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淑芬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外语系, 广东 广州 510303)
致谢辞(Acknowledgments)是学位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位论文写作是在导师指导和他人、机构帮助或资助下完成的。致谢辞不仅是对个人或机构的帮助表示道义上的感激,也是尊重他人贡献的表示。我国早在1988 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 》(以下简记为“GB7713-87”)中明确规定要对提供帮助的对象表示感谢。但是由于致谢辞的作用与学位论文或学术专著的其他内容无法相提并论,因此一直没有受到语言学界的足够重视,是一种被忽视的体裁(A Cinderella Genre)[1]。直到进入21世纪,致谢辞的研究才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致谢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裁结构[2-6]、语用特征[7-8]、礼貌策略[9-10]以及修辞特征[11]等方面,这些研究表明学科常规和语言文化对致谢辞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的影响。总的来说,国内外致谢辞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的数量不多,且不够深入全面,现有研究较少从历时的角度探讨致谢辞的修辞特征和发展规律。
西方修辞学奠基者Aristotle认为修辞劝服有三种基本模式:人格诉诸(Ethos)、理性诉诸(Logos)和情感诉诸(Pathos)[12]。其中,人格诉诸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最有效的说服手段”。致谢辞中,作者通过感谢学习期间给予教导、帮助和支持的个人或机构, “展现作者谦逊的学术精神和感恩的道德情操,向人们展示作者的学术和人品的可信度”[11]。然而,由于“对致谢辞的修辞功能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忽视了致谢辞的作用,书写致谢辞只是流于形式”[11]。如何在致谢辞中得体地表达感谢,建构良好的修辞人格并实现学术可信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Crismore& Farnsworth认为,人际元话语是一种可以帮助修辞者构筑其修辞人格的语言资源[13]。人际元话语通过构建良好的修辞人格,帮助作者实现学术可信度,从而实现致谢语篇的修辞劝说。致谢辞具有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规范化写作要求,但随着时代进展,致谢辞的规范化写作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因此,从历时角度探讨致谢辞作者如何合理地采用人际元话语手段建构自己的学术可信度、提高人格诉诸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鉴于此,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对1991-1995年和2011-2015年两个时间段发表的学位论文致谢辞中人际元话语使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作者利用人际元话语构建修辞人格的差异,从而为学位论文致谢辞的写作与教学提供参考。
本文主要采用 Hyland &Tse提出的人际互动型元话语(下文简称“人际元话语”)分类模式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14]。人际元话语可以分为模糊标记语、明确标记语、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提及标记语4种。表1是分析学位论文致谢辞人际元话语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下面以实际语料中的例句对这些分类加以说明。
表1 人际元话语的分类
本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学位论文致谢辞语篇使用人际元话语构建修辞人格有何特点?(2)在1991-1995年、2011-2015年两个不同时期学位论文致谢辞语篇使用人际元话语构建修辞人格有哪些变化趋势?(3)近20年间学位论文致谢辞语篇使用人际元话语构建修辞人格的变化趋势有哪些可能原因?
本研究是基于语料库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语料来源于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取材范围是“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取材时段限定在1991-1995年和2011-2015年。笔者选择这两个时间段,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由于致谢辞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因此20多年前很多学位论文并没有要求提供“致谢”内容,而从GB7713-87国家标准出台后,大部分学位论文都较好地执行了这个标准。第一个时间段(1991-1995年)是标准出台不久,可以比较好地反映致谢辞最初的语言特征;第二个时间段(2011-2015年)时隔标准出台20多年,能够清楚地展示致谢辞在这个时间段的变化趋势。笔者从这两个时间段的论文中各随机挑选了40 篇,约总字数分别为14 990和44 483个字。其中1991-1995年,致谢辞平均每篇375个字;2011-2015年,致谢辞每篇平均为1 112个字。
人际元话语的判断因语境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笔者在WORD环境下对每篇致谢辞采取逐句判断的方法,以保证判断的准确性。笔者以本研究所提出的人际元话语分类框架(表1)为标准,首先对语料库中的人际元话语进行逐句判断,认真校对和讨论不同意见的地方,完成对语料的标注。然后将语料中的人际元话语进行逐一分类统计,并分别计算不同时期语料中致谢辞的人际元话语总使用情况。为方便比较,对原始频数以千词为单位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统计各类人际元话语的使用比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揭示致谢辞中人际元话语使用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两个时期的论文致谢辞在篇幅上有历时性变化,呈正增长趋势。1991-1995年的学位论文致谢辞篇幅较短、语言简洁,但2011-2015年较二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其中1991-1995年,致谢辞平均每篇375个字,2011-2015年,致谢辞每篇平均为1 112个字。此外,人际元话语在1991-1995年、2011-2015年两个不同时期的致谢辞中的使用差异还表现在总数、出现频率、类别等方面,具体见表2。
