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
摘 要: 本文结合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教学案例,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如何融入高中英语project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获得启发,与同学合作探究,多渠道搜集资料,完成课题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项目板块 高中英语 核心素养
一、引言
2016年9月,教育部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新一轮课改的助推下正式发布[1](47-49)。本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界定为“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2](79-86),并把其确定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不仅要关注传统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全面与终身发展,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3]。这一顶层设计理念的提出,需要各学校和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实践,才能为英语学科教学指明方向,使教学有落脚点。
高中阶段英语学习既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兼顾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培养,要实现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依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学习经验的积累,需要关于学科的思考等。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很多学习者通常把英语看作一种语言技能,而非素养的范畴。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只关注英语的语言价值,而忽视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的育人价值,育人价值可以说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工具。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课程理念正是以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属性为基础设定课程目标的。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质、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4]。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2],思维品质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的个性发展,代表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5](76-80)[6](6-7)。这四要素不可分割,需要相互协同、整合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英语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笔者认为,依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研究教材并深入挖掘教材,使语言学习活动和一定的主题语境结合起来,以项目学习(project)为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更大提升。
三、Project板块概述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节词典》中,Project一词的英文释义为“task set as a educational exercise which requires students to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present the results”,中文释义是“(学校的)科研习作项目、课题”。该概念最早是由杜威的学生、教育家——屈伯克于1918年9月提出的,强调教学的“目的性”,即通过动态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丰富多彩的课题活动,呈现最终的课题成果[7](61-64)。
译林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均由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Task, Project和Self-assessment七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有不同。Project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属于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同学分工合作,通过讨论、调查、专访、文獻检索等活动,完成一个课题,既强调自主学习又重视合作学习。此活动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该板块通常由两部分组成:Part A是一篇或两篇跟课题相关的阅读素材,需要学生认真阅读,从而获得启发,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Part B是完成课题所需要的四个步骤,遵循4P模式,如下图:
1)Planning:学生小组活动,各有分工,商议待做选题;
2)Preparing:学生多渠道查找资料,列出提纲;
3)Producing:基于提纲,完成初稿,继而进行校对、加工并使之完善;
4)Presenting:各小组展示成果。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汇报,然后,班级同学或老师对汇报的内容展开讨论与点评,使得学生学会总结与反思。
在实际教学环节出现了很多重阅读文本轻课题制作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project板块教学难以有效实施,往往迫于高考的压力,仅把教学重点放在Project板块的阅读文章上[8](19-22),指导学生从中学习语言知识,然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对于Part B部分需要学生实际动手完成课题的要求无暇顾及或不愿触及,使得Project板块的教学违背设计初衷。因此,笔者试图从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在Project板块的教学上进行新尝试,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增强语言学习的自信心。
四、Project板块教学案例
学习者学科素养的提升,需要兼顾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并透过语言表层传达的文化现象,通过评价、对比和归纳等方法,自觉形成文化立场、文化自信和文化鉴别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进行project板块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可操作性,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学生在课题呈现时,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查报告、广告设计、辩论、海报等,目的在于通过“做中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言能力。下面分别以科幻故事创编和旅游手册制作为例,开展Project板块教学实践。
Project板块教学案例一
Project板块的阅读文章为学生后续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阅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获得启发,为课题开展做好准备。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第三单元的project提供了三篇很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摘要,即《地心之旅》《时间机器》及《飞向人马座》。该课题要求学生在阅读摘要的基础上写出一篇简短的科幻故事。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三篇摘要,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What is science fiction?
2)Have you ever read any science fiction stories? What are they about?
提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构建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入science fiction的概念,导入主题。但在问答过程中,教师不能被动等待学生答案,需要师生间通过互动、交流与启发,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逻辑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因此需要学生开阔视野,增强对语言和信息的敏感度。本环节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展示的信息量很大,既有多年前热门的《哈利·波特》系列故事,又有2019年反响热烈的《流浪地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其次,笔者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画面,以期用影音文件使学生直观而切实地感受到科幻小说的魅力,然后指引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三篇摘要,从细节处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下面是以《时间机器》这篇摘要为例设计的问题:
1)What is the story about?
