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连笑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因此,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互联网+高校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新模式,对提高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效率、就业选择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互联网+” 贫困毕业生 就业帮扶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州花垣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将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为有序复工复产的重点要求。家庭经济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党和国家稳就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双重高地”。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已融入社会各个行业,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互联网+就业帮扶新模式,创新开展家庭经济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对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家庭經济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
习近平提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帮扶就业时帮助贫困生获得职业,脱贫摘帽的重要举措。”①(112)高校贫困生就业关系到个人发展、学校教育质量和社会稳定,更影响着国家脱贫攻坚战能否顺利打赢。经调查研究发现,受家庭、经济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高校贫困生相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在就业意识、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等方面不具备优势。
(一)就业意识薄弱。
这个特别的群体绝大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经济消费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家庭成员更加侧重于生活、医疗、交通等经济开支,对国家教育政策方针、时代前沿发展关注度低,信息相对滞后,对孩子的职业启蒙教育较少。大部分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受职业发展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有从众心理,缺乏创新的胆量,受原生态家庭、自身成长的区域性影响,信息更迭相对滞后,就业意识敏感度低。
(二)综合竞争能力弱。
相对普通家庭学生而言,大多数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综合能力训练起步相对较晚,在培养兴趣爱好、艺术特长等方面投入较少,在挖掘潜力、培养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力度不充分。同时,本身自尊心较强又有自卑心理,通过主动争取社团活动、技能比赛等实践方式锻炼自己的机会较少。受家庭经济因素影响,难以花费部分经济成本投入职业培训中,在职业竞争中容易处于劣势地位,综合竞争能力较弱。
(三)就业质量相对不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原生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经济的困窘及父母对物质生活的看重使得从小在这种特殊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经济物质安全的依赖度偏高,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经济贫困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考虑眼前的薪酬待遇,目的是缓解自身当前压力和家庭困难。容易忽略潜在的自我审视、自我潜力挖掘,很少有家庭经济贫困毕业生会建立更高平台的长期发展计划,导致就业质量不高。
二、精准扶贫施策,创新开展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
习近平明确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①(27)因此,开展好家庭经济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应从贫困对象的精准甄别、招聘单位招聘的精确需求、求职与招聘需求的精准匹配、帮扶服务工作的精准施策四个方面入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应用能为精准扶贫的高标准要求提供量数据量化支撑,有利于高校精准甄别帮扶家庭经济贫困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互联网+传统认定,精准定位就业帮扶对象。
精准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务必精准摸清家庭经济贫困毕业生的具体对象和具体情况。一是家庭贫困毕业生筛选研判。目前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是通过筛查建档立卡家庭数据和学生自愿申请书,经班级民主评议,学校综合评定并公示等程序确定家庭贫困身份的。但是经调研发现学生自主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民主评议的局限性、综合评定的左右性都增强了贫困认定工作的艰巨性,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家庭条件很差,但由于自尊心强、自卑等多重原因而放弃申请,成为“隐形贫困生”。因此,为了更加精准定位贫困对象,可以采用互联网+传统认定模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系统以生源地域、户口类别、生活费收入与开支数据例如食堂消费记录、超市购买数据、图书馆消费数据等相关信息作为评定参考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学生的实际收支情况,对学生实际贫困身份进行综合研判,准确定位家庭经济困难对象。二是重视网络求助平台建设,全面了解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试App、链接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高校毕业生的动态数据,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给学生的贫困认定做参考,最终精准定位学生的贫困程度和贫困的领域,达到点对点精准帮扶的效果。
