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复超 刘晓燕 徐楠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法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今复杂纷乱的社会中,加强社会民众对法律意识的理性认识,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素质显得至关重要。大学生是高校向社会和国家输送的重要人才群体,更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是开展整项法制意识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简略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加强法制意识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法制意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的举措,希望对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工作提供借鉴与帮助。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当前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迎来了经济、科技、政治等多方面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等众多棘手的挑战。在此特殊时期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培养法制意识是争取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必要前提,也是稳定社会民众军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对社会和国家而言有利于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保证各项社会机制高效有序的运行,有利于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对公民而言,有利于我们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个人权益,提高了社会公民的利益诉求。
1.2 践行和制约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科学实践证明:“人类的一切行为皆源于意识”。价值观恰恰是我们产生某种意识的决定因素,即价值的高度决定意识的高度进而决定行为的高度,人体意识是行为的最高准则,价值观的形态和高度才是健康正确价值观的核心与精髓。简言之,合理的行为以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为前提,而法制意识的培养将会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发展成为自身独有的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法律意识的认知程度又决定了法律行为的实践强度,只有当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后有效才能制约大学生价值观平衡发展且对价值观的践行不会偏离法律轨道。
2.1 大学生自身法制意识相对薄弱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法制环境虽然得到了初步控制与改善,但根本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主观上看,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观念较为落后,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对法制教育的认知只限于国家颁布的明文条令,不能从生活中理解并探索法制意识的培养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从客观上看,政府和国家对法制教育的普及工作准备不够充分,没有找准合适的切入点以至于大学生及众多社会民众对法制意识的认知比较狭隘,二者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综上所述,大学生自身法制意识的欠缺、国家法制教育普及工作的漏洞、社会法制风气的被动引导等众多不良原因都直接阻碍了大学生法制意识的有效学习。
2.2 高校和教师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
高校与教师对于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没有发挥其主体作用,高校教师的师资水平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在大学生法制意识的教学中,师资水平明显参差不齐。教师自身法律知识欠缺、过度追求绩效考核达标以及法制教学工作的敷衍了事等一系列恶性原因都会导致整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工作出现瓶颈。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内容过度枯燥,学生接受形式过于单一,对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不高,都间接说明校方和教师没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响应国家“依法治国”争取全面普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积极号召,更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培养法制意识对大学生身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上种种负面现象都会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工作产生严重威胁。
2.3 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学习
在部分高校开设的法制教育相关课程中大多为千篇一律的教条理论,高校把法律知识的理论作为学习的重点,仅仅靠死记硬背国家颁布的明文条例很难将法制意识根植内心,过分追求表象的法律理论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性、感染性和价值引导性。此外,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犯罪比率更是大幅度上升,并且呈现出犯罪低龄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倾向。从客观因素上看,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当、社会救济措施不足以及法制教育相对滞后等原因造成的。但众多原因显现出的共同特点皆为思政教育的学习力度不够,忽略了思想政治对身心的教育和舒缓,从而导致大学生没有得到良心发展误入歧途。
3.1 提升大学生对法制意识的理性认识
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工作是一次长久的“马拉松比赛”,其过程和内容较为系统和复杂,不能要求一气呵成。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掌握理论知识,也不能把希望过多的寄托在教师和社会身上,归根结底大学生才是法制意识的践行者。因此,要想顺利有效的推进大学生法制意识的教育工作还得釜底抽薪,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法制意识的认知,客观的理性的加强对法制意识的认识。可以通过收集并了解法律知识的故事案例,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制意识对为人处世、行为举止的约束作用以及合法利益遭到侵犯后的维权作用,同时也能使其不再盲目的认为法制意识的普及培养工作是依靠国家和政府来完成的,与个人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角色演变,从而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
3.2 加强教学队伍的师资建设和对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视程度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讲解来源,从根本上讲更是全面法制教育的引导者。因此,在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中一定要确保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达到“实力强”、“手段硬”、“方法多”“心态稳”等多项超高标准的考核,形成一支软硬实力兼备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健康养成做到万无一失。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接受程度适时改变讲授方式,将法律知识内容生活化、形象化。尽可能使学生接受形式多样化以及接受效果高效化。此外,高校坚决不能降低入职门槛;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师资情况适当引进思政优秀工作者和法律应用型人才,为大学生更好的享受法制教育多一份力。再者,高校在开设相关思政课程和法律课程时要满足该课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践性,不能一味的偏向理論,开设课程的实质原因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运用法律知识,讲究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全方位多元化的满足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各种心理需求和利益诉求。
3.3 全面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新时代下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思政课对于大学生乃至全民众法制意识培养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在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中要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要努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来促进法律意识的提升。首先,学生要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两方面的讲座或者交流活动,在实践中探究摸索思想政治对人类的净化作用以及法制教育对生活和社会的保障作用。大学生要懂得借助多媒体平台和网络电子产品来拓宽法制教育的学习渠道,增强培养法制意识的理解能力,不仅要尊法守法更要懂法用法,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其次,高校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开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最后,全社会要养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风气,宏观上保证社会大环境健康透明,从而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法制意识创造有利条件。
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能力对于大学生成长、大学校园建设、大学生自我保护以及维护全社会和谐稳定等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加之,大学生又是国家的人才和栋梁,肩负着发展祖国的时代重任,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培养法制意识能力刻不容缓。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法制意识养成的促进作用。高校、教师、政府和社会都要时刻关注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推进情况并勇于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和法律体系,从实际行动上帮助大学生培养法制意识,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国富民安。
青岛工学院董事长科研资助基金项目“基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基础课教学路径研究”(2019JY003)。
(作者单位:青岛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