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强,冯晓琴
(新疆独山子人民医院 新疆 独山子 833699)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复发率[1]。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复发微小肝癌诊断当中使用1.5T 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价值,具体如下。
选取在我院确诊的40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1.5T 磁共振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其中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龄35 ~70 岁,平均年龄(53.26±2.31)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患者采用美国GE 1.5T 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到肝下缘。扫描层厚度在8mm。对患者注射造影剂,17s 后开始扫描。采集的时间主要是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相关参数的设置为:TSE T1FSPGR DUAL 厚层为8mm,层间距2mm,TE 为8ms,层数18,FOV为400×400;TSE T2WIFS 厚层为8mm,层间距2mm,TE 为90ms,层数18,FOV 为400×400;DWI 厚层为8mm,层间距2mm,TE 为69ms,层数18,FOV 为400×400;DCE-MRI厚层为1.25mm,TE 为4.0ms,层数60,FOV 为400×400。
收集患者的图像,让专业医师进行诊断,对相关图像进行评价,然后进行分析。
统计数据采用SPSS20.0 展开整理分析,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检验结果显示P <0.05,有统计学意义。
40 例患者当中,经过临床病理检查复发病灶44 个。病灶大小为0.36 ~1.00cm,平均大小为(0.56±0.43)cm。其中肝Ⅱ段患者3 例,肝Ⅳ段患者5 例,肝Ⅴ段患者6 例,肝Ⅵ段患者15 例,肝Ⅶ段5 例,肝Ⅷ段6 例。
1.5T 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联合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单独1.5T 磁共振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表1 三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比较(n,%)
表2 三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比较
肝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情进展较快,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式,但是在治疗过后,肝癌细胞会复发和转移,并且病情进展的概率增加,在进行肝癌治疗之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复查十分重要[2]。目前CT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检查方式,但是CT 有电离辐射,不适合多次反复使用。复发微小肝癌的诊断难度比较高,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复发微小肝癌诊断当中使用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1.5T 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联合检查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独检查。1.5T 磁共振增强扫描的检查层缩小为2.5mm,可以有效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并且肝癌病灶大部分是由肝动脉供血,肿瘤新生血管较多并且杂乱,基底膜的通透性高并且不完整,在动脉期可以迅速进入病灶,导致病灶强化[3]。微小肝癌的不稳病灶在T1WI 上显示不是很清楚,依靠单纯的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早期强化,然后门静脉期的信号降低不明显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弥散加权成像经检查,可以有效提高复发微小肝癌的诊断。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在检测病灶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状态的变化,间接对病灶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功能进行反应的无创影像技术,可以有效检出2.0cm 以下的病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两种检查方式的联合检查可以有效的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提高复发微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另外,核磁共振成像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当中应用逐渐增加,由于检查时间长,需要患者有良好的配合度,以免影响图像的质量,进而影响检查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1.5T 磁共振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复发微小肝癌进行诊断可以提高检查效果,应用前景较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