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兵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石家庄 050080)
微课以其内容短小精悍、形式灵活多样、传播快捷方便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青睐。对微课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但从目前微课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设计结构还是在应用模式、应用范围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笔者拟以高职院校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剖析其中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微课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促进微课在制作和应用层面的不断完善。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智能学习终端的普及,已经在教育教学中被普遍接受和应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中国知网以“微课”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并汇总统计,2010-2018年间,相关研究文献总计14 667篇。
从统计结果来看,国内对微课的研究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尤其是2015年以后,更是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趋势(按年度统计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知网微课研究数量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到,2010年关于微课的相关文献为0篇,2011年只有2篇,此时微课刚刚从国外引入我国,微课相关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等都还处于萌芽阶段。从2012年开始,我国通过举办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等全国性的微课比赛活动,开始宣传和推广,微课逐步走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引起大家的关注,在各种教育形式中的应用也逐渐丰富起来。从2015年开始,对微课相关的研究文献开始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微课已经进入到教育的众多领域,成为教学的常态化形式。2018年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结果为3283篇,相比于2017年研究文献数量有所回落,但文献总量还是处于较高水平。可见,在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微课的研究和应用都会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1.把微课做成了课堂教学的微缩版
高职院校教师长期从事一线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对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支撑,而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媒介和教学模式对他们而言还属于新鲜事物,部分教师对微课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界定和认识。有的教师把微课片面地理解成了课堂教学的微缩版,或者是在线学习的短视频,将微课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思想带入到微课设计和制作中,导致制作的微课或者是时间太长,不符合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或者是教学目标较多,不符合微课内容聚焦的特点,从而影响微课本身的质量和整体教学效果。
2.把微课做成了课堂教学的片段
与上述第一种误区相反,另外一些教师则把微课当成了课堂教学的片段化,比如把一堂课中的教师讲授环节、师生讨论环节、学生集中汇报环节等内容分段拍摄,并分别制作成微课。这种微课不仅内容单一,更主要的是缺乏设计性。而设计性恰恰是微课学习有效性的最主要特征。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和分析。因此,微课的制作也应该包括对学情分析(学习背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内容及技术呈现方式、学习过程设计和控制等内容。微课虽然在形式上看是小而微的,但在教学设计上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括完整的教学设计流程,也包括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1]。
3.把微课做成了“广播级别”的专业视频
微课应用以来,包括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等各种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微课大赛,一方面促进了微课的发展和教师微课制作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制作技术。一些微课在制作技术方面越来越专业化,如一些微课制作中应用了 Camtasia Studio、Premiere、After Effect等比较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甚至有的微课做成了“广播级别”的专业视频[2]。这也让部分教师对微课的技术应用产生了一些畏难心理。实际上,微课的表现形式是由内容来决定的,并不是技术越先进、画面越炫酷微课教学效果就越好,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表现形式和技术应用手段。
1.设计理念不先进
一些教师虽然学习和接受了新的微课制作技术,并且能使用新技术制作出形式上“炫酷”的微课,但在设计理念上却没有同步更新,依然是陈旧的设计思路,缺乏微课设计中应当具有的包括学情分析、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内容的综合考虑和设计,从而导致制作出的微课有形无神,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内容组织不合理
内容组织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太大,导致知识点太分散,难以聚焦重点、难点和要点,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基本上停留在浏览环节,不能提取到实质性的重点学习内容,因而难以发挥微课内容短小精悍、要点突出的特点;二是选题太小,导致知识点前后孤立,难以衔接,不利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而且这种知识孤岛效应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3.技术选择不恰当
技术选择不恰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单一,没有对微课进行科学化设计,单纯把课堂实录剪辑成微课;二是过于追求可视化,从而将微课的重心从内容转移到了媒体形式上,刻意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对内容的设计和优化,从而偏离了微课的根本目标;三是滥用动画,这不仅不能增加微课的视觉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四是画面设计不够简洁、美观和生动,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
1.重比赛、轻应用
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自己的官网上建立了在线课程或精品课程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微课制作。有的学校还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微课比赛,并评选出优质微课推送参加各种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微课大赛。可以说,大家对微课制作的热情很高。但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这些微课被制作出来后,更多的是用来参加比赛或用来充实本校的精品课程资源库[3],完成学校的相关行政任务,微课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却没有预期的那么广泛。
2.重实践、轻理论
