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斌
(临沂市中医医院影像科 山东 临沂 276000)
脑梗塞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指脑部血液无法有效供应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缺血性坏死的疾病,好发于超过50 岁老年人群,具有发生率高及治疗难度大等鲜明特点。同时,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脑梗塞患者数量渐渐增多,不止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更威胁其生命健康安全。受医疗技术蓬勃发展的影响,影像学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领域,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参考支持[1]。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CT 与MRI 应用于早期临床分组诊断脑梗塞的临床对比,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此次研究纳入72 例患者,纳入时间为2018 年4 月至2019 年5 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并且于知情条件下签署实验同意书,基本排除失语、合并精神疾病及合并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其中,72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1:31,年龄分布为54 岁至87 岁,平均年龄为(67.52±1.87)岁,发病时间为0.7h 至6.1h,平均发病时间为(3.24±0.71)h。
所有患者均先后实行CT 诊断及MRI 诊断,即:(1)CT诊断;医务人员选择由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的CT 仪器进行CT 诊断,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调整电压及电流分别为120kV 及300mA,控制扫描层厚层距均不超过5mm,常规连续性轴位扫描患者头颅。(2)MRI 诊断;医务人员选择由GE 公司所生产的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头部MRI 扫描,调整扫描层距及层厚分别为1.5mm 及6mm,控制FOV 及FA不得超过240mm×240mm 及80,进行横断面、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弥散成像扫描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检查,所有检查结果均交由放射科内临床经验丰富且专业知识强的影像学医师进行深入分析,以2 名医师共同商讨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2]。
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脑梗塞诊断准确率及不同部位脑梗塞检出结果,评估CT 及MRI 诊断应用于早期临床分组诊断脑梗塞的价值。
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 处理数据,其中计量数据使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48.61%、共计35 例;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88.89%、共计64 例。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48.61%与观察组88.89%相比差异明显,2 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χ2=11.293,P<0.05)。
经病理学检查发现72 例脑梗塞患者中额叶7 例、枕叶15 例、脑干25 例、基底节7 例、颞叶11 例及小脑7 例,对照组不同部位脑梗塞检出率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明显,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脑梗塞检出率[n(%)]
脑梗塞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超过50 岁老年人群,具有发病率高、疾病演变发展迅速及危险性强等鲜明特点,严重者可能造成患者死亡,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产生极其严重的威胁。结合大量临床实践结果发现,与传统CT 诊断相比,MRI 诊断中自旋转回波序列、弥散成像扫描及反转序列等检查参数设置方面的应用优势明显,能明显提高病灶区域征象表现敏感性,而应用于脑梗塞诊断时能清晰全面展现病灶的分布情况、方位、大小及形态,大大提升病灶检出敏感度,最大限度缩小病灶评估范围,有助于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弥补传统诊断的不足之处,为后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同时,MRI诊断不存在放射性危害,其组织分表率相对较高,而CT诊断结果深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影响,一旦出现水肿情况则无法得出清晰的诊断结果及检出结果。MRI 诊断主要通过评估大脑含水量变化情况的方法得出具体的检查结果,说明早期脑梗塞患者实行MRI 诊断能尽快检出其细胞毒性的早期水肿情况。由于脑部病灶含水量上升则水分子大量聚集,明显延长T1及T2时间段,反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中纳入72 例脑梗塞患者,先后实行CT 诊断及MRI 诊断,其结果显示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48.61%与观察组88.89%相比差异明显,说明MRI诊断应用优势明显。综上所述:脑梗塞实行MRI 诊断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及不同部位脑梗塞检出率;因此,值得在临床领域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