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友秀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教师传授知识、交流对话和塑造心灵的基本工具。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朗读应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师朗读感染力的认知和提升,阐述笔者的实践观点,提出加强教师朗读感染力的策略:提升情意素养,增强语言的激情性;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捕捉文中情感,静心体验;注重朗读技巧及表情眼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朗读感染力;语言魅力
一、朗读感染力的重要性认知
朗读的感染性是指通过声音阅读来引起人们产生同样的思想情感和激发智慧或刺激感情的力量。
(一)展现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以文学为主,文学作品均由语言字体组成,语言为艺术,具有无限魅力、强烈艺术感染性。汉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拥有无穷的魅力,教师语言特别突出。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教师的语言很有感染力。在课上,通过语音的语调,展现了绝大多数来自教师朗读的语言魅力。在同一课文中,虚伪的、势利的反面人物可以用讽刺和鄙视的口吻朗读,诚恳、善良的正面人物,应该用赞美和欣赏的口吻朗读,在语音和声调上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感知课文的质量、赞美的精神,展现出语言魅力。朗读有感染性,让学生在感觉语言的魅力中享受朗读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表现语言魅力,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二)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学生审美标准
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的简称。读者在阅读或诵读文学著作时,会获得艺术形象的实体经验和感觉,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情绪,这一过程升级到审美的感觉,具有让人共鸣的能力。文学作品往往以情感为主,使读者或愉悦,或激昂,或悲伤,也可以愤怒,强调“情感”在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通過教师对课文进行分析、诵读,被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感染而产生情感反应。经过教师指导,他们了解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根据他们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来理解和诠释作品中的形象,从而获得对生活的感悟,这是一种审美过程,教育学生正确地区分美丑,高雅和低俗,增强学生的美感。
(三)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把握课文
教师抑扬顿挫朗读教学文章,有助于学生更快理解文章、体会文字思想情感,有助于记忆。朗读时要声情并茂,有停顿的感觉,有起伏的语调。例如,在表现高兴和激动情绪的时候,语速要快,声调要高昂,营造一种欢快的氛围;在表现悲伤的情感时,语速应缓慢,语调应低沉,营造一种沉闷的气氛。每篇文章的声调都是高低起伏,有音节加重或延长,并且有升低起伏之变。教师根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营造出某种气氛,使学生更快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抨击的对象、赞扬的对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模仿能力
朗读能力是学生不可缺少的语文素养。朗读要求学生在普通话发音准确的基础上,不读错字、不添词、不漏字,读得顺畅流畅,要有适当的口语声调,能够恰当地处理词间、句之间和段落的停顿,注重缓慢、轻而有力地处理词间的停顿,注重轻而有力地处理词间的顿挫。教师在范读课文时,会感染学生,对他们产生很好的影响,学生也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读作。有感情诵读对识记和背诵都有帮助,有感情的朗读与文章的理解相辅助。教师范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把握中心思想,而富有情感的朗读必须是在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语言逻辑和表现形式才能达到的。课前教师范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身心结合,加强德育教育
有人这样解释高等学校德育思想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学生思想和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素材,如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课文有《升国旗》《难忘的一课》《梅兰芳蓄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教师有一定的朗读感染力,能把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而打动学生、启迪学生,联系实际人情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德育教育。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朗读感染力的策略
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朗读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使文学创作者、文学传播者和文学接受者交织在一起,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材、教师四位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对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朗读感染力提几点看法。
(一)提升情意素养,增强语言的激情性
情感在心理词典上被认为是情感的一种,包括情绪、意味和心境。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主要包括: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情感和学生对语言教师的情感。热爱书、知识、文学的学生更会热爱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激情,才能引发学生的热情。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感情素养,可以通过阅读讨论相关书籍、感性体验作者的人生经历实现,也可结合时事的谈论,经团体讨论分享不同的情感体验实现。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每篇文章都有其情感与思想,作者在描写这些情感时都会运用载体来描绘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气氛,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对此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创造情境的方法可归纳为:活动性情境、文化性情境、感觉性情境。活动的情境化就是教师在实际组织中可以参与到类似活动中,让这种活动与学生的人际经验紧密相关,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又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与思维能力。文化的情境可以根据文章中的说明,结合当地风俗习惯,通过说明或多媒体的手段实现。感觉性情境可使学生在回忆一种经验时将那时的情绪带入文中,也可通过背景音乐、录音来实现。
(三)捕捉文中情感,静心体验
捕捉文字中的感情,静心体验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感染性。捕捉文字中的情感,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抓住:1. 把关键的句子结合起来,确定感情的态度。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通常藏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可以是抒情语句,也可以是议论语句,或含有深刻的意义。这些句子都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2. 把握作品的主题,把握感情态度。文章的主题是文字的灵魂,它是作者构思文字的重点,也是情感态度凝聚的焦点。因此,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可以与文章的主旨相结合。3. 对景物、语言的描写进行分析和表达情感。4. 捕捉细节,推敲感情态度。外貌、动作、语言、景物的描写都是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独有的感情和行为特点,捕捉到的细节就可以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感情。
(四)注重朗读技巧及表情眼神,多听、多诵读,增强语言感受力
语文教师要想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首先要保持普通话的发音,吐字、咬字要准确,可以通过练习绕口令实现,如《鹅过河》《分不清鸭还是霞》等等。第二,就是音质的变化。音色变化主要是由发音器官的状况和方法造成,人们可以自动控制声带的气息和唇舌,发出不同品质的声音。音色变化主要用于许多角色文章中。例如,在《陶罐和铁罐》一文中,陶罐作为一个正面人物,要用纤细、柔弱的声音朗读,铁罐作为一个反面人物,要用非常粗狂和强势的语气朗读。最后是表情和目光。朗读要声音优美,指的是把声音与感情结合起来。声音包括普通话发音的清晰程度、精确度,以及变音的声调、色彩和音量,而感情是指需要的表情、眼神。表情就是人脸上流露的喜怒哀乐,学生从声音中可以听清教师的讲述,还可以看清教师的情感世界。朗读时应根据内容运用不同表情技法,切忌表情拘谨木然,神色慌张,故作姿势。眼神能帮助教师传递许多具体的、复杂甚至很难言传的思想情感,教师能用千变万化的表情来影响学生,获得最佳的效果。
除了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外,还要多听听他人的朗读,多练习,才能熟练完美地读好一篇文章,从而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