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研讨教学模式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运用

2020-04-12 11:27刘红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概论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

刘红

摘   要: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小组研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具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作用。重视原著精读和资料甄别,包含课前准备、课堂研讨和师生总结三部分,需遵循理论阐述与现实关怀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研讨手段与传道目的相统一的原则。

关键词: 小组研讨   教学模式   概论课   教师主导性   学生主体性

2019年,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这一论断对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更加注重打破传统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完整地接受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获得感有待提高。笔者尝试引入小组研讨和学生评委,重视资料甄别和原著精读,构建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式。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围绕研讨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经历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制作课件、课堂研讨、教师总结等环节,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

一、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第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施教者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积极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主体,他们围绕研讨主题查找文献、取舍材料、整理数据,加深对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理解。教师不再枯燥地宣讲理论,而是在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如思想认识不足、立场观念模糊)等,提炼疑惑,归纳分类,有针对性地、系统地给予指导和解答。线上线下都有施教者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教师的外在灌输和学生内生的思想认可相得益彰,增強了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完成了“由教师‘教而学生‘学,转向基于学生‘学而教师设计‘教,即为了学生、依据学生需要而设计教,变‘要他听为‘他要听”[2](115),施教者“引导学生对问题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讲授时层层剥笋,不牵强不刻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课堂活起来,学生真受益”[3](45)。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讨小组经历自主选题、甄别资料、制作课件、上台讲演、现场问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成员既各有分工,又彼此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文化多元多样的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网络化、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特征明显,教师对学生引用数据来源方面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有助于学生严谨学风的养成。针对学生知识浅表化和碎片化的问题,教师督促学生对社会问题、理论热点深层关注,使其思考不再停留在陈述现象和经验总结的表层,而逐步用抽象思维找寻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用理性思维发掘蕴藏在事件中的内在逻辑,辨别思潮,厘清谬误,把握趋势,涵养学生的政治定力和政治素质。

第三,有助于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高效运行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思政论课教师对课程知识体系有较精准的宏观把握,对教学重点难点精耕细作,将重大理论问题的钻研提升至学术层面,而且要对社会焦点、舆论热点、理论难点高度敏感,“对一些社会问题作出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解读”[4](19);不但要把握研讨深度、广度,还要系统地梳理并及时回应学生的知识盲点;既要掌控研讨节奏、善于调节研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各抒己见,又要具备强烈的阵地意识,警惕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错误言论给予坚决驳斥。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功底、学术涵养、教学技巧等无疑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进一步发展。

二、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使用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式创新思政课教学,不断吸收教学反馈意见对该模式进行调整,逐渐成形,效果良好、运行稳定,运行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研讨和师生总结三个部分。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开展小组研讨式教学的重要前提,包括学生分组、选题、选评委和教师指导四个部分。

首先,把5人—8人编为一组,共10组,选出各组组长,每组研讨一次。亦可自由组合,或由学委根据专业背景、生源地、宿舍安排、性格气质等分组。其次,选择主题,主题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的效果好坏。课程共14章,每章设计2个—3个相关问题,既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又契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易适中。如:“中国梦与美国梦之比较”“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题,要求学生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方面准备资料。而“从十八洞村变迁看精准扶贫”“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现象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北斗助力交通看军民融合战略”等题,侧重探讨“怎么办”。然后,每组选出评委一名,亦可由每组学生轮流担任,组成评分委员会,共计10人,按照教师制定的规则进行评分。满分10分,及格分6分,优秀分8.5分以上。

教师的指导包括文献查找前的规则指导和整理文献后的修改指导,宏观上把握研讨的方向性、权威性,微观上强调研讨的理论性、思想性。施教者对资料来源、讲演时间、幻灯片制作等情况作出统一规定。教师强调每一个事例、数据来源需权威,标注来源,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书籍,教导学生熟练使用学术检索工具(如中国知网),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主流媒体和权威发声,如人民网、新华网、国家统计局、学习强国等。开始查找资料后,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保持与学生的频繁联系。资料整理后,研讨小组将提纲和幻灯片交教师检查,并根据指导意见修改完善。

