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然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1300)
在临床上,缺血性肠病主要指患者肠道由于缺氧与缺血而造成损伤的相关疾病。该病的病理类型相对较为复杂,从类型上看,该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肠炎、慢性肠黏膜缺血以及急性肠黏膜缺血等三种[1]。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有效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以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在检查过程中,作为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腹部CT 有利于实现患者病灶情况的有效探究,对于医疗人员进一步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2]。本次研究针对CT 检查的诊断特点进行了探索,现将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表1 研究对象CT 影像特征[n(%)]
在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间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中选取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结局将其划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其中,生存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5 ~68 岁;死亡组男20 例,女20 例;年龄44 ~70 岁;针对基本资料,以P>0.05,证明两组研究对象间的差异无统计价值。在研究开始前,研究者已就研究内容向医院伦理委员会进行了上报并获得了委员会审批。
对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64 排CT 进行检查,设备型号为:SIEMENS Definition As 128。在检查过程中,扫描的范围为患者横膈到耻骨之间的联合平面。在检查开始前,使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碘海醇的注射,药物浓度为350mgl/mL,使用剂量为100mL。当药物注射0.5min后,对患者动脉期影像进行采集;当药物注射1min 后,对患者门脉期影像进行采集;当药物注射1.5min 后,对患者平衡期影像进行采集。在检查过程中,为了避免伪影对CT 图像的效果造成干扰,检查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屏气。当上述图像采集完毕后,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的合理应用,有效对患者检查结果进行重建。
对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患者在CT 影像中所表现出的特征作为观察与评价的主要指标。
研究中,相关人员选取统计学软件SPSS23.0 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代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相关数据,以P<0.05,代表其所具有的差异在统计工作中有价值。
在CT 检验结果中可以发现,缺血性肠病患者在CT 影像中多数存在肠管扩张、肠系膜水肿、肠壁增厚、肠积聚、肠梗阻、腹腔游离气体以及腹腔积液的情况。其中,肠系膜动脉栓塞相对较为常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缺血性肠炎中,多数患者无腹腔积液情况。
在研究对象CT 结果上,死亡组患者在肠壁与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以及游离气体的检出率方面高于生存组,对于相关数据,以P<0.05,代表其所具有的差异在统计工作中有价值。具体数据见表1。
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速,缺血性肠病的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对此,研究人员表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体内血氧供给能力出现弱化是导致该病主要的主要因素之一[3]。同时,在临床过程中,该病患者在进食后多数存在腹部绞痛的情况,但其他症状相对缺乏明显的辨识性,因此往往难以有效得到患者的重视,且容易导致患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出现漏诊与误诊的情况,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优化[4]。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30%的缺血性肠病患者在临床过程中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急性胃肠炎,从而导致患者难以有效得到合理的治疗干预,进而造成该病患者死亡率的居高不下。对此,研究人员表示,应有效加强缺血性肠病的诊疗工作质量,做好该病CT 影像特点的合理探索与整理,以便推动诊疗准确性的优化发展[5]。
本次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肠病患者的CT 诊断结果中,多数患者存在肠管扩张、肠系膜水肿、肠壁增厚、肠积聚、肠梗阻、腹腔游离气体以及腹腔积液等情况。其中,死亡组患者在肠壁与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以及游离气体等方面的检出率相对较高,由此证明,上述表现可以作为医疗人员开展临床诊断的佐证。
综上,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通过腹部CT 的应用,有利于缺血性肠病诊断率的提升,同时,通过加强对于该病患者影像学表现的普及,可以有效提升对于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效果,对于患者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应当在医疗过程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