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
【摘 要】 数学思维是以基本概念为核心,通过概括、抽象、推理等逻辑能力,形成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总结以及对数学体系内在要素的整体认知,是一种典型基于数学的思维模式。数学思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奠定思维基础的小学阶段,培养灵活性、深刻性的数学思维尤为必要。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特征,展开合理的教学过程,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给出了数学的概念,即数学是一种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核心的研究型学科。换而言之,数学的学习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小学生能否真正学好数学,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将数学教学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数学思考以及问题解决,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非常关键。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数学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元素进行高度概括后集中进行迁移,能够对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得到创新的成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能够发现,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很多教师不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常常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做题与练习上,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提不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也没有朝这方面引导。虽然新课标教材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学生的知识没有得以实际应用,思维能力无法培养和提升,这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数学教师来说,我们必须要尽快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有效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路径
1.设置疑问激发探究兴趣
数学课堂中,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来设置问题情境,借助于灵活的设疑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联系他们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各个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教学“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直尺、软绳等,向他们进行提问:怎样自己动手测量圆的周长。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人提出用绳子绕圆一圈即是圆的周长;有人提出给圆定一个点,从这一点出发在纸上沿直线滚动,当再次到这一点时即可测得其周长。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调动,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发挥,有效地利用了已有知识来获得圆的周长。在動手探究后,学生们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此时我们引入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从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2.应用感性的教学素材
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从感性到理性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小学生还处在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要给他们带来更多感性的教学素材,合理利用感性的事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其一,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所认识。比如说教学“面积”时,在黑板上画上一张桌子与一把椅子,要求学生比较自己的桌椅大小,随后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形状的实际物体,比如说手机、粉笔盒、橡皮擦等,要求学生总结这些形状的基本特征,同时让他们了解到立体图形的形状有大小之分,各个面有大有小,而这些面的大小即是数学中的“面积”。从感性的事物着手让学生更直接快速地了解和认识数学概念。其二,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借助于自己动手制作图形来认识和了解图形,如在教学图形的面时,要求学生动手叠出正方形或者自己制作立体三角形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立体图形的边数和面数。
3.将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自于实际生活,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个性特点、喜好兴趣以及教养习惯都各不相同,学校课程知识对每个人的意义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要真正建立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关联。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此不但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增强其观察能力,提升其思维水平,让学生可以主动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为他们带来的乐趣。比如说教学长方体的知识时,教师给学生讲述了长方体的特性后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想一想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形式的。我们不需要刻意打断学生思维,让学生自由地联想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实现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在生活中达到学习的目标,并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4.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即是能够站在多个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应用多种方法和不同的思路,即是思维灵活性的直接表现。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应用题属于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题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很多应用题都可能不止包含一种解法,我们应当在合理引导学生的情况下让他们能够思考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后,可设计以下应用题:A、B两车合运77吨货物,A车比B车多运三分之一,求A、B两车各运多少吨?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属于什么类型,之后再思考正确的解题方法。当大多数学生将它归入分数应用题来思考后,我们提醒学生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思考,此时有学生就想到了,这是一道把总量分为两部分的题型,所以可以用比例的分配来解答,根据题意可采取(1+3)∶3的方式进行比例分配,然后计算。
5.合作竞争中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讨论和配合中展开想象思维,勇于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而可以更加深入地发现问题,让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比如说,当一道题存在多种不同的解法时,我们应当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合作竞争的机制让学生之间有一种思维的碰撞,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有效拓展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往往能够在较快时间内掌握知识,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此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部分学生的学习,而应当一视同仁,充分关注班级内每一个孩子,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班内所有的学生共同发展。利用科学分组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相互合作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可以让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而整个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其终身发展意义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立足数学教学规律,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全方位地优化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为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丽华.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14):48-49.
[2]戚丹霞.试分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