目前很多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基本还是老的眼光和套路,即把微课当成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素材,辅助课堂教学,而没有真正去推广和实践翻转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忽视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体设计,忽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相关理论对实际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因而难以完善以微课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重数量、轻质量
有的学校对教师制作微课有一些硬性要求,比如要求教师每人每年都要针对一门课程制作微课程。由于一个微课基本上只包括一个知识点,而且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因此,如果要把一门课程的内容都通过微课的方式做出来,势必造成微课的建设数量很多,而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难免导致重数量、轻质量的结果。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种倾向,即很多教师为了完成微课建设任务,没有对微课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和编辑,大部分采用了PPT加旁白录屏的形式,有的甚至把上课的同步录像分段剪辑形成所谓的微课,这种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微课在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
首先,从政策层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微课制作和教学实践,这既包括资金、技术培训、制作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也包括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支持。其次,要建立持续的微课培训制度。微课制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建立持续的培训和交流机制,比如开展定期的微课培训、专家讲座、微课大赛、微课沙龙等活动,才能促进教师微课制作技术的更新和经验的交流,从而提升教师整体的微课制作水平。再次,建立教师间的分工和协作机制,微课制作技术涉及很多的软件和应用,一个教师很难掌握和熟练应用所有的软件和技术,因此,只有通过分工协作,才能提高微课制作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建立微课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这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对微课在建设和使用上的监控,提高微课的建设质量,促进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广,提升教学效果。
微课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基于学生的应用视角开展微课设计。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微课制作的实用化、设计化、可视化和结构化原则。实用化即贴近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相应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和内化;设计化即强调微课的科学设计,包括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互动设计、评价设计等内容,都能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可视化即通过一些可视化工具,如图表、动画、影像、思维导图等将一些知识点清晰地、可视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轻松地认识和理解所展示的知识点,从而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乐趣和效果;结构化即强调微课设计的完整性,微课虽然时间短,但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设计上也应有完整的结构,包括导入、重难点解析、案例分析、讨论环节、测评环节等。
在对微课的应用及评价上,要回归应用教育本位,建立和完善多主体参与的微课多元化评价标准。首先是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微课开发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和监测微课的制作和使用效果,促进微课开发和应用的优化。开发评价主要用来评价微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媒体应用上的适配性,对开发的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用来评价微课各种媒体资源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应用效果的贡献程度;教学效果评价主要用来衡量微课教学对预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完成程度的评价。上述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评价体系,不同的参与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微课的使用效果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由此形成一个持续的微课绩效反馈机制[4],从而实现微课制作从竞赛倾向向应用倾向的转变,使微课教学真正满足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常见的针对高职院校的微课展示和交流平台主要有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但这些平台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进行全国或区域性的微课比赛,而且教师提交的微课作品大多是针对某门课程某个知识点的一个微课,并不是包含整个课程知识点的微课程,其主要作用还是用来展示和交流微课的设计创意、制作技术等,不能用来满足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各高职院校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微课制作和教学应用,这本身既能促进教师微课制作技术的提高,也能促进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化。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基于共享和推广优质资源的理念,统筹建设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平台,将各校的优质微课资源集中于该平台上[5],教师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样既实现了优质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也有助于促进教师间和学校间的交流、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微课制作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基于微课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直观性、创新性等特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微课尤其是优质微课的制作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二是微课教学还需要依赖于网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点,可以积极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混合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一是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基于互联网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微课在预学、协同探究、拓展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将实践教学和微课教学结合起来,促进两者的协同组合和创新应用。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师可以通过3D动画、实务操作视频等形式的微课先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实操类知识,然后再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让学生掌握相关机械制造的原理和操作实务的教学目标。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