地区支柱产业单位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

笔者对保定地区教育、汽车、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相关产业单位进行了走访并发放了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职业(专业)需求、对学校人才培养意见两方面向用人单位征询意见和建议。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最为侧重的专业素质是“专业应用技能”“专业理论基础”及“社会实践经历”,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建议是“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占比55.29%)、“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占比54.12%)以及“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占比50.59%)。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反馈如图3所示。

图1 毕业生在保定地区支柱产业单位就业情况(2017届)

图2 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侧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情况统计

二、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有所提升

调研发现,保定学院学生就业率整体保持稳定,2015-2017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85%左右,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以2017届毕业生为例,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共计3292人,占就业总人数的87.2%,在河北省就业的毕业生共计283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5.0%,在保定市就业的毕业生共计1838人,达到就业总人数的48.7%。保定市就业吸引力指数达到1.80(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生就业城市吸引力中排名第一,远高于其他地市。保定市作为一个三线城市有如此的人才吸附能力,充分表明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育教学上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吸引了大量外地生源毕业生选择留在保定工作,为保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

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就业率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学校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契合度高的专业就业率高且保持稳定,其中软件技术、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汽车技术服务营销、学前教育等专业就业率都保持在90%左右。例如:信息技术是保定市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融合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保定市承接了大量北京地区转移而来的信息技术类单位,人才需求量极大,学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就业率逐年上升,且毕业生薪酬待遇最高。

图3 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反馈

(二)专业学科结构与地方经济需求结合度有待提高

保定市工业结构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形成了以汽车、机电、轻纺、食品、建筑建材和信息产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为主导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拥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知名产品[3]。学校对接保定区域经济发展,确立“植根保定,面向河北,辐射京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重点发展教育、汽车服务及零部件、信息技术、文化艺术、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七个专业集群,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但是受历史发展影响,目前学校师范类专业占比较高,以2017届毕业生为例,学校共有25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就有19个。现有本科专业结构以教师教育专业和文理基础专业为主,学校需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构建与之匹配的专业结构。

(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汽车服务与零部件、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生物科学与技术等行业是保定市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每年都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与用人单位巨大的人才需求相比,在这些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专业招生人数的影响,也有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例如: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汽车生产企业,拥有哈弗、WEY等知名品牌,员工7万余人,是保定市地方经济的支柱企业,长城汽车公司每年都到学校招聘大量汽车专业人才,但是学生在长城汽车公司就业的却很少,2017年1人,2016年2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学校共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两个汽车类相关专业,依照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汽车销售、汽车4S店售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汽车检测、维修等技术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从事汽车制造、检测、维修等相关工作,主要面向汽车生产与汽车维修检测厂家就业。通过对这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发现,毕业生主要在汽车4S店从事汽车销售、售后工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初衷相背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倾向于汽车服务、汽车营销和汽车维修等,涉及汽车制造、检测的课程较少,实践操作机会也较少,不能满足汽车生产单位的用人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和用人单位需求不相契合。再如:现代物流业是保定市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依托区位优势承接北京物流产业转移的重点发展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人才缺口较大。每年相关单位都到学校组织专场招聘,2017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共108人,就业97人,而在物流相关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只有24人,对口就业率比例偏低。

在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中,用人单位最希望学校“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占比55.29%),“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占比50.59%),“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占比41.18%)。可见,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实践、应用技能培养、专业适应能力培养最为关注。目前,学校在毕业生应用能力、专业实践方面存在下述问题。

一是长期以来,学校多以讲授式、注入式教学为主,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考试到考试,教学目标有偏差,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不当,教学评价注重考试分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4]。

二是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差距较大。部分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工作基本需要,教学内容陈旧,脱离专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实践类课程比例过小,对工作场景、工作内容、岗位技能缺乏系统性的认知体悟,学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操作不熟练。

三是教学规划不合理,教学安排不科学。专业实习、实践课程通常都安排在大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而此时正是用人单位大量招聘员工的春招时期,毕业生没有时间精力参加,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期”。同时论文答辩、毕业手续办理、毕业活动都会影响实践课程的正常开展,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应用型高校对接产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的建议

(一)对接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应用型高校要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提高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与地方产业契合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保定学院为例,学校对接保定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等地方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产业,推进汽车服务、现代物流、区域生态、文化艺术、教师教育五个专业集群建设,努力打造与保定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互动共赢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相契合的学科专业布局。

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工作机制,对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专业控制招生数量,实现专业预警、专业调整、专业撤销的动态监控管理机制。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对口就业率、薪资待遇、就业满意度等)和用人单位需求(用人需求量、岗位职业素质、专业能力要求等)为支撑,结合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重点建设市场认可度高、用人单位反馈好的专业,在资金、师资、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调整改进对口就业率低、市场反馈一般的专业,对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市场反馈存在问题的专业,结合专业未来发展空间和市场用人需求,采取控制专业招生规模、专业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等措施,逐步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通过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集群,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适度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推动应用型试点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与保定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对接,探寻与主导产业的契合联系,明确专业定位,强化应用方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确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整体职业素质能力的提升,逐步打造服务明确、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学术氛围浓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二)契合地方产业人才需求,深化实践应用教学改革

市场需求决定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大就业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专业与企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聘请业内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专业建设上要尊重市场规律,紧跟市场动态,掌握行业需求变化和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建设集专业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实践操作于一体的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在准确把握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核心,从工作实际出发,把项目、案例引入教学,依据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依照企业的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开展教学实践,设置职业技能教学模块,课程对接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流程,做到生产流程工作环节和教学的紧密对接,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课程建设要与行业、企业协作,部分课程可以引入企业单位项目,吸纳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课程的开发,强化一线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整合校内外的实习实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由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四个层面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创新实践、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打造转型示范专业、示范课程,引领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打破专业、课程、校内校外、教师隶属等的限制,兼顾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利益,寻求利益诉求的结合点,形成双向介入、资源共建、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紧抓重大发展机遇,推进校企协同发展改革

应用型高校要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推进校企协同发展改革。以保定学院为例,明确保定作为“北京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外资进入京津乃至北方市场的桥头堡”的功能定位,积极投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之中,在服务经济上下功夫,在协同发展上寻突破,在人才培养上求创新,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把握新形势,紧抓新机遇,科学规划,以开放的态度、改革的精神探索新思路、新办法,精准对接,快速切入,为雄安新区建设和保定市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要积极融入到雄安新区建设之中,加快就业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主动对接入驻雄安新区的产业单位,与北京小米科技公司开展合作,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订单式培养模式;与金石泰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云计算数据中心领域深化产业研究,联合办学;与北京洛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构建保定市物流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与金石易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建IDC人才实训基地,实现教育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无缝对接,探索“人才培养+就业”的新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遵循依法合作、教育为本、立德树人、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的基本原则,推动教学、实践、生产、科研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专业与企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5]。鼓励通过定向就业、订单式培养、渐进顶岗等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校就业质量。整合专兼职师资队伍,输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以提升其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掌握市场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吸引各行业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建立应用型人才储备库。加强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围绕地方重大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校企协同联合攻关,促进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合作中互惠共赢。

猜你喜欢
就业率用人单位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