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穗
老苏州对于“不时不食”有着深刻的认识。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对于苏州人来说意味着酒酿饼、腌笃鲜、青团子等一批时令鲜品即将上市。其中,最让人恋恋不舍的,要数那活色生香的酱汁肉。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早年购买酱汁肉的情形。那是某个清明节前夕,我恰好路经观前街,只见老字号“陆稿荐”门前,上百人浩浩荡荡排着长龙。我好奇地走上前,看到櫥窗内那色泽红润的酱汁肉,虽未吃到口,已狠狠地咽了几次口水。
酱汁肉其实是一种卤肉,相传200多年前就有售,最初叫酒焖肉,开始用红胭脂作为着色原料(那时胭脂多用红蓝花制成,也是纯天然色素),后改用红曲米给肉着色。说起来,酱汁肉的做法并不复杂。但想要做出地道的酱汁肉,却着实需要注意不少要点:将调制好的红曲米与冷水按比例混合下锅,沸腾后,以汤匙搅拌半分钟,熄火,滤掉红曲米备用。将带皮肋条剔骨洗净,切成块。每块约2两(100克)重。切好的肉块看起来似旧时量米用的斗,也就是顶层肉皮的面积较底层瘦肉部分略大,从侧面看,肉块是等腰梯形的。这样做,肉块在卤煮过程中才能产生足够多的胶质。而后,将肉块下锅焯水,以旺火烧十来分钟后捞起。
另取一锅,在锅内四周和底部垫上箅子,以防糊锅。为了获取更多的胶质,箅子上先放一层猪头肉,再将肉块铺于其上,用瓷盘压实。随后,倒入先前烧肉的汤,撇去浮沫后,加盐烧沸,再撇1次沫,继而将内含桂皮、茴香、八角、葱姜的调料包放入汤内,用旺火烧沸后,淋入绍酒,然后盖盖儿烧制。此时,透过烧锅的玻璃盖,可见鲜亮的红曲水徐徐渗入白净的肉内,将其染红。待肉焖至九成熟时,揭去瓷盘,加入冰糖,再转小火续焖2小时至汤汁稠酽,用筷子将肉一块块夹起,肉皮朝上放入盘中。出锅时,不能断火,得用小火一直烧到将肉块全部夹完为止。否则,关火后,锅内剩余的肉会“起油”,变得油腻不爽口。最后,将锅内余汤再加少许冰糖、红曲粉,熬成蜂蜜状卤汁,浇于肉上便成。
刚做好的酱汁肉,热腾腾、颤微微、香喷喷。用红曲米调色的肉块,从层层瘦肉到最上端的肉皮,都被晶莹的水红色酱汁包裹得油光可鉴,把“秀色可餐”四字演绎到了极致。
用筷子夹起一方肥瘦相间的肉块,细细品尝,只觉咸中带甜,顶上的肉皮酥烂,嚼在嘴里软糯滑爽,滋味浓郁;中间的肥肉晶莹透亮,肥而不腻,香浓至极,油汁滑入喉中犹如美酒般温润;下层的瘦肉则瘦而不柴,毫无渣感,经酱汁浸润后的那种柔和、温馨,一如吴侬软语般轻软甜蜜,又似水乡永远的甜梦,让人依恋不已。
“花红柳绿宴浮桥”的姑苏春日,香雪海和西山的梅花大片地流淌着暗香,城中的小巷在春雨的滋润熏染下,显出丁香般的幽静。而这一方酱汁肉,更是为此时节的古城,平添了一抹绮丽朱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