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生,孙莹
东北农业大学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脑卒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在于高致残、高死亡,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也会有神经功能损伤,并在临床症状上表现为失语、偏瘫等,严重者多有癫痫表现。而丙戌酸钠属于抗癫痫药物,有利于抑制病情发展,而左乙拉西坦则为新型药物,能够调控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癫痫发作的目的[1]。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脑卒中后癫痫,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具体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脑卒中后癫痫,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硬币随机法,对68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其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在51-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6±3.5)岁。从病情上看,多有脑出血和脑梗死,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登记一般资料,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颅内压纠正、保护脑神经等等。对照组患者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每次15-20mg,每天三次,如果症状依然未得到控制,在一周后增加剂量为20-30mg;观察组则为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在丙戊酸钠的使用上首次剂量为0.25g,每天两次,一周后增加为0.5g,如果症状依然未缓解,可以增加到3g。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针对血清炎性因子进行评价,包括白介素-2和白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在有效率的判定上,完全控制为癫痫尚未发作,癫痫发作次数降低75%为显效,降低超过50%为有效,不足则为无效。最后,关注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1.4 统计方法 对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针对炎性因子采用计量统计,在有效率上则为计数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分析(Mean±SD,ug/L)
从治疗水平上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30/34),高于对照组的76.5%(26/34),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上,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最后,我们也关注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观察组中有2例皮疹和4例肠胃不适,而对照组则有2例腹泻,1例皮疹和3例肠胃不适,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且改善治疗后均得到缓解。
脑卒中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脑部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并存在卒中后应激反应,导致同步异常放电,引起癫痫反应。而脑出血患者的癫痫发作率高于脑梗死。
在临床治疗中,单一药物能够改善部分患者的癫痫情况,但是如果不能较好控制,联合用药是很好的选择。丙戊酸钠属于单糖基石旋硫代物,能够降低癫痫发作时候的放电时程,在切断Na+通道的时候有助于减小动作电位,从而有效地预防癫痫发作[2]。左乙拉西坦则可以补充脑细胞能量,对于中轻度癫痫患者可以防止其认知功能损伤,有助于抑制GABA神经元,从而阻断突触前膜蛋白、前神经递质的相互结合,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3]。
综上所述,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控制了炎性反应,有利于病情的缓解,治疗安全,可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