从总数上看,两个时段的人际元话语使用总量有较大差别。其中1991-1995年致谢辞中出现的人际元话语共499个,平均每千词33.3个;2011-2015年中致谢辞使用的人际元话语共2 430个,平均每千词54.5个,人际元话语的使用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从人际元话语的出现频率来看,1991-1995年致谢辞中,各类人际元话语的使用频率依次为自我提及标记语(54%)、态度标记语(19%)、明确标记语(16%)、模糊标记语(11%);2011-2015年致谢辞中,各类人际元话语使用频率依次为自我提及语(57%)、态度标记语(22%)明确标记语(16%)、模糊标记语(5%)。可见,自我提及标记语是两个时期语料出现频率最高的人际元话语手段,分别占总用量的54%和57%,而模糊标记语是使用频率最低的人际元话语手段,分别占总用量的11%和5%。
对语料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学位论文致谢辞在历时变化方面只有模糊标记语的使用出现减少趋势,其他人际元话语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其中,明确标记语从平均每千词5.5个上升为8.8个,自我提及标记语从平均每千词17.9个上升为31.1个,态度标记语从平均每千词6.2个上升为12.1个。模糊标记语的使用却出现了减少趋势,从1991-1995年每千词3.7个减少到2011-2015年2.5个。
表2 人际元话语在两组致谢辞中的使用情况
近20年来,国内学位论文致谢辞的写作变化较大,不但篇幅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语言使用方面,人际元话语的使用频率更高,这表明作者更加愿意与读者进行互动, 向读者展示作者谦虚、诚实和感恩的品质,构建良好的修辞人格形象,从而提高作者在学术和人品上的可信度。这种变化趋势表明致谢辞虽具有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感谢对象和内容,以及规范化的语言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致谢辞的写作特点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作为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致谢辞“既不属于严格的学术领域,也不是完全个人化的语篇,它更像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类范畴”[1]。学位论文中致谢部分最重要的作用是向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在学术、精神、物质、智力等方面给予作者大力支持的机构和个人表达感谢。在全球化影响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学术研究也争相与国际接轨,学位论文致谢辞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致谢语篇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感谢清单。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通过人格诉诸,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友好的学术氛围,从而提高作者的学术可信度。因此,学位论文致谢辞语篇的撰写多以作者为叙述中心,回顾创作过程,表达自己的声明和对他人的谢意等。通过显性的个人式的解说,致谢辞作者与读者建立起联系,使读者确定自己的立场,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与读者互动,使读者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来,从而实现自我介绍和学术合作的目的。
模糊标记语在两组致谢辞中的使用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模糊标记语可通过降低作者对命题内容表达的确定性,来塑造作者谦逊、谨慎、值得信赖的人格。相比20年前,2011-2015年致谢辞较少采用模糊标记语。
尽管模糊标记语可用来避免观点的武断和情感化,构建谦虚谨慎的作者形象,但在表达对致谢对象的谢意时,使用模糊标记语却会给读者留下模棱两可的不良印象,让致谢对象心生不愉快, 从而严重威胁到致谢对象的面子,同时会让读者对作者的学术可信度产生怀疑,反而不利于作者实现人格诉诸。直截了当地表达对致谢对象的谢意是对致谢对象的尊重,同时在读者心中构建知恩图报的人格形象,提升了作者的学术可信度。因此,致谢辞作者在对致谢对象表达谢意时,越来越倾向于避免采用模糊标记语这类谨慎性的表达。但是,当致谢辞作者在提出声明,承担论文中缺陷和错误的责任时,模糊标记语策略的使用既可以提高作者的责任感,又最大限度地避免威胁致谢对象的面子,从而实现人格诉诸和建构学术可信度。如例1中,作者使用模糊标记语“诸多”来表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为致谢对象规避风险,表示不当之处全部是作者自己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者的学术可信度。
例1 由于时间紧促和学术水平有限,论文中有诸多纰漏之处,敬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明确标记语通过表明作者对命题内容的肯定,强调作者对命题信息的确信度, 塑造出自信、权威、能干的人格,从而增强对读者的说服力。结果表明,与模糊标记语不同的是,明确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在致谢辞中呈明显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致谢辞作者倾向运用明确标记语来塑造自信的、有实力的、可信赖的人格。
致谢辞中,大量明确标记语的使用构建了作者感情丰富、铿锵有力、知恩图报、自信权威的修辞人格形象,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被致谢对象的感激之情,而且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强调,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立场态度。
例2 他们总是给我以精神和生活上的全力支持,让我从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去。
例3 特别是聂海杰、吴永辉为我的论文写作和资料收集提供的有益建议和帮助!
