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线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多加思考和总结,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悟,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发展。本文简要探讨了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体悟的三种有效策略,即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意象之美;把握课文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情感体悟;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064-02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生命。我国古人早有了有关“情”的种种论述,如“感人心者,莫先于情”“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等。文学作品中的情通常是作者主体精神世界的充分外化,也是作者组织人、事、物、景的关键,这也正是很多学者将“情感”看作文学作品本质属性的根本原因。笔者结合教学思考与体会,对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体悟谈几点建议,以期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一、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意象之美
所谓意象,简单来说,即文中特定情境下所描写的、被作者赋予了某种情感色彩的事物,特别是一些抒情性散文中所描述的重要景物。意象是客观事物与作者情感的有机结合,也可算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诗歌、散文中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筑出来的,如果说泛绿的草地是意象,那么散发在大地各个角落中的春意就是作者所要传递的意境。因此,体会文章中的意象之美,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更可使学生透过意象之美感知作者塑造意象的情感状态,进而更容易产生共鸣,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悟。一般来说,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置身于文中所营造的特殊氛围。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情境都是不同的,这也决定着文章所传达出的意象是千姿百态的,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教学时要善于为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基调,注重引导学生在情感基调的指引下,从整体上、全局上体会文章的意象之美[1]。
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因为这首诗歌本身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经典作品,以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和感染着读者,所以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最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在充分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出这首诗中的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永久的恋情,诗人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令人有如痴如醉之感。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情感体悟也就自然得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渗透“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将作者的生平、心境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等资料传达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于这首诗歌的感悟与理解。
二、把握课文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国当代文学家刘亮程先生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提到“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而这种抽象的“生存”正是通过外化的具体场景和事物来表现的。由此可见,所谓意境,应是外在场景与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是外物与内情的艺术统一,单纯的景物描写(即意象)是谈不上意境的,因为它无法形成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因此,意境实际上可视为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成功的意境塑造总能很好地表达或展现作者的某种情怀。简言之,意境为“体”,情怀为“用”,二者密不可分。而通过“品意境”与“赏情怀”,就能较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这即品意境的主要意义所在。而把握课文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提升学生情感体悟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如《乡愁》这首诗歌蕴含着作者余光中深厚的思乡之情,诗人运用朴实的语言熔铸了深切的主观情感意象。所以,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感知与品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意象,促使学生正确解读诗歌的深层意义,体悟意象之外的中心主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乡愁》中主要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具体意象,而学生在进行“海峡”这一小节的学习时,并没有像学习第三小节——讲述作者与母亲死别的一节时的感触深刻。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作者的境遇等资料,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家国之思才是作者真正的乡愁。
三、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其创造美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悟水平[2]。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结构严谨而自然,线索明晰而流畅;写景层次分明而错落有致,令人心旷神怡;语言上不仅优美而凝练,而且隽永而传神;并且运用了比喻、联想、衬托等多种写作手法,表达上极富艺术韵味。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诵读、品味、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和体会过程,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荷塘月色》是作者朱自清于清华大学任教时所创作的散文,历代描写荷塘的诗文不在少数,但是朱自清通过清新隽永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月下的荷塘景观。“意”与“境”可以说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朱自清先生为人们呈现了一幅境为意生、情景合一的美好画面。
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所使用的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让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和富有感情的朗读,充分感受文章所描写的充满初夏气息与活力的意境。为引导学生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文字来感受其微妙的情感波澜,要指导学生的语气从轻快变为清缓、深入,把握从浅到深和层层递进的情感意境。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揣摩结构的方式,促使学生体会到作者从最开始的“观荷”到最后“景中人”的情感抒发,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述荷塘美景其实是在为最后的抒情做铺垫,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在虚实之间将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独特意境魅力。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探讨了三点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体悟的有效策略,目的是通过情感体悟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以及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基本语文思维的形成打好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线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实际多加思考和总结,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悟,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睿.散文教学情感体悟的优化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8(22).
[2]安其胜.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9).
【作者简介】
沈燕(1985~),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