(二)互联网+招聘与求职需求,量化分析提高匹配度。
政府及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职业匹配大数据平台,融合中华英才网、BOSS网直聘网、智联招聘等大型招聘网站,结合行业区域分配、岗位评价等综合信息分门别类整理招聘岗位及具体要求,横向收集重点关注领域内的职业岗位需求,并就意向职业的岗位招聘要求分析建立动态岗位需求资源库,为毕业生择业时做出最佳匹配推荐。例如在中华英才网输入“幼儿教师”,出现近470条招聘信息,招聘要求中“爱心”“耐心”“责任心”“教师资格证”成为高频要求词汇,通过大数据智能系统整理岗位要求并进行分门别类总结输出,最终建立岗位需求量化资源库。
设置毕业生登录界面,求职者在系统页面输入计划选择的职业,智能系统将分类好的职业要求归类显示。毕业生输入计划选择岗位后,大数据系统筛选出岗位要求和应聘单位。同时,求职者输入自己的基本信息、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内容后,系统根据个人特征自主推荐适合岗位。既为学生提供匹配度高的岗位选择又激发学生的就业兴趣,最终实现招聘单位与贫困毕业生的需求高度匹配,提高双方满意度。
(三)互联网+精准服务帮扶,开展点对点跟踪服务。
扶贫开发的高质推进贵在精准、重在精准。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精准。如何创新开展精准的帮扶工作是打赢教育脱贫的关键。帮扶就业要求帮扶人与被帮扶对象紧密联系。一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微信、QQ、微博等媒介进行联系,缓解了空间距离带来的沟通不便的困境,帮扶人通过面对面交流、关注朋友圈动态、空间、微博语录等全面了解贫困毕业生的综合情况,实现两者零距离交流。二是点对点因材施教开展就业指导,帮扶者与被帮扶对象建立信任感之后,全面了解被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特长爱好,关心贫困毕业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为其做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面试技能、职业竞争能力。三是推送匹配度高的就业信息,借助大数据平台,融合中华英才网、BOSS网直聘网、智联招聘等大型招聘网站信息,经筛选后向学生推荐,并陪伴督促贫困毕业生大胆尝试,做好后续点对点的跟踪服务工作。四是鼓励贫困毕业生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利用网络观看专家就业讲座、求职案例等内容,结合自身实战经验,进行总结反思与点对点评价,最终全面提高毕业生能力帮助他们找到理想工作。以重庆幼专学前教育一系列贫困毕业生的点对点帮扶工作为例,学校教育一系成立就业帮扶专项小组,以系部全体教师党员为骨干力量对贫困毕业生进行结对子帮扶,系部秉持与时俱进理念,大胆开展互联网+就业帮扶模式,鼓励帮扶小组成员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方式开展点对点帮扶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贫困程度、真实想法、个人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推荐合适岗位。
(四)互联网+就业帮扶精准监督,强化就业帮扶质量考核。
就业帮扶工作的科学考核是保障帮扶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帮扶贫困生就业工作进行考核。一是建立完善帮扶监督系统,从帮扶人员对贫困毕业生的帮扶动态记录、帮扶举措、帮扶效果等方面入手督促帮扶人尽职履责,高效高质完成对贫困毕业生的帮扶工作。二是量化考核帮扶指标,将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薪酬待遇、岗位行业风评、對帮扶人员的评价等方面纳入帮扶考核指标,科学量化帮扶人员的工作成效,确保精准帮扶的质量。三是坚守家庭经济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考核最后一千米,学生就业上岗的第一个月是稳定就业的黄金期,是从就业新鲜期到磨合期的转型阶段。因此,要督促帮扶人员重视贫困毕业生就业初期心理动态,以网络测评、调研回访等方式关心学生的动态情况,继续帮助学生解答疑惑,稳定好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初期情绪,巩固好就业帮扶最后一公里。
三、结语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①(26)。习近平对国家扶贫工作倾尽心血,饱含深情,自十八大以来走过最多的地方是贫困地区,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青年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助力大学生就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习近平高度重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要求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互联网+传统就业帮扶应势而生,AI招聘、云面试、24265全天守候、大数据信息共享等一系列新的就业模式都为家庭贫困学生的就业带来帮助,为招聘单位提供便利。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心系贫困群众,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打赢脱贫攻坚战。
注释:
①本书编委会.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辅导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辅导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讲话[J].党建,2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