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灸中脘穴对脾胃虚寒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肠激素、胃动力学的影响

2020-04-16 11:53劳美铃魏爱生王甫能杨原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胃轻瘫中脘排空

劳美铃,魏爱生,王甫能,杨原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佛山 528000)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慢性消化道并发症,以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胃节律紊乱等为主要特点[1],多表现为反复呃逆、食后饱胀、恶心呕吐等。既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胃轻瘫的发病率为33.8%~72.73%,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2]。以往,临床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多采用西医疗法,主要包括口服促动力药、幽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和胃电刺激术等方式,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且疗效不确切[3-4]。糖尿病胃轻瘫属中医学“痞满”“反胃”等范畴,既往调查研究显示脾胃虚寒是糖尿病胃轻瘫的主要体质和危险体质[5],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灸中脘穴对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肠激素、胃动力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佛山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患者,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寒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共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治疗组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平均(56±8)岁;病程3~15年,平均(7.65±4.39)年;空腹血糖(6.82±0.16)mmol/L,餐后2 h血糖(9.32±1.52)mmol/L,糖化血红蛋白(2.30±0.08)mmol/L。对照组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56±8)岁;病程2~16年,平均(7.28±4.53)年;空腹血糖(6.78±0.15)mmol/L,餐后2 h血糖(9.34±1.50)mmol/L,糖化血红蛋白(2.29±0.07)mmol/L。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6]《胃轻瘫临床管理指南》[7]进行拟定。①2型糖尿病病史≥5年;②存在腹胀、早饱、恶心呕吐、反酸胀气、上腹疼痛、体质量减轻等症状,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X线钡餐提示胃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5 h);④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代谢异常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胃排空障碍。

1.2.2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解读》[8]诊断标准。脾胃虚寒型主症为胃脘痞闷,早饱,恶心,呕吐,胃冷痛;次症为口淡不渴,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弱或虚大无力。凡具备主症3项或/和次症2项者,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型;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寒之外的其他证型;②伴有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③伴有胃肠道溃疡、梗阻,胆囊胰脾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胃动力障碍;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伴其他代谢紊乱疾病;⑤近2周接受相关治疗,影响实验指标观测。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宣教,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合理应用口服降血糖药及胰岛素,调节血脂及血压。两组患者控制稳定后(GLU 6~7 mmol/L,GLU 2 h 7~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7%),进入治疗阶段。

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予以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上海沪源医药有限公司,批号H19990316),每次5 mg,每日3次;四磨汤口服液(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Z20025044),每次20 mL,每日3次。以6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连续治疗4个疗程。

2.3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重灸中脘穴治疗。中脘穴的定位参照《经络腧穴学》[9]中有关中脘穴的定位标准,艾灸操作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709.1-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有关温和灸操作方法[10]。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施灸部位,选用18 mm×200 mm艾条,利用灸架夹住点燃的艾条,对准中脘穴,距离皮肤3~4 cm进行施灸,使患者有温热刺激而无灼痛感,每次60 min,每日1次。以6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连续治疗4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主要临床症状评分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上腹疼痛、脘部胀满、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主要临床症状,按照严重程度分为正常(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进行评价。

3.1.2 胃肠激素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胃泌素(gastrin, GAS)、胃动素(motilin, MTL)水平。

3.1.3 胃动力学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利用实时二维B超胃窦单切面法测量胃动力学指标,测定胃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胃排空率水平。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有关内容进行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胃排空率正常。

有效:症状有所改善,胃排空率提高≥30%。

无效:临床无明显改善,胃排空率提高<30%。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失访病例。

3.4.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上腹疼痛、脘部胀满、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腹疼痛、脘部胀满、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腹疼痛、脘部胀满、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上腹疼痛 脘部胀满 恶心呕吐 反酸嗳气治疗组 44 治疗前 2.16±0.55 2.34±0.62 1.98±0.48 2.26±0.54治疗后 0.68±0.341)2) 0.74±0.521)2) 0.46±0.221)2) 0.66±0.421)2)对照组 44 治疗前 2.20±0.58 2.28±0.60 1.95±0.50 2.24±0.55治疗后 1.23±0.461) 1.30±0.591) 1.04±0.321) 1.16±0.441)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AS、MTL水平比较(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AS、MTL水平比较 (,ng/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AS、MTL水平比较 (,n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时间 GAS MTL治疗组(44例)治疗前 158.74±12.36 502.24±51.68治疗后 114.60±10.251)2) 330.48±34.841)2)对照组(44例)治疗前 160.49±13.08 508.52±52.45治疗后 138.48±11.301) 428.46±48.221)

