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观生
中国人民以勤劳著称,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以“不想让孩子吃苦”为由,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劳动。学校教育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或多或少被弱化。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劳动实践能力薄弱,甚至形成了不正确的劳动观。
为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的教育,有关部门相继推出一系列文件,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劳动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不加以实践,则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为此,必须把劳动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方面,除日常的卫生打扫外,学校可科学规划,尝试把校园内的绿化,按班级划分区块,把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簇花、每一片草都交由学生管理。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建设劳动基地,让学生在劳动基地中自由地挥洒汗水;结合研学实践,组织学生到农村实地体验春耕秋收。这些劳动实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感,切身感悟劳动的艰辛与光荣,进而将崇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外化为行动。
家庭方面,家长则要给孩子提供劳动实践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做饭、洗碗、拖地板、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家务劳动中促使学生形成孝敬长辈、独立自主的品质之余,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自理能力。
劳动实践是个人现实的感性活动,劳动实践过程,其实是学生认识劳动内涵与本质、认识与发现自我的过程,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应与劳动理论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