2)What does he discover in the year AD 802,701?
3)Who are the Eloi and the Morlocks?
4)How does the Time Traveler feel thirty million years into the future?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其思考:What elements make up a story?在学生了解了故事的主要构成要素(when/where/who/what...)后,可以分成三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只需阅读其中一篇故事摘要,然后以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概括出故事的梗概。
教师可以通过例文解读做示范,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创作需要的基本要素。鉴于project板块任务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学生需要进行前后期的课题准备工作,耗时会长一些。因此,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宽松一点的时间,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当堂课完成。学生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初步定下故事框架,细节留待课后补充完整。故事会在下一次课上展示,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中,对小组展示故事进行点评。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作品中肯客观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创作的科幻小故,可以看出学生积极运用英语学习策略并结合实际做出适当调适,通过模仿、合作、探究、展示等方式,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渠道多样化,学习效率提高明显,很好地践行了“用英语做事”这一理念,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恰恰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在分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让彼此都得到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提升。
Project板块教学案例二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2第二单元的project是关于旅游手册制作(Making a travel leaflet)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对于旅游话题很感兴趣,又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让他们更多了解英语的社会意义。
笔者在进行阅读部分的具体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结构和句式表达,为后续课题活动的展开提供样例,简化项目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首先,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一些内容,然后结合几幅图片并配以原文中摘录的语句,使学生自然意识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香格里拉(Shangri-la)。同时,对于如何使用描述风景的句型有先入为主的认识。如下图:
(图片1)Mountains which are covered with snow tower over the land.
(图片2)lakes like diamonds against the rich countryside
(图片3)home to many birds and animals
(图片4)People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with nature.
考虑到青年学生的兴趣喜好,笔者特意选择图4作为最后一幅呈现的图片,更易于建立起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触发器”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趣味性。
接下来,笔者会给予学生一些时间阅读文本,指导他们通过关注副标题(Shangri-la;How to get there; The world-famous Chinese Shangri-la; What you will see in Shangri-la; What the weather is like)了解文章结构,使学生对动手操作的课题活动中该如何分工、分工的具体内容应是什么、已查阅信息中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可删除信息等问题有更直观、更明确的理解。然后,笔者会指导学生关注制作旅游手册时用到的句式,并模仿造句和操练,使学生尽可能在接下来的课题活动中用到这些句子,降低活动难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有了上述准备工作,学生便可以分组活动,确定旅游目的地并展開分工合作,进行信息的查找、分类、删减、重组等。在最后的呈现环节,学生可以把制作好的旅游小手册张贴在教室墙上,学生之间互评、讨论、反思,成为高效学习者[9](21-24)。
以下是其中一组学生制作的加拿大旅游小手册: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本、小组分工合作等系列活动,完成了这份旅游宣传手册的制作。不难发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渠道,恰当地将所学的词汇、句式运用到课题活动中。同时,对于篇章结构,学生也进行了有意注意并尝试模仿。这个动手制作、学习并运用语言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加工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学生主动整合并运用已学知识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学习能力。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课题需求,搜集的信息丰富多样,加深对旅游文化的理解,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感知力。
五、结语
在英语教学目标由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向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中敢于尝试与创新。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需要教师潜心构思,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学习者施以润物无声的教育。虽说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但总体方向应该是关注学习者语言能力提升、身心健康发展、思维积极活跃、合作意识增强、情感得以培养。课堂课外相结合,使学习具有时空上的延展性,遵循学科学习规律,以实际教学为契合点,整合资源,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与应用中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袁辉.“思维品质”核心素养引领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9).
[2]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北京,2016.
[4]人民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2016-09-14)[2017-02-27].http://edu.people.com.cn/nl/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
[5]李静.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功能的定位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6]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英语教师,2015(16).
[7]陈娟.中职《劳动法》课程项目化教学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8]毕胜.刍议《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有效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6).
[9]夏谷鳴.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能力[J].英语学习,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