2.课堂研讨

课堂研讨(8分钟)是中心环节,分小组汇报和大班提问两部分。

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用PPT展示、辩论赛、演讲、情景剧、新闻播报、你问我答等形式,以尽量准确精练的语言,案例分析、数据对比、归纳推理等方法阐明观点,学生评委打分。如,学生曾就“社会主义改造有无必要”“对外开放‘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等选题组织微型辩论;土地资源管理的学生从专业视角解读“山水林田湖草”的科学内涵;物流专业学生选题循环经济,将绿色物流、循环物流融入研讨中;音乐专业的学生较深入探讨了在音乐创作中,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小组还以“民生保障之就业(医疗、教育等)”“校园文明建设”为题,深入社会,采访辅导员、农民工、宿管阿姨、社区医院医务工作者等,制作视频,配以字幕,分析社会问题,寻求解决路径。

之后是大班提问环节。研讨小组课前准备越充分,自由问答越是活跃。每一位学生既要深度参与小组研讨,又积极参加其他小组讨论。大班学生和研讨小组之间展开思想争辩和学理对话,生生之间观点碰撞,相互启发。大班同学可随机指定研讨小组中任意一位成员回答问题,或由小组经短暂商量后派代表回答问题。此举督促小组的每一成员都能认真投入研讨工作。教师在研讨问答环节始终保持政治敏感,把握学生讨论的政治性,并有效引导和调控进程,避免重复问答,摘录发言要点,提炼核心观点,若出现有问无答的冷场现象,要及时启发灵感。

3.总结升华

教师将学生评委分数现场公布,纳入学生最终课程考核成绩,对组长、幻灯片制作、讲演者、评委给予适度加分。教师对小组研讨课进行总结,既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又应指出研讨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随后,带领学生深度阅读与研讨主题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拓展和加深研讨主题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再以“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1]。

三、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阐述与现实关怀相统一

信仰的坚定来源于理论的自觉,真信真行的基础是真学真懂,思想性、政治性的前提是科学性、理论性。概论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宽广而精深,逻辑性、抽象性、政策性很强。高校学生对课程中的理论逻辑和宏大叙事存在某种程度的淡漠[5](64),对政治术语和文件话语表现为一定的疏离,消弭这层隔膜,教师不能仅靠被动式的理论灌输,要在大学生生活境遇中,发现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心疑惑、思想堵点、情感体验,紧密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恰当设置研讨主题,把生活关注点与理论学习点重合,引发学生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探寻追问,在一次次追问、质疑、求解中,建构逻辑链和知识框架,完成鲜活的现实关怀与严谨的理论阐述之间的初步贯通。随后,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环节,在集中讲授、原著精读中,向学生讲清说透学科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国家政策方针的决策思路,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站在全社会、中华民族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是否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等检视各种理论思潮及实践,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力量,在历史逻辑中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真谛,用科学力量和真理魅力感召学生,助益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严密的逻辑结构、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系统的知识体系”[6](173)。

2.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知识性和价值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固有属性,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离开了价值引导的知识传授,就会失去方向”“离开了知识传授的价值引导,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7](108)。在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式中,要注重两者的有机融合,不可偏废,学生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成因、演变、对策的系统梳理,通过抽丝剥茧的学理分析获取理论知识,最终是为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深切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觉投身于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实践,这是一个由汲取知识到价值认同的过程。

3.研讨手段与传道目的相统一

研讨手段之“术”与教学目标之“道”相辅相成,教学手段的创新是为了实现传道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手段的高效运用。小组研讨教学法是教学手段,始终围绕和体现传道的教学目的。何谓高校思政课的“道”?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是“认识世界的正确之道”“理想信念的坚定之道及改变世界的科学之道”[8],是在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確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行为体系。小组研讨中的案例选择、展示形式、文本书写、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都要以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意识、高远的理想追求为旨归,坚定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实现善“术”与传“道”的联结与融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柴艳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肖贵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5(9).

[5]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

[6]徐俊,李智利.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八个统一”的基本意涵[J].广西社会科学,2019(10).

[7]康沛竹,艾四林.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J].人民论坛,2019(13).

[8]项久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与“术”[N].光明日报,2019-5-8(16).

湖南省教育厅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湘教通[2018]436号);2016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小组研讨式教学模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运用”(ZNLJG2016-A048)。

猜你喜欢
概论课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论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的历史共通感培养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