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芬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初级中学 215200)
谈及数学,很多学生表示很苦恼,觉得难度很大.为什么?因为进入初中以后数学学习内容愈发抽象,公式、符号、定理以及习题都让人费解,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这就使得数学给学生留下了抽象、生涩、陌生的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本原性问题来引导,借助情境激发学生,使其在深入理解中掌握要点,以此突破学习障碍.
对于抽象的数学内容,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易于学生理解的数学情境.但如何从具体的实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抽象为数学知识,是教学环节的形式化,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合适的问题.
在教学“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概念时,考虑到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近,并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就可借助情境问题引导.在这一过程中重视本原性问题启发,让学生在逐步深入中循序渐进,以此掌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以及随机事件的含义.具体实施时,可立足实际先将学生带入情境:在一次国际乒乓球比赛中,甲、乙两名中国选手进入最后决赛,你能预测一下比赛结果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随即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比赛的结果,就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有想法的基础上再小组交流,以此促进互动.此时,教师可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借助本原性问题引导:(1)比赛冠军会是中国选手吗?(2)比赛冠军会是外国人吗?(3)选手甲是冠军吗?在学生解决问题的间隙可借助多媒体呈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思考,借助实际经验加深要点理解,以此抓住本质展开讨论.
解决问题后,设置生长性问题围绕要点延伸:考虑不同进入决赛的结果,如果是两名外国选手结果会怎样?如果是一名中国选手和一名外国选手,结果又会怎样?以此拓展思考,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逐步完善认知,以此提升思维深度,使其在探究中把握要点,完善知识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一味预设,要结合课堂生成展开,确保学生思路跟上,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将目标落实到位.此外,学生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引导过程中要兼顾全体发展,让每个人都有发展的空间,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以此对学科产生兴趣,不再畏惧概念学习.长此以往,不仅能改变学生对概念学习的看法,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动力,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分析、探究,从而找到数学规律.但很多学生无法灵活运用知识,导致解题效率低下.对此,就要抓住学科知识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带领学生温故知新,以此促进体系建构,完善认知.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深刻意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还要引导迁移,借助本原性问题促进分析,使其在不断提升中比较、思考,以此掌握新知,让教学达到一定高度,并落实目标.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概念时,鉴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初步认知,并且掌握了其面积公式,对这一平面图形有了了解,在课堂上就可先带领其回顾,充分唤醒旧知,再引导理解,帮助其奠定基础,为后续探究做好准备.具体实施时,首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图形,并与学生互动: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营造课堂氛围,使其在交流中重新认识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之后,逐步迁移到平行四边形,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公式,无形中完善了对这一图形的本原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就可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特点,之后归纳出概念.
这一环节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突出,先让其独立思考,之后再小组交流,尽可能让每个人都有表达交流的机会,让其在概念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提升.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让学生自主归纳,还要善于启发,在小组交流后引导多名学生表达,尝试将表述转化为数学概念,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样一来,就能在迁移中深化引导,让学生在认知中加强理解,以此促进掌握概念.
数学教学旨在运用,概念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关键.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要加强引导,在激发学生探究思维后逐步深入,以此促进问题解决,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素养发展,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达到预期效果.基于这一目标,可在学生掌握概念之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其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深化认知.在这一环节,可借助本原性问题引导分析,帮助学生抓住要点,实现突破.仍以“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为例,可在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借问引导.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随机点名班级三名学生,猜想:他们中是否有两人生日在同一个月?对于这一活动学生十分感兴趣.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其发表自身看法,随后在交流环节进一步启发:这是一个什么事件?请你联系生活回答.这样一来,就能回归到问题本质,引导学生回到情境中思考,在寻找突破点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发散、碰撞,借此实现能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体思维发展,使其在逐步深入中循序渐进,落实概念学习,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在解决这一问题后可进一步引入,适当增加难度:任意点名五名学生,结果会怎样?这一次在数量上稍作改变,引导学生类比思考,在迁移中提高思维灵活度,让其在探究中逐步提升,以此培养思维能力,让教学不断深入.
之后,在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的基础上,可再次增加难度:至少要调查多少名学生,才能使“有两个学生生日在同一个月”成为必然事件?对此学生陷入思考,这时不要急于交流,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其围绕问题不断深入,反复挖掘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在追本溯源中加深思考,以此拓展思维、提升能力,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在上述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个体,尤其是学困生,要在关键处启发,让学生的能力获得切实提升,以此落实目标,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本原性问题的运用是优化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借助本原性问题引导过程中,不仅落实了概念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使其在探究、合作中充分理解,建立学习信心,由此促进知识归纳,在能力的提升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真正感悟数学的本质,让课堂实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