两组治疗前血清GAS、MT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GAS、MT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GAS、MT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4.3 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胃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胃排空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胃收缩频率、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胃排空时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胃收缩频率、胃排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排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比较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比较 ()

组别 例数 时间 胃收缩频率(次/min) 胃排空时间(min) 胃排空率(%)治疗组 44 治疗前 3.36±1.12 144.82±11.48 61.22±8.62治疗后 7.62±2.251)2) 86.40±8.961)2) 90.34±5.861)2)对照组 44 治疗前 3.42±1.16 142.94±11.50 60.85±8.83治疗后 4.28±1.641) 104.52±9.841) 80.76±5.241)

3.4.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种以胃排空延迟为特点,但不伴有胃机械性梗阻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12-14]。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大多数认为与胃肠激素的改变、自主神经病变、Cajal间质细胞异常及高血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微血管、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样细胞减少及胃肠平滑肌病变等有关[15-16]。由于对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尚未明确,目前对于该病尚无特效治疗,主要从控制血糖、改善胃肠动力、促进胃排空等对症治疗[17-19],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且疗效不确切。因此寻找一种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本研究进行了重灸中脘穴治疗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

糖尿病胃轻瘫在中医学无此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痞满”“腹痛”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胆、肾、大肠、小肠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笔者认为糖尿病胃轻瘫,消渴阴虚为本,消渴日久,阴损及阳,脾阳虚衰。抑或素体本虚,劳倦过度,过食生冷,导致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脾胃阳气虚弱,运化腐熟功能减退,出现腹胀、早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敷布无权,聚为痰湿,阻遏胃气,上逆而呕吐。胃失温养,出现上腹疼痛,失其温煦,而致口淡不渴,畏寒肢冷。气虚则神衰,而致倦怠乏力。治疗应以温经散寒、调脾和胃为治则。

本研究采用重灸中脘穴中医特色疗法。艾灸疗法常应用于临床。《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灸功在温经通脉、调理气血、散寒止痛,具有较强的温补作用,故针对脾胃虚寒型具有较显著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艾灸温补作用通过产生温热刺激激活穴位,改善气血运行,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调节,进而调节脏腑功能[20]。既往动物实验表明,艾灸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大鼠,可明显增强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21],通过温热刺激促进人体胃肠血液循环,激发细胞活力、调节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生成、转化、分布、利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22]。本研究选取的中脘穴,为任脉腧穴,胃之募穴,腑之会穴,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该穴居胃脘正中,刺激中脘穴,充分发挥近治作用,具有和胃气、促健运、理中焦、调升降、除痞满之力。中脘穴浅层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23]。刺激该穴能够反射性地实现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不仅能够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且能加快胃肠血液循环,促进黏膜炎症、水肿消退[24]。既往动物实验表明,艾灸中脘穴能够升高消化不良大鼠胃窦组织中的Cajal间质细胞C-KIT表达量,促进胃排空,恢复胃动力[25]。

本研究结果显示,重灸中脘穴治疗脾胃虚寒型 2型糖尿病胃轻瘫,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主要症状评分,同时可以降低血清GAS、MTL水平,提高胃收缩频率、胃排空率,降低胃排空时间。说明重灸中脘穴治疗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可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胃肠动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胃轻瘫中脘排空
抽水蓄能电站小负荷发电排空上水库可行性试验研究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糖尿病性胃轻瘫发病特点及对患者影响的调查研究*
胃三维容积超声造影与上消化道碘水造影评价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疗效的价值
对症治疗糖友胃轻瘫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种方便排垢排空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云海相接,追浪排空
理中化痰丸加味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