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溧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300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牙齿相关疾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升高。口腔种植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牙齿健康疾病的方法,其是将植入骨组织内的下部结构作为基础来支持、固位上部牙修复体的缺牙修复方式。其不但能让患者拥有美观、可长期使用的种植牙,而且还能丰富软组织的曲线[1]。拔牙位点保存是指在采取一定措施的情况下,在患者拔牙时或拔牙后,最大程度的减少其牙槽嵴的吸收,从而为后期的种植修复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本研究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牙科进行的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探讨在口腔种植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牙科接受治疗的36例(共62颗种植体,其中实验组植入32颗,对照组植入30颗)进行口腔种植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为22-61岁,平均年龄为(39.4±1.7)岁,其中牙根尖周病6例,牙周病11例,外伤1例;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年龄为(39.1±1.5)岁,其中牙根尖周病7例,牙周病10例,外伤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牙齿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正式治疗前,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牙周治疗,即在手术区域行常规麻醉,然后用浓度为2%的碘伏消毒口腔,然后拔除患牙,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拔牙处和患牙周边的牙齿[2]。对照组患者采取微创拔牙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分离牙龈:消毒后,沿患者的牙体颈部将探针深入到其牙槽嵴顶,然后向对侧用力,慢慢进行牙龈的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受[3];②拔牙:通过机械将牙体从牙槽窝中拔出,然后处理拔牙窝,止血。在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并安抚患者,减少其紧张情绪。
实验组患者采取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拔牙后进行即刻位点保存,并用Bio-Oss骨粉填充拔牙窝。填充平整后,用Bio-Gide胶原膜覆盖拔牙的创口表面,并进行固定。拔牙后3-7天内对患者进行常规消炎治疗,并于半年后复查。复查时若患者情况良好,则将种植体植入患者拔牙窝内,然后进行无张力缝合。待完成最终修复并行使功能一段时间后,测量两组患者牙槽骨的吸收量。
1.3 评价指标 按照上述治疗方法,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牙槽骨吸收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其中患者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满意度越高。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6份,回收36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分析 及时并准确记录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Mean±SD)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牙槽骨吸收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通过上述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的牙槽骨吸收量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为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牙槽骨吸收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的比较(Mean±SD)
口腔种植修复是临床上治疗口腔相关疾病的主要方式,即通过植入种植体,促进患者咬合功能的恢复。拔牙后,患者的牙槽骨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量缺失,而且牙槽骨种植区的高度和宽度也会显著减少,从而不利于后期口腔种植的进行。口腔种植修复过程中牙槽骨的吸收对种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有效减少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口腔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拔牙后即刻对拔牙窝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牙槽骨的吸收。
在本研究中,通过上述方法,实验组患者的牙槽骨吸收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可认为,在口腔种植治疗过程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科有效减少患者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并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