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学生学术道德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
——以常州部分高校调查为例

2020-04-14 02:39:54张子晔周仲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科研工作诚信

张子晔 周仲海 叶 琳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常州 213022)

1 引言

当前,党中央对我国高等教育作出“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后备力量,其中大学学习是青年学生重要的科研启蒙阶段,基础的知识储备、科研精神与思想道德等均对未来人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

近年来,各高校出台并完善相关的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但伴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优化,获取资料日臻便利,加之某些科研人员自身道德修养有待提高,浮躁、功利心日益显现,学术失范事件仍屡屡进入大众视野,且多存在于高校之中,有失教育公平,造成学术环境的污染以及社会诚信道德的缺失[2]。

由此可见,提升青年学生的学术道德修养,加强学术规范意识,净化学术环境的要求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四所常州高校开展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了解研究生与本科生对学术道德、学术失范现状及原因的认知情况、自身进行学术研究的动机以及对外部影响因素的看法,从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学术失范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关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及建议。

2 调查问卷概况

本次研究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出发,针对其对学术道德的认知情况、学术失范现状及原因的看法、自身从事学术研究与发表论文的动机与现状、关于外部因素对学术道德状况影响的态度以及对未来学术环境的改进措施与建议等五大问题出发,自主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四所常州高校的研究生及本科生进行调查,按学历分类进行随机抽样。总计回收问卷351份,有效问卷为330份,有效率可达94.02%,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图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3 调查结果

3.1 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情况

(1)对学术道德失范表现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三分之一(29%)的学生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太了解,仅是略有耳闻;48%的学生对此只有一般了解却并不深刻,大概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而能够将相关规范熟记于心的也只占23%,且大多数是已发表过论文的研究生。此外,通过对被调查者进行访谈过程可得知,大部分人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了解并非来源于学校统一的系统教育,而是经由大众媒体报道所得知,尤其在翟天临学术门事件发生后,对于学术道德的关注度才有大幅提升。

图2 对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的了解程度

(2)自身学术规范意识

38%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在进行科研工作或文章撰写时,会谨遵学术道德规范;32%认为大部分时间会有学术规范意识,不逾矩,学术规范意识良好的可达三分之二;但其中也不乏意识淡薄的人群,仅偶尔有学术规范意识的仍有30%。可见,大部分学生在了解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后,能够保持诚信、规范意识;但也有少部分人仍需提高重视程度,加强自身的诚信道德建设[3]。

图3 对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守意识

3.2 对学术失范现状及原因的看法

在调查问卷中列出的几点学术失范主要原因中,根据被调查者的选择次数排序,确定相关因素的影响顺序。由表 1可知,学术界虚浮风气盛行,部分学者心态浮躁、沽名钓誉严重影响了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问世;学校缺乏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以及科研人员自身道德修养、能力的匮乏都不利于学术环境的发展;其次,学校相关管理条例存在弊端,内容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获取信息日益便利以及有关部门没有出台系统的法规条例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界不良风气的盛行[4]。

表1 学术失范原因的影响顺序

除此之外,当发现同学有学术失范行为时,被调查者中有125名(38%)的学生会选择“装作没有此事的发生”,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无疑可以认为是在助长此行为的发生。

图4 对待学术失范行为发生的态度

3.3 自身从事科研工作或发表论文动机

由表 2可见,被调查者中有51%的人将“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究”纳入从事科研工作或发表论文的动机中,对知识的渴求可以极大地鞭策科研人员产出质量过硬的成果,从而有力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过半数的同学会认为从事科研工作进而发表论文可以为自己未来升值、找工作增加筹码,这种想法并非不可取,但也会使一部分人存在“不在乎论文质量,只追求数量”的想法,甚至出现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搭便车”等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表2 自身从事科研事业或发表论文的动机

3.4 对外部影响因素的看法

在对学校层面发挥作用大小问题中,认为学校层面发挥作用很大、一般、几乎没有作用的同学分别占48%、30%、22%。近半数同学都认为学校可以极大推动学术道德建设,可见学校的力量不容忽视,其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提出相关要求可以极大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术道德规范意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法规对相关行为进行合理惩治以及自身自觉提高道德修养。

图5 对学校层面发挥作用大小的看法

64%的同学认为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表率作用,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其学术道德建设;16%的同学认为

图6 是否有必要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

虽然教师有很重要的表率作用,但还是应从自身做起,提升道德修养;也有20%的人选择了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过半数的人认为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表率作用可以看出,教师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其价值观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意识与作为。

4 原因分析

4.1 社会因素

(1)科研不正之风屡纠不止。从调查中可看出,有83名(25%)学生选择了将“通过科研工作获得名利”作为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动机,部分研究生会因急功近利,罔顾相关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不惜重金找枪手代写论文或抄袭、剽窃他人文章等。这表明功利主义、浮躁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成果的质量,进而引发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2)政出多门,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近年来,学术道德备受大众关注,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都曾根据其职能出台过与学术规范、论文发表等有关的法律条文,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预防作用,但也因此也存在着政出多门、难以实施的问题[5]。通过调查可知,59%的同学认为相关部门的重视、惩治力度仍有待加强,若能建立一个专门的学术规范管理机构,则能够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起到更加强大的威慑作用。

4.2 学校因素

(1)缺乏系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学法是做到守法的必要前提,才能培养相应的法律意识。而在我国,除大学法律相关专业外,中小学教育乃至高校教育对学术规范的法律教育几乎未有涉及,导致多数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了解渠道也仅局限于媒体舆论,难以得到完整、系统的认识,使得其学术规范意识淡薄,严重者甚至做出某些学术失范行为。

(2)相关管理条例不甚完善,监督力度有待加强。近半数学生认为学校层面能极大推动学术道德建设,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调查结果显示,当发现同学有学术失范行为后,38%的学生会持冷漠态度,仅有25%的学生选择向老师或院系报告,这无疑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增加了查处成本,进而加大学生发生学术失范现象的概率[6]。此外,某些高校关于学术道德的管理条例存在漏洞,界定不清晰,难以判定其有失规范的行为,使居心叵测者有机可乘。

4.3 学生自身因素

(1)从事学术研究的动机不纯。学历在当今时代逐渐成为打开职场大门的钥匙,学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在未来职场上地位的高低。56%的同学读研从事学术研究的动机是“为未来升值或找工作增加筹码”,25%的同学希望“通过科研工作获得名利”等。于是,在社会整体态势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仅是为了混上一个高学历。由于缺少对知识的渴求,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此些学生不会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对学术规范的相关内容也不以为意,进而造成抄袭文章、雇佣枪手等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

(2)自身学术规范意识、学术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无法自觉形成正确的学术规范意识;此外,部分青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仍需加强,无法将其自如运用,加之创造性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无从下笔、难如登天,从而诱发一系列学术失范行为。

5 相关建议

5.1 切实推进高校学术道德教育

当前,高校在读学生中广泛存在对学术道德主要内容缺乏系统了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模糊不清等现象[7]。高校应切实推进学术道德教育,促进在校学生增进对于学术道德具体内容的了解,帮助其逐渐树立起学术规范意识。具体举措层面,高校应在学生入学初期即进行学术道德主要内容的普及教育,形式诸如开设专门课程、发放载有学术道德规范的宣传手册,促使在校学生熟悉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条例,明晰何种行为属于学术不端。面向已在进行科研工作的教师及学生,可定期开展学术道德宣传讲座、科研工作交流会,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促使从事学术科研的师生对自身行为进行检讨规范,及时纠正不端行为。

5.2 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力度

建立完善学术诚信奖惩机制是必要的举措,将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诚信计入个人信用档案也不失为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监督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8]。从社会层面考虑,企业应将学术诚信纳入招聘人才的考虑细则,对曾违背学术诚信的高校毕业生不予提供入职机会。而对于提供参考文献的相关网站,也应提高准入门槛,设置诚信入口,针对载有学术诚信缺失记录的个人,限制其获取开展学术科研的文献资料。

5.3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舆论监督对推动学术道德建设,正愈加显露出其独有的作用[9]。媒体记者应增强对于科研工作者行为的关注,以不同的传播形式,对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予以及时的曝光,给当事人施加以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引起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对学术道德现状的关注[10]。与此同时,对于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拥有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学术工作者,媒体也应竭力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传播科研榜样的事迹,传递给大众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促进功利主义社会风气的淡化。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科研工作诚信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中小学德育(2017年3期)2017-03-28 14:24:56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3:06:16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