例2~3中的“总是”“特别”等确定标记语增强了作者致谢的语气,帮助作者建立权威立场,从而使自己的论断更具说服效应,构建了一个立场和态度鲜明的修辞人格形象。
自我提及标记语通过塑造亲切友好、值得信赖的形象,也能实现人格诉求。对比发现,自我提及标记语在致谢辞中不但使用频率上升,而且语言风格向口语化趋势发展,这反映出国内师生之间权力距离的变化趋势。
20年前,致谢辞作者等级观念较强,对于师生之间社会地位差距的认识深刻,从而倾向于等级化的交流。在使用自我提及标记语建构学术可信度上,作者更多使用相对较正式的第三人称“本文作者/学生”。 这种非人称抽象主语的词语“间接表露作者身份,参与度较低”[16],从而构建出相对内敛含蓄的修辞人格形象。如例4、例5中,作者使用了客套和正式的第三人称表达,反映出弟子与恩师的社会距离,突出弟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从而塑造了谦恭敬仰的弟子人格形象:
例4 在此,作者再一次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例5 几年之中,耳濡目染林先生那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负责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质,学生受益匪浅。
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现代教育在强调教师权威的同时,也注重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更多的是一种亲情。 因此目前致谢辞中,作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直接表露作者身份,参与度较高的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构建出既尊重老师又不失亲近的弟子人格形象,这样能拉近与恩师的心理距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从而提升读者对作者所写内容的信任感,增加对其学术观点的接受性,如例6。
例6 谭老师热情诚恳地为人做事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我终生受益,每有浮躁、倦怠、畏难之际,谭老师的叮咛便在耳边响起,使我得以继续集中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致谢辞作者刻意保持与被致谢对象的距离,构建的修辞人格形象相对较内敛含蓄,但现在致谢辞作者更愿意拉近与恩师的心理距离,构建亲切友好的修辞人格形象。
态度标记语是作者对所陈述命题的情感态度表达,传递作者对于所论述对象的诸如惊讶、重要性和赞同等评价,塑造作者知恩图报的修辞人格形象。致谢辞中的态度标记语使用频率也呈上升趋势。
在例7中,作者多次使用了态度标记语,如“自责,感动,激动”等,并且与明确标记语 “深感,深受”等搭配使用, 起到了强有力的情感催化效果,进一步调动了读者内在的情绪,从而产生共鸣。在表达对导师浓浓师恩的同时,又塑造了一个知恩图报的修辞人格形象,这样便拉近了与导师的距离,在读者心中塑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形象,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学术可信度。
例7 在修改过程中,每当看到批注旁边显示的时间总是凌晨5点多,甚至6点多的时候,我都深感自责,同时又深受感动。或许是上帝真的看到了导师对学生所给予的那份关爱,被她那种精神和情怀所感动,所以,这才有了匿名评审顺利通过后的激动……
近年来受国际致谢辞写作规范影响,国内论文作者也倾向于在致谢开头回顾自己的论文写作历程。这部分虽然不是致谢的主题,但却可以让读者体会论文写作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看到许多论文本身所无法表述的东西。通常在这部分,态度标记语的使用很普遍。如例8中,作者使用态度标记语“激动,百感交集,煎熬”等描述自己艰辛的论文写作之路,建构了一个面对困难却依然坚持不懈的修辞人格形象,向读者展现了自己的人格和学术可信度。
例8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四年前入学时的激动与憧憬依然历历在目,而今天,当论文完稿时,心情却百感交集。从最初的乱无头绪到豁然开朗直至论文完成,期间是经历了无数次肯定与否定的自我煎熬。
本研究从历时角度分析了人际元话语在致谢辞语篇中构建修辞人格的差异。笔者聚焦于人际元话语有关模糊标记语、明确标记语、自我提及标记语和态度标记语4种形式,以1991-1995年和2011-2015年学位论文致谢辞为研究语料,对比作者使用人际元话语来构建修辞人格的差异。研究发现,近年来,人际元话语的使用总体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模糊标记语的使用有适当的减少,但其他人际元话语手段均有明显的增长,这表明致谢辞作者比以往更加注重构建自信的、权威的、立场鲜明的修辞人格形象。时代的发展,师生权力距离关系的变化以及国际学术写作规范的影响是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人际元话语在致谢辞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修辞功能。人际元话语的有效使用可以塑造作者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参与,进而求得劝说效果。巧妙使用人际元话语,有助于提升致谢辞作者在学术和人品上的美誉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融洽、敦睦的学术氛围。致谢语篇承载着论文的大部分人际意义。掌握致谢辞的人格诉诸方式对于理解和撰写论文致谢辞有很大帮助。因此,本研究为撰写致谢辞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为促进学术写作的修辞效果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