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照,汪云芳,王学林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康复科,广东广州 510000;2.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州市康宁医院护理部,广东广州51043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其致病因素复杂,患者根治率较低[1]。国内外研究证实,精神疾病是普遍遭受污名的疾病[2]。 很多患者出院后病情容易复发,严重者还会造成恶性肇事肇祸事件[3-4],究其原因是患者存在明显的“病耻感”或是“自我不和谐”等不良心理,使其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临床认为职业治疗是比较实用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提高职业技能,恢复社会功能[5-6]。 为了更好地研究职业康复治疗的临床效用, 该研究选取2019 年2—12月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5 例,着重研究患者的“病耻感”和“自我和谐度”两项指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5 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且症状显著改善,可出院治疗;具备基础的书写与阅读能力,可自主填写问卷;年龄低于60 岁的成年患者;对研究知情而且完全同意。排除标准:沟通困难、无法独立完成工娱治疗; 伴躯体并发症患者。 根据抽签法分组,A 组53 例中,男30 例,女23 例;年龄20~55 岁,平均年龄(35.52±2.41)岁;病程2~9 年,平均病程(4.22±0.58)年。 B 组52 例中,男30 例,女22 例;年龄21~58 岁,平均年龄(35.85±2.36)岁;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52±0.34)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 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开展文娱治疗活动,2 次/d,45 min/次,每周活动5 d,连续12 周。
A 组予以职业康复治疗,具体内容如下。(1)生活技能练习:将患者分5 组,每组10~11 人,设定病情较轻且沟通能力较佳者作为组长, 每日在群内布置作业,如叠被或洗漱等,而后过渡至剪指甲、洗衣、打扫卫生等相对复杂的家务,并告知患者上传视频,记录每日完成情况,填写家务类型和劳动时间。(2)社会与职业技能练习:每周安排患者到康复科,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级别职业康复治疗,其中低级别适应性训练项目有多种手工项目, 如软陶项目、手工皂项目、钻石画等;高级别有缝纫、丝网花、奶茶咖啡制作等。 2 次/d,45 min/次,每周活动5 d。 (3)心理治疗:患者复诊时对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如朗读患者日记等,与其交谈生活细节,了解患者当下的心理状态,并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 30 min/次,2 次/周。(4)家庭治疗:告知家属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使患者感受到团聚的幸福感,进而提升治疗信念。 连续治疗12 周。
(1)利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测评患者社会功能,包含12 个条目,实行0~4 分评分法,患者社会功能与分数呈正相关。
(2)利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测评患者的自我和谐度,包含35 个条目,实行1~5 分评分法。 自我和谐量表主要是测试人的三个心理因素: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前两项分数与自我和谐度呈负相关,自我灵活性与自我和谐度呈正相关。
(3)利用病耻感量表测评患者病耻感,共32 个条目,实行0~3 分评分法,患者的病耻感和分数呈正相关。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经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经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的各项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B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治疗前,两组的自我和谐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评分低于B 组, 自我灵活性评分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s),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s),分]
分组A 组(n=53)B 组(n=52)t 值P 值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 治疗后主动性/交往情况治疗前 治疗后4.22±0.86 4.30±0.89 0.468 0.640 9.85±1.32 8.05±1.23 7.226 0.000 8.68±1.32 8.77±1.35 0.345 0.730 13.59±1.85 10.22±1.73 9.637 0.000社会活动技能治疗前 治疗后5.65±1.02 5.68±1.06 0.148 0.883 9.66±1.27 7.06±1.18 10.863 0.000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和谐度[(±s),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和谐度[(±s),分]
分组A 组(n=53)B 组(n=52)t 值P 值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治疗前 治疗后自我刻板性治疗前 治疗后56.24±5.98 56.40±5.87 0.138 0.890 48.22±5.24 51.26±5.30 2.955 0.004 30.25±2.65 30.34±2.71 0.172 0.864 20.35±2.08 23.75±2.16 8.217 0.000自我灵活性治疗前 治疗后39.85±4.62 40.01±4.55 0.179 0.858 49.85±5.36 42.75±5.48 6.712 0.000
治疗前,两组的病耻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的病耻感评分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病耻感评分[(±s),分]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病耻感评分[(±s),分]
分组治疗前 治疗后A 组(n=53)B 组(n=52)t 值P 值38.55±5.24 38.48±5.36 0.068 0.946 24.42±4.32 32.86±4.52 9.782 0.000
精神心理疾病是慢性疾病,患者如何融入社会是一大难题。 很多患者出院后病情容易复发,甚至造成恶性肇事肇祸事件,患者的“病耻感”和“自我不和谐”是主要原因。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包含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它所产生的不和谐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7]。 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是重要的精神卫生问题,病耻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 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可以分为感知病耻感、经历病耻感及自我病耻感。 感知病耻感是对公众病耻感的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所感受到的公众对某种疾病患者普遍持有的歧视性态度,另一方面是患者自己作为受歧视的对象从而感受到的歧视。经历病耻感是患者实际遭受的歧视,可能限制其社会活动。 自我灵活性是人们在应对失败事件时, 自我的情绪变化、内在心理机制。自我刻板性更多的是指自我在处理外界事物时是否容易出现僵化性思维、刻板性思维。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住院系统化治疗后需要在院外自行用药和康复,但是多数患者在出院后会伴有残留症状,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8]。职业康复治疗通过生活技能、社会与职业技能练习,持续性提高患者的动手能力,使其尽量自理生活,并在串珠和种菜等练习中找到乐趣,为再就业奠定基础。 职业技能训练可以激发患者兴趣,缓解残留症状,并能改善其外界适应性。家庭治疗可以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与安慰,使其感受到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进而提高治疗配合度。 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主动克服社会退缩问题,提升自理能力,使其主动规划生活,增强责任心。 上述治疗可使患者掌握生活和职业技能,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并能激发潜能,尽量减少其自卑感与身体缺陷感,使其保持乐观心态。
该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的社会功能、自我和谐度及病耻感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A 组的社会功能评分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 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评分低于B 组,自我灵活性评分高于B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的病耻感评分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职业康复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职业康复治疗能够减少残留症状对于患者的干扰,稳定患者的心态,使其尽快融入社会,提升自我和谐度,减少病耻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