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燕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反语是一种十分常见且久远的语言现象,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是以对反语的传统研究多从修辞学和美学等角度展开。但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也处处存在着反语的影子,其普遍性最终引起了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学者的关注,并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阐释。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把反语看作是一种会话含义,他认为反语是说话人为获得与字面意义相反的会话含义而有意违反了质的准则中的“不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这一条次则。但是,现实中的许多反语并不一定违反这些准则,因此这一经典理论存在一些缺陷。为此,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利奇认为,当说话人为维护礼貌原则而明显违反质的准则或量的准则时,反语就会产生。何兆熊(2000:213)认为“人们使用反语,一般说来,也是出于礼貌……反语的使用使得听话人可以间接地领悟到说话人通过含蓄的方式所实施的冒犯之处。反语虽然仍属尖刻之语,但不失为说话人为了维护礼貌原则而牺牲质量准则的一个重要例证。”
印地语反语的构成手段十分多样,词、句子、语篇等都可以构成反语。
词汇手段是印地语反语构成中比较常见的手段。
1、说话人有时故意用夸张的词汇做反语,用来增强反语的意味。这类词汇一般都是正面意义明显的词汇,以便能更加容易区分和把握它们的反语意义。比如我们常用等称赞性的词汇作反语,使得等意义更加突出。请看下面的例句:
3、情侣或关系好的人之间常用一些称谓型反语表示喜爱亲昵。比如说死鬼)一群调皮鬼)等。
除上述词汇外,还有些词汇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具有反语的意义。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去判断是否为反语。
大多数情况下,反语意味不仅仅局限在一句话之中,它还可以通过一段话,甚至整篇文章来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语篇手段。我们要结合语境来体会其中的反语意味。
语调是也表达反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任何一句反语都需用富于情感的语调说出来。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早在1929年就用几种欧洲语言的例子证实“语调可以把否定意义赋予肯定句,可以使正面评价的词具有谴责的性质”。在印地语中,我们可以借助拖长音节、重读某个词或改变音调等方式来表达反语意味。同样一句话,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比如:
当我们用高昂且短促的语调去读这句话的时候,整句话就有惊叹、赞美含义——嗬,多美啊这风景。反之,当我们用低沉且冗长的语调念这句话时,整句话就有了一种讽刺、不满的意味——你瞧瞧这乱七八糟的一片。
美国语言学家萨莫瓦尔(Larry A. Samovar)曾指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这种非语言行为就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语。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也常常借助一些体态语来表达反语的意味。比如说:
正是玛尔蒂的神态,表明了她的害羞与期待,她故意说反话引梅达继续说下去。
理论上来说,反语可以由语言结构的各个层级的手段构成。这里仅列出一些较为常见典型的手段。反语的构成及应用并不受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它唯一恒定存在的判断标志就是对语用规则的违背——语境不适宜性。我们应根据语境来判断说话人说的是否为反语。
一说起反语,我们就会想到它是用来讽刺挖苦别人的,但其实反语还有表达喜爱亲昵、批评指责等其他情感的功能。
反语可以通过使用正面的、积极的词句描述反面的、消极的人或事物,以表示嘲弄,讽刺,憎恶等情感。这也是反语最主要的语用功能之一。
高明本是褒义词,形容一个人做事高超明智。这里作者称父子俩“高明”,看似是夸奖他们很聪明,不出一分力就能和辛勤劳作的农民过着一样的生活。其实作者对两人十分唾弃,使用反语讽刺他们好吃懒做,投机取巧。
亲人和朋友之间时常会用一些口是心非的贬义词来表达一种喜爱、亲昵的情感,使交际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这里的“傻里傻气”并不是说梅达傻,而是玛尔蒂在听到梅达这番尊重女性的话后,即为自己的任性感到羞愧,又为自己没看错人而感到高兴,用“傻里傻气”来表达自己对梅达的喜爱。
反语还可以表示说话人不满、责怪、埋怨等情绪。比如说:
大家伙儿简直要恨死这位先生了,都怪他连累大家挨打,但大家伙儿又是又是问好的,可不就是在说反话嘛。他们用反话来表达自己对这位先生的不满与怨愤之情。还比如说:
反语是一种具有双重语义的特殊语言现象,指话语的表面义背后,隐含着另一种与之极为不同或者完全相反的意义。印地语反语可以通过词汇、语篇、语音语调、言语辅助等手段构成,其主要目的是对人或事物进行讽刺挖苦,但还有表达喜爱亲昵、批评指责等其他情感的功能,在日常交际及文学创作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对印地语反语的构成手段及语用功能的深入了解,可以提高我们对印地语反语的敏锐度,更好地与人进行交际、更准确地理解印地语文学作品,也可以为今后开展印汉